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鋼的琴》:一個講述東北下崗職工妻離子散的故事,你讀到了嗎?

《鋼的琴》:一個講述東北下崗職工妻離子散的故事,你讀到了嗎?

鋼的琴

沙漏可以倒轉,但時間不能回流。是以記憶就成了人生珍貴的錨點,你記得的,無論快樂還是痛苦,至少證明你曾經擁有過。

《鋼的琴》本來講的是一個東北鋼廠下崗職工陳桂林(王千源飾),妻離子散的故事,但電影本身卻充斥了荒誕的灑脫和黑色的幽默。若非刻意的思考,你或許都讀不到故事裡凄涼和痛苦。陳桂林畢竟還有一技之長吧,或許在當年千千萬萬的下崗職工的遭遇裡,陳桂林隻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又有什麼資格去賣慘呢?

01

《鋼的琴》:一個講述東北下崗職工妻離子散的故事,你讀到了嗎?

陳桂林與妻子小菊

陳桂林他本有一個漸入小康、幸福美滿的家庭——他自己幽默識趣,妻子漂亮,還有一個可愛的女兒。

但是國企改革浪潮一下子把他和他的家庭從勞工階級的上司的革命大道上,推到了時代變革的鴻溝裡,還弄得一身污漬狼狽。

為了維持生計,陳桂林結合自己的特長,組建了一支婚喪樂隊,終日奔波在婚喪嫁娶、店鋪開業的營生之中。而妻子小菊(張申英飾)卻不堪生活重負,移情别戀,與一個賣假藥的老闆去了南方。

幾年後,小菊光鮮回歸,要求與陳桂林離婚,并争奪孩子的撫養權。孩子提出一個要求,誰能給她買鋼琴,她便選擇跟誰走,鋼琴成為了影片的焦點核心。

陳桂林本希望将女兒培養成一名優秀的鋼琴家,在生活極度困難的情況下,還是想盡辦法培養女兒學鋼琴,可是現在"學鋼琴"和"擁有鋼琴"卻成了陳桂林要失去女兒的主要誘因。

連女兒都這麼現實嗎?這種超越親情的無奈和諷刺的情節安排,正是從一個側面反映着當年東北下崗職工們的悲涼和無助。

陳桂林首先想到的是"借錢"給小元買一架鋼琴。但是平日裡可以"兩肋插刀"的兄弟,甯可為他偷盜,卻也沒有人借錢給他。這又加深一個暗示——錢比什麼都重要且稀缺。

是的, 這幫朋友甯可和陳桂林铤而走險,去學校偷鋼琴,隻是琴沒偷到,人全被抓到了。影片中陳桂林偷鋼琴被捕後出現了一個虛拟的環境,是他在大雪中坐在鋼琴前彈奏《緻愛麗絲》,荒誕卻又飽含了作為一位父親的深情。

最後,走投無路又不願放棄的陳桂林,偶然翻到一本關于鋼琴制造的俄國文獻,于是他拉上朋友和昔日的技術骨幹們(現在已淪為了前小偷,混混,江湖大哥,屠夫),在早已破敗的廠房中開始手工制造鋼琴的掙紮。

《鋼的琴》:一個講述東北下崗職工妻離子散的故事,你讀到了嗎?

在造琴的過程中,警察來把季哥帶走,季哥說先等我把工作做完。有很多分析認為,通過"造琴",季哥得到了新生。是新生嗎?其實隻是找到了曾為鋼廠優秀勞工的自我。

陳桂林二姐夫下崗前是廠裡的木工大拿,下崗後卻無事可做,一個重要的原則是"放不下架子",陳桂林說:"怕磕摻你還能掙着錢啊!"

陳桂林之是以叫"桂林",是因為他父親希望他能"甲天下"。造琴期間,自己的女朋友淑娴(秦海璐飾),竟然又和自己的一個兄弟攪到了一起。這讓陳桂林備受打擊,心灰意冷的陳桂林和小菊說,還是讓小元跟着你吧。

在電影裡你讀不到陳桂林對"小菊"抛夫棄子的恨意。這應該真實反映了當年下崗職工們的深層次的内心生活。他們更恨自己的無能,更恨自己千瘡百孔的生活,一事無成的人生。

“鋼”的琴,必然是要造成功的,這象征着陳桂林和他一樣在生活中一事無成的"下崗男人"們的最後尊嚴。

在"鋼的琴"造成的那一刻,陳桂機的父親去世了。這又是一個隐喻吧?父親代表了更老一代的鋼廠職工,而"鋼的琴"代表了什麼?

