1904年7月4日,天才剛亮,往日裡皇帝設宴招待權貴的保和殿門口就聚集了273個人,大殿兩側擺滿了一排排小桌子,來得早的前排落座,來得晚的後排落座。
這273人是來考試的,他們都經曆了層層選拔,獲得了“貢士”的稱号,即将參加最後一關:光緒三十年的甲辰科殿試。
而他們現在參加的将是最後一次科舉考試。1905年9月,清政府在社會高壓下決定廢除弊端很多的科舉考試,并推廣學校,是以這一屆科舉被稱為“末代科舉”,而産生的狀元則被稱為“末代狀元”。
273名考生的考卷經過讀卷官幾天的閱卷工作,終于在7月8日這天,傳胪官于保和殿門口當着所有考生的面,大聲讀出了這位末代狀元的名字:劉春霖。總共喊了三遍,遍遍響徹雲霄,自此,劉春霖“末代狀元”就此為科舉制劃上了句号。
(貢士們都在認真作答,他們或奮筆疾書,或靜靜思考)為改變命運而走上仕途的天才
劉春霖家境清貧,祖上都是農民,6歲時,他被交給在老家的伯父撫養,8歲被送到私塾讀書,直到14歲才回到保定,和在知府衙門當小差奴仆的父母一起生活。
在那個“學而優則仕”年代,努力學習、考試做官是改變寒門子弟命運的最好方法。劉春霖學習刻苦,18歲就中了秀才,并在保定蓮池書院苦讀了近10年。他愛好經史子集,也說得了英語、日語,才華橫溢,這些都與他日後金榜題名、一舉奪魁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
“珍”惹嫌 “春霖”得垂青
1904年,32歲的劉春霖摘得“狀元”這一桂冠,可關于他這個狀元之位,卻有很多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便是原本1904年甲辰科狀元不是劉春霖,而是朱汝珍,但按規定,在宣布前十名考生之前,需要面呈欽定,就是要依次擺放好,然後拿給皇帝看一下。
當時光緒帝被軟禁瀛台,限制自由,是以大臣們隻能先拿給慈禧太後過目。慈禧太後看到最上面那份試卷考生名字“朱汝珍”,立即露出了厭惡的神情。倒不是說她認識這個人,而是對她而言,“珍”這個字是相當的敏感,她看到“珍”字就會想到珍妃,越看越生氣。
接着看他的籍貫:廣東省。廣東人是慈禧的克星,發動太平天國運動的洪秀全與戊戌變法的梁啟超、康有為,還有力圖推翻清王朝統治的孫中山,這些在她看來都是極其反動的。不行,朱汝珍再怎麼有才華,也不能啟用。
翻過去後就是劉春霖的卷子,先不說他卷子答得怎麼樣,就春霖這兩個字就讓慈禧眼前一亮,那年正值大旱,春降甘霖,這名字好啊!又看籍貫,河間府肅甯人(今河北省肅甯縣),“肅甯”二字所指的意思也很吉祥。
于是,慈禧禦筆一揮,兩人命運互換,人生軌迹也變了樣子。
雖說科舉考試要遮住考生的個人資訊,殿試試卷密封,等閱卷完畢公布成績後再拆卷,但以慈禧這個專橫跋扈的作風,她想看怕也沒人敢阻攔。
(這位便是傳聞中被“偷梁換柱”的朱汝珍)
書法加分項
除了上述說法,還有一種說法:古代科舉考試中書法寫得好,考試能多加分。
《大清欽定科場條例》規定“殿試一場,書法終于策論”。
那麼劉春霖的書法如何?
劉春霖的殿試試卷,卷面整潔,字迹剛勁秀美,書法造詣非常高。不止如此,他的正文内容也極其優秀,對皇帝的策問和世界局勢有着自己獨特的見解,深受慈禧贊賞。
慈禧看着他的字很熟悉,就問身後的宮女德齡。德齡接過一看便說:
“這不是為老佛爺抄佛經的舉子劉春霖嗎?”
慈禧恍然大悟,把劉春霖的卷子放在了最上面。
一個寒門舉子,一個當朝掌權者,地位如此懸殊的兩個人怎麼會聯系到一起?
