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生晅認為,這個世界上存在三類人:
一類是「大多數人」,他們追求平淡而樸實的生活,在普通學校就讀、小公司工作也能知足常樂;
一類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人士」,他們是某個領域的管理者,對該領域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
還有一類,是「創造者」,眼界廣闊,無論将他們處于怎樣的環境,他們都能得心應手。
如果将前兩類人的眼界比喻成「點」與「線」,那麼第三類人的眼界就是「面」。葉生晅很清楚自己想成為第三類人,于是他選擇了創業。
作者 | 王晔
編輯 | 陳彩娴
1 創業夢想家
在國内近年來嶄露頭角的新一代 AI 創業者中,生于 1988 年的葉生晅已經算不上是一名「年輕小夥」。
2021年7月,AI 青年科學家聯盟·梧桐彙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釋出第三屆「A班生」名單,17名優秀的中國 AI 學術青年與創業者入選,葉生晅是其中之一,也是年齡最大的一位。根據統計,這17名「A班生」多為90後,平均年齡僅有 26 歲。
作為「前浪」,葉生晅談到自己加入 AI 青年科學家聯盟的原因,主要是為了能與更多的 AI 創業者交流,将自己在創業過程中吃過的苦、受過的罪與「後浪們」分享,使他們少走點彎路,也吸取下别人的成功經驗。
圖注:葉生暄(左三)作為第三屆「A班生」代表參與WAIC人才主題論壇
回國四年,葉仍保持着一股美國矽谷技術創業者的作派:熱情、開朗,敢于夢想,喜歡與人交流,談起話來滔滔不絕,思路清晰。即使是說到「創業」多麼艱難,語氣裡也洋溢着一種「夢想不一定能實作、但我們每天都在開拓未知邊界」的蓬勃朝氣。
2017年年底,葉生晅在杭州創立了「帷幄無疆」,寄意「運籌帷幄 行者無疆」,後又更名為「帷幄匠心」,對外均稱「Whale 帷幄」。但究竟深意,葉本人在創立「帷幄」的初心裡,總是有着一種無所畏懼、無入而不自得的樂觀與坦然。
毫無疑問,帷幄是一家僅成立不到5年的創業公司,希望将人工智能、物聯網與資料結合,為品牌提供數字化的營銷方案,但在葉的帶領下,帷幄一點也不像創業公司:沒有強制的加班文化,彈性上下班,連會議室的名稱也起得極為夢幻——「天空之城」。
這種堂吉诃德式的理想主義精神,或許與葉生晅在美國的獨特求學經曆有關:
葉生晅從2007年高中畢業後就開始留美,大學就讀于弗吉尼亞大學計算機與經濟學雙專業,畢業後又去了加州理工學院攻讀計算與神經系統專業碩士學位,師從美國著名神經科學家、現任艾倫腦科學研究所主席兼首席科學家的 Christof Koch,研究決策與行為分析。
在加州理工,葉生晅除了學習到前沿的人工智能知識,還有機會見識了許多特立獨行、知識過硬的研究大咖,他的導師 Christof Koch 就是其中一位。一方面,Christof Koch 在神經科學與人工智能領域有着極高造詣,是叱咤風雲的學術領袖人物;另一方面,他的個性又十分「極客」(geek),不拘一格,喜歡将頭發染成鮮亮的顔色,心态無比年輕。
圖注:Christof Koch
Christof Koch的門徒衆多,其學生在全球各地擔任要職,包括知名華人女性科學家、現任斯坦福大學教授的李飛飛。此外,據葉生晅介紹,Christof Koch 與發現 DNA 雙螺旋結構的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 Francis Crick 也十分熟稔,二人共事十多年,形同師徒。
與巨人同行,總是容易讓人産生對未知遠方的探索欲望,而他們身上特立獨行、敢想敢做的作風,又讓葉生晅覺得,哪怕收獲遙遙無期,但每天都努力開拓人類未知的邊界、面向廣闊的未來,才是在做對的事情。
不過,葉生晅也很快知道了自己的興趣點不是被「囚」在實驗室沒日沒夜地做研究。他發現要将實驗室中的研究成果真正應用落地并不是一件易事,花費在實驗室的時間永遠要比原先計劃的多,得到的進展卻可能遠比設想的要少,讓時間就這樣流逝并不符合葉生晅的做事态度。
從加州理工獲得碩士學位後,他去了哈佛商學院擔任研究助理(Research Associate),第一次大規模使用核磁共振實驗來獲得商業決策的思考過程,研究結果發表于 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現已被廣泛用于商業決策研究領域(例如 AC Nelson 的廣告分析)。