在影片的最後,當小元在工廠中的房間裡談他們造出來的"鋼琴"時,王桂林臉上沒有任何慈愛或者欣慰的表情。他隻是面無表情地看着。對于他來說,彈完琴,曾經的妻子要走了,唯一的孩子要走了,鋼琴将回歸廢鐵的命運,他的生活又該怎樣繼續呢?

這個時候他已經原諒了"出軌"好朋友的淑娴……這種原諒本人在當下看來是匪夷所思的,但是淑娴"出軌"本身是不是就很黑色幽默呢?隻是因為王抗美(田雨飾),講的故事很好笑。

這告訴所有人,對于當年的一批下崗職工來講,物質的貧瘠雖讓人痛苦,但是對于未來的迷茫無可期許造成的精神空虛和焦慮,更讓人急需安慰和發洩。

還有那兩個巨大的鋼廠的煙囪,雖然所有人簽名要求保留,但是最後還是要被定向爆破拆掉。

影片的最後,女兒問陳桂林想聽什麼,他說“越簡單越好”。

《鋼的琴》:一個講述東北下崗職工妻離子散的故事,你讀到了嗎?

02

煙囪是《鋼的琴》中一個重要的意向,鏡頭從多個角度描繪了鋼廠的煙囪。煙囪是工廠開工的象征,象征着東北工業基地的繁榮。

雖然大批勞工下崗,但他們可能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在他們的潛意識裡,總抱還有一絲期望,期望有一天工廠重新機器轟鳴,自己還能回到工廠上班,恢複往日的生活。

是以每當陳桂林陷入迷茫時,鏡頭總會将他與巨大的煙囪共置一處,凸顯下崗勞工的無助和落寞,以及他們對工廠既眷戀又怨恨的複雜心理。

是以煙囪在電影裡是必然要被拆除的,陳桂林們對保留煙囪的所有努力都象征着對"過去"

、"計劃經濟"的執念,這必然是要被時代所不容的。

"造琴"的過程,本身也是一種隐喻。當他們從工廠的廢料中裁取鋼材,閱讀蘇聯留下的書籍自行繪制圖紙,他們無意識地找到了自己人生的"錨點"——每個人都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昔日工廠輝煌時的幹勁和激情的歲月。是以,在制作鋼琴的過程中他們一改平時的迷茫失落的狀态,制作一架鋼琴成為了他們的執念,也成了自己人生的紀念。

03

1979年4月,中央釋出了《關于擴大國營工業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的若幹規定》等檔案,标志着以放權讓利為重點的企業改革在全國範圍内展開。1986年8月3日,沈陽市防爆器械廠正式宣告破産,成為新中國第一家宣布破産的國有企業。

東北擁有強大的工業基礎,被譽為共和國的長子,在新中國發展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與之配套的便是數以百萬計的産業勞工,可以說勞工是東北社會的主體。勞工、師徒關系、集體食堂、工廠中的房間工廠、鋼鐵、煤炭、火車等符号是當時東北的代名詞,是人們心中對東北的固有印象。

《鋼的琴》就是将故事背景設定為國企改革下的東北,講述的就是下崗職工的現實遭遇。

在那一時期,大量的工廠停産、改制和倒閉,随之而來的是整個社會面貌的變化。"破敗的工廠和宿舍、搖搖欲墜的牌匾、荒草雜生的河道、廢棄的鋼材、人煙稀少的飯店、擠滿下崗人員的小撞球廳,以及火車、鐵路和煙囪",是影片裡随處可見的基本元素。

無數的普通勞工和家庭同時失去了工作和依靠,其中一部分作為勞動力被迫向外地流動,個體經濟變成大多數無法或不願遠走他鄉的人員的無奈選擇,各種微型的商鋪和餐館在街邊林立,很多中年男性甚至包含少量身體結實的女性,蹬着“倒騎驢” 成為城鎮内的主要交通工具,還有少量的人們,最終被推向了更加陰暗的社會角落。

外人,無論你把自己包裝得多麼悲天憫人、感同身受,你都是無法了解這一代下崗人的不幸的。雖然我會斥責一些人的"不努力",但我更清楚,我哪裡有這個資格?