早在劉春霖還是舉人的時候,幸運地結識了駐德欽差大臣陶世筠,并在他家做私人教師。一日,陶世筠面見慈禧,慈禧誇贊他的字有進步,陶世筠也直言這是一個叫劉春霖的舉人為我寫的。慈禧聽後便說:“字很好,今後就讓他給我抄佛經吧。”
關于這場殿試的傳聞還有很多,衆說紛纭頗具争議,但無論如何,劉春霖确實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位狀元。
(劉春霖殿試試卷,卷面整潔,字迹剛勁秀麗,行文流暢)
日本深造,拒婚豪門
1904年,因為處在風雨飄搖政局中,劉春霖并沒有機會去體會金榜高中的喜悅和恣意快活,在被授予翰林修撰的職位後,很快就被派往日本
從日本回來後一個月,劉春霖的妻子因病去世,他的同僚們紛紛來到他家為他說媒,可他覺得妻子剛過世就續弦,顯然不合适。但劉春霖的老師,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楊士骧也親自前來給他說媒。
他說的這門親可是大有來頭,對方是裕庚的小女兒裕容齡。裕庚可是貨真價實的皇親貴胄,他的女兒身份尊貴、相貌出衆、學貫中西,同時,也是中國首位學習跳芭蕾舞的,慈禧很喜歡她。
出人意料的是,劉春霖竟然拒絕了這門親事,理由是門不當戶不對。楊士骧看他态度堅決,也不再提及。
得知此事的人都說他不識時務,他毫不留情回怼:“何為識時務?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就是識時務。”
他這耿直的性格讓他踏上了一條兇險的仕途之路。
(圖檔中人物依次為裕夫人、德齡、慈禧、容齡 兩姐妹深受慈禧喜愛)
怒怼攝政王
從日本回來後的劉春霖擔任的都是些無實權的職位,而“預備立憲”也就是做做表面功夫,他雖深知這個道理,卻依然每天為此進行奔走、宣傳,可他的所作所為被認為是多管閑事。
1910年,劉春霖反對楊文鼎私發國債,軍機處警告他不要再管這件事,他氣不過前往軍機處理論,面對權勢滔天的攝政王,他沒有一絲畏懼,敢于直怼載沣的行為:
“于立憲精神很相背馳,恐要變成專制。”
劉春霖的谏言未被采納,這時他也意識到清王朝的腐朽落後。在其他各派依舊活躍的時候,這個末代狀元卻在北京的寓所裡隐居,直到1914年袁世凱才将他請出。
(權勢滔天的攝政王載沣)
袁世凱與楊士骧是知己好友,當時也是袁世凱出面推薦讓劉春霖參與有關“君主立憲”的工作。
1914年,袁世凱為了恢複帝制拉攏那些清朝舊臣,劉春霖受邀在總統府幹了個閑職,這個時候劉春霖就走向了落後,做出了作為代表進京勸進的舉動。雖然說這是對袁世凱知遇之恩的報答和對長輩的尊重,那麼這兩件事則成為了他人生的污點。
張勳複辟 文繡離婚
1917年,張勳以調節黎元洪和段祺瑞的争端為由率軍入京,保皇黨領袖康有為也喬裝入京,商議擁立溥儀重登帝位。複辟那天,劉春霖在康有為的影響下,身穿四品朝服和衆遺老來到太和殿門前朝拜宣統皇帝。沒幾天,張勳被讨伐,溥儀再次退位。
另一件則是1931年,文繡要與溥儀離婚,59歲的劉春霖公開支援溥儀,并憤怒地指責文繡
“大逆不道,不符合祖宗法制”。
當時民國成立了近20年,劉春霖這麼說顯然是在開曆史的倒車。
(末代皇妃文繡公開登報與溥儀離婚)
甯做華乞,不當漢奸
1932年,僞滿洲國建立,溥儀急需拉攏一些前清遺老,劉春霖雖任的都是虛職,但好歹也有四品,社會地位也很高。
溥儀派來的一批批帶着珍寶、字畫、高官厚祿的許諾和立國诏書的人全被劉春霖謝絕了,鄭孝胥決定帶着劉春霖最愛的上等茶葉親自出馬。來之前他還是很自信的,畢竟無論是張勳複辟還是文繡離婚,都能看出劉春霖是站在溥儀這邊的,但令他不可置信的是,劉春霖不但拒絕了他,就連與溥儀的關系都不想再維持下去。
劉春霖嚴肅地說:"如今君非昔日之君,臣亦非昔日之臣,豈能随汝而毀我之名譽。"
溥儀聽後,也不再管他了。
七七事變後,北平僞滿政權使盡渾身解數讓劉春霖幫他們做事,他都以身體不适為由搪塞過去。
1940年6月,昔日同窗的王揖唐做了漢奸,慫恿68歲的劉春霖擔任僞北平市長,氣得劉春霖不顧身體破口大罵。
(昔日同窗,大漢奸王揖唐)
日軍抄了他的家,瘋狂掠奪他的家具、字畫等,家人也被日軍趕了出去,即便在這樣的處境下,劉春霖依然堅決地說:
“甯做華乞,不當漢奸。”
日軍和王揖唐頂不住輿論的壓力,放他和他的家人回家。
這件事讓劉春霖病情加重,友人勸他出去躲躲,他卻說:
“躲到哪裡去,中國的大片國土都淪陷了,總不能躲出國門去吧。我是中國人,死也要死在自己的國土上。”
1942年1月18日,這位有着民族氣節、三拒日軍的劉春霖病逝,享年70歲。
與他曾經一同參加末代科考的其他272人,有如他一般的仁人志士,也有像王揖唐那樣的走狗漢奸。每個人都是推動時代洪流滾滾前行的一朵小浪花,每個人都會有迷惘,會迷失在巨浪奔湧中,就像劉春霖一樣,但他能厘清大是大非,能堅守住底線,在高官厚祿的誘惑下,他守住了末代狀元的清譽,他用方方正正的中國字寫完了他堂堂正正中國人的一生。
(頭戴圓帽、擁有民族氣節的末代狀元劉春霖)
文 | 時格
編輯 | 長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