在哈佛商學院呆了三個月後,葉生晅又跳去了 Facebook 擔任軟體工程師,是最早加入 Facebook 營銷創新實驗室的成員之一。期間,他為一家世界五百強零售企業的全球資訊進行消費行為模組化,幫助其提高了品牌影響力。
也是在哈佛商學院與Facebook的工作經曆,讓葉産生了将人工智能與品牌營銷相結合的想法。但在大廠做技術應用并不能滿足他的「野心」。
「我一直覺得創業是一件比較有意思的事情,也在一直覺望合适的機會。」他談道。
2 進軍「AI+品牌營銷」
每一位極客都有用技術改變世界的夢想,而創業者是當中最狂熱的一部分。
2017年,馬雲提到「新零售」的概念,以盒馬為代表的新消費模式與電商直播推動了許多新興品牌的崛起。比如,近年受到年輕人大力吹捧的元氣森林、喜茶、完美日記等,發展勢頭都是一片突飛猛進之勢。在這樣的市場背景下,品牌的個性營銷需求逐漸增加,科技在品牌營銷中的角色也日益突出。
看到國内市場的變化,2017年,葉生晅毅然決定從 Facebook 辭職、回國創業。
他深知創業本身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是以聽從自己内心的召喚來做決定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是從心出發,那麼如願的權重就能遠遠高于成敗與收入:
「創業真的不富裕。如果去一個大公司當職業經理人,有的可以一年賺兩三百萬,實作财富自由。我覺得他們活得非常滋潤,這也是一種生活方式。」葉生晅分析,但這對他這樣的「理想主義者」來說并不是最重要的。
他想成為他眼中的「第三類人」,即開疆拓土的人,而創業的樂趣之于他而言,就是可以将每天積累的知識點組成一條條新的線,然後不斷擴大自己的認知面,豐富對人生的認識、對世界的了解。從這個層面看,「創業」與他的人生觀是極度吻合的。
圖注:葉生晅
營銷這一賽道對計算機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十分敏感,會随着技術的更新不斷提出新的問題,産生新的熱點。最早的營銷體系由線下廣告、電視、廣播和紙媒等構成,現在的營銷呈現則數字化特征,出現了衆多直面消費者的營銷方式,如微信公衆号、抖音直播等各種各樣的媒介,甚至還出現了目前爆火的元宇宙。
「像寶潔、元氣森林等很多品牌會用40%~80%的錢來做營銷,而美妝和彩妝品牌占比甚至高達80%~90%。」葉生晅介紹道。
而在品牌營銷與售賣場景中,還分為線上與線下。目前數字化程度較高的線上營銷銷售額僅占 30% 左右,而其餘 70% 的線下場景仍處于數字化初級階段。瞄準這塊市場後,葉生晅就決定從自己掌握的人工智能知識出發,為品牌營銷服務開發技術方案。
在技術方面,人工智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葉解釋:「AI 可以使投放更加精準。我們在小程式或APP上面買東西,購物車下面可能會出現『加購』或者『你可能也會喜歡』等字樣,為消費者推薦産品,這些措施都與 AI 技術密不可分。」
除了主要的資料采集與行為分析,帷幄的團隊還結合了物聯網的硬體設施,軟硬結合。對于線下門店銷售分析來說,物聯網中的傳感器與攝像頭等裝置缺一不可,例如,他們需要通過攝像頭收集線下消費者的購買行為資料與物品傳遞過程。
人們說,「資料即資源,資源即機遇。」在品牌營銷中,這句話被應驗。從創業最初,葉生晅就是希望能夠有效挖掘資料價值,通過精準的資料擷取和分析,形成資料網絡,助推品牌方增加銷售轉化。
他将技術與問題比喻為「榔頭」與「釘子」,要解決不同的「釘子」問題,就要用到不同的「榔頭」,甚至還可能用到「鑽頭」、「鉗子」等不同工具。而帷幄與國内許多新興的人工智能創業公司不同的是,它們除了 AI 這一把榔頭,還在很大程度上結合了資料分析與物聯網技術,其中資料分析更是占到了40%左右。
确定了賽道後,葉生晅就帶領帷幄的團隊出發,從線下門店開始,研究如何将 AI(人工智能)、IoT(物聯網)與 Data(資料)結合,幫助品牌提高銷售轉化率。
3 造榔頭,敲釘子
數字化品牌營銷的線上模式十分常見,即将使用者可能感興趣的商品投送到使用者常打開的頁面、強化使用者對該品牌的了解與認知,技術實作原理幾乎與抖音、Facebook等社交平台推薦同質資訊雷同。那麼,帷幄的「線下數字化」是怎麼回事?