在賈行家老師關于東北的文字中,曾經講述過一個故事:

一對夫妻,雙雙下崗,他們想找工作,但他們沒有工廠之外的技能,整個社會也沒有需求。

一次次碰壁,不得不去退休的父母家裡蹭飯。在受夠了親人的白眼之後,那一天,夫妻們起得特别早,買了豬肉,做了一頓香噴噴的飯菜。

久未嘗到肉味的孩子,吃得特别的香,稚氣的小臉上,滿是幸福。她的父母沒有告訴她,這頓飯菜并沒有花光家裡的最後一分錢,爸爸和媽媽還剩一點兒錢,買了一包老鼠藥,這些老鼠藥,就在他們最愛的女兒,盼了好久的這頓飯裡。

第二天的早晨,城市裡依舊是一片白茫茫,人們各自尋找着自己的生路,沒有人有空為三個人的逝去流下一滴眼淚。

伴随着不幸的是當年因為政策、法律和監督體制不健全導緻的腐敗問題,還有部分私營企業主的官商勾結問題,這更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下崗職工作"不幸遭遇"的放大器。

但我們也必須要明白,當年的不幸的一個很重要的背景是因為國家和個人的"貧窮"。下崗職工們一代人的血和淚,就如我們當年為新中國建立的先烈們的犧牲一樣的珍貴,且用他們的付出換來的改革開放的成果需要我們加倍呵護!

有些人涕淚橫流,聲淚俱下的控訴是真的因為他有多麼強烈的愛心和同情心嗎?如果有,當年他為下崗職工捐了一分錢,還是寫了一篇文章?

這些人幾十年裡不見為下崗職工付出一分一毫的努力,卻在當下表演得聲嘶力竭、生不如死是為了什麼?

當下的外部敵對勢力非常清楚,在中國宣傳"西方有多好"已經沒有了市場。他們現在在中國做的工作,已經轉變為包裝"改革開放前的中國有多好",這是新時期"和平演變"的新動向,我們必須要加強警惕!

金一南将軍有一個視訊講:"堡壘從來都是從内部攻破,給咱們緻命一擊的往往是自己人。"

是以我講:

  • "控訴過去,不滿當下,是沒有意義的。我們更應該共同關注和努力的是,如何能更有效、公平合理地推動共同富裕的目标落實,讓你們老有所依,看病不發愁,在以後的日子裡生活美滿,共享改革開放、國家富強的紅利!"
  • 我們不能搞"清算",但我們可以在符合"三公"标準的政策指導下,依據法律規定,在符合程式的前提下進行"追訴"。
  • 我們今天的中國不是天下第一,我們的家底沒有很多人想象的那麼雄厚,我們今天還必須在保證穩定的前提下,繼續艱苦奮鬥的精神!
  • 一個社會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大部分人能夠"包容今天,寬容昨天"。

隻有這樣,《鋼的琴》這樣的悲劇才不會重演!

不管你曾經有過什麼樣的過去,我都希望我們一起:不念過往,不負當下,不忘初心,不畏将來

如果您同意草根的觀點,請"關注、點贊、轉發"!讓理性的聲音傳遞更廣!

推薦我的其他文章:

緻儲殷先生的一封公開信

把“愛國”當成人生信念的柳傳志為何成了“賣國”的典型?

“幸存者”柳傳志,是否還能“幸運”?

從人性的角度思考腐敗者的痛苦,我們怎樣才能有效地反腐?

草根評說:從新冠病毒來源到民營資本進入醫療衛生行業的思考

什麼是真愛國,什麼是假愛國?

弱者是否就等于好人?

從嚴介和當年的“零元購”國企,看我們還在熱議的聯想

2020年抗疫卻隻捐20萬的嚴介和,是“要臉不要錢”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