從本質上看,線下營銷模式的創新最終也離不開交易的兩大主體:賣家與買家。其中,賣家就是各大門店品牌,如周黑鴨、西貝筱面村、喜茶、良品鋪子等等,也就是帷幄「To B」戰略中的「B」方群體,俗稱「客戶爸爸」。而買家,就是普通的你我打勞工、喜歡逛盒馬的一家五口等等,也是帷幄與品牌的目标群體。
無論是線上或線下,抓住消費者的行為與喜好永遠是核心,帷幄的數字營銷方案也是如此,隻不過線上是分析消費者的浏覽喜好與點選行為,而線下是采集消費者在門店的走動、停留、詢問等等行為資料,然後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推理出吸引消費者的投放方案。就像2018年國産諜戰劇《和平飯店》中陳數所扮演的行為痕迹分析專家,僅從人物的行為就能還原事實的真相:
圖注:《和平飯店》劇照
在門店内部,帷幄會部署集合人工智能算法的客流系統、安防系統、傳感器、互動螢幕以及庫存盤點系統等,以幫助提高品牌的銷售效率。
在品牌營銷的場景中,「視覺」真正打破了感覺的界限,展現了對決策的作用。比方說,在對線下消費行為的分析中,他們就發現,大部分中國人進入超市後是習慣先走右邊,再從右邊逛到左邊。這時候,品牌方就可以基于使用者行走的這一特點制定自己的投放方案,提高銷售額。
「消費神經科學主要研究消費者在做決策時大腦是如何計算的。比如買一送一和打五折,你會選哪個。看上去這兩個促銷活動的結果一樣,但人在大腦裡計算的過程是不一樣的。再比如,很多人走進超市,都會習慣性往右看,或者往右走。這其實是因為中國人對右邊更熟悉。如果是在英國,很多人就會習慣性往左邊走。」葉生晅介紹道。
基于線下體驗與線上海量資料,帷幄開發出了自己的技術方案,能夠幫助品牌方精準繪制使用者畫像與産品畫像,實作千人千面的消費推薦,并根據使用者動線和陳列規劃展示出品牌的千店千面。
在管理海量資料與決策分析上,人工智能算法的效率自然要遠遠高于人工分析。葉生晅以西北菜品牌西貝筱面村為例:
「西貝在全國有近 400 家門店,每個門店有 7-20 塊數字螢幕,也就是說,西貝有超過 4000 塊螢幕需要管理。在過去,這些螢幕内容的更替需要員工帶着 U 盤一家家門店去手動上傳。現在,所有内容調整都可以通過帷幄數字資産管理系統的遠端操作來實作,一個人便可操控所有螢幕,控制螢幕内容,設定螢幕内容的播放規則,效率提升遠遠高于10倍。」
不過,帷幄并沒有局限于線下,而是線上與線下同時發力,
資料驅動的理念仍未過時。從葉的角度來看,他認為資料的應用可以分為六個階段:采集、報表、分析和歸因、預測、推薦、自動化。
葉生晅還強調,在資料采集與分析的過程中,他們注意對消費者資料隐私的保護,進行了五重保護措施:
- 在資料收集環節,規範資料收集處理的流程。不收集、不存儲人臉生物資訊特征,比如客流統計,使用「頭肩比+人形輪廓」方案,并在邊緣端計算完成後,僅上傳統計資訊到雲端;
- 在資料存儲環節,通過大型資料中心統一管理,建立标準化資料存儲條件,防止資料遺失或被盜;
- 在資料分析環節,通過邊緣計算單元對使用者資料進行本地化分析及處理,降低原始資料在傳輸、共享過程中洩露的可能性;
- 在資料處理環節,提高資料處理手段,去除非必需資料的處理,避免個人資訊的二次洩露;
- 在資料删除環節,使用者隐私資料最小化存儲和使用,在使用完資料後及時删除原始樣本,保證資料使用的合規合法性,并且提供使用者申請删除個人隐私資料的有效途徑。
線下資料的線上化是必然,而對資料的處理不是目的,實作營銷自動化、提高營銷轉化效率才是醉翁之意。
利用技術産品優勢,帷幄服務了衆多消費品牌和零售巨頭,包括美的、西貝、聯合利華、屈臣氏等等知名品牌,同時也是泡泡瑪特、蔚來汽車等多個新消費品背後的數字化探索推手,并呈現出良好的效果。據了解,目前帷幄的融資已進行到第五輪,也顯示了投資者對營銷科技的信心。
如果單從提升銷售業績來看,這似乎還不夠「理想主義」。葉生晅的最終願景,是打造出中國品牌:「中國要有自己的品牌,而用技術幫助這些品牌成長起來,就是帷幄的核心使命。」
4 從「一年級」到「六年級」
說起創業的心路曆程,葉生晅形容自己就像一個「國小生」:
「創業更多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與讀書非常相像,是從國小一年級到六年級、從完全不知道到知道的感覺,也是一個快速積累知識和塑造個人價值觀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他所面對的挑戰也是未知的。帷幄在成立的前三個月就拿到了訂單,但也不是一帆風順。「創業總歸還是不容易的。」葉生晅講道,「創業遠遠要比沒有創過業的人所想象的要難得多,他們每天都可能遇到挫折。但創業者或企業家的韌性是非常強的,因為他們面對的是最難的事情。」
越是大的企業,最後落到 CEO 身上的事情就越難處理,而葉生晅每天面對的就是這些最難處理的問題。從資料采集到資料分析,從找人到找錢,這些工作他都要參與。
但歸根結底,作為創業者,葉生晅要考慮最多的核心問題,仍然是「一項技術究竟能不能應用到市場中産生價值」。市場究竟是真實存在的、還是狂熱的創業者們臆想出來的,或被統計資料誤導的?這個問題總能讓人焦慮。
面對巨大的壓力,葉生晅還是保持着樂觀的心态,認為要解決 99% 的問題,需要的是方法論;即使很多困難是未知的、沒有遇到過的,也能夠通過觀察、思考與預防,提前做好最大程度的規避。
學海無涯。創業的同時,葉生晅也沒有停止學術研究。回國後,他一腳踏上了創業的道路,另一腳則踏進了浙江大學的校門,去攻讀電子科學與技術博士(兼職)。繼續讀博的背後并不是對博士學位的執念。對他來說,這是自然發展的結果:将技術研究出來,并将其投入應用。
「學術和創業本身就是A/B面,兩者并不是完全沒有交集。在實驗室的很多技術,也需要通過創業或者企業來将其商業化。」葉生晅對 AI 科技評論談道。是以,對他來說,創業和讀博本身就是一件事情。
原先,他在加州理工與哈佛進行的許多研究都是基于實驗室的資料,來自來自現實世界的真實資料少之又少。開辦了自己的公司後,葉生晅可以得到大規模的真實資料,用于指導現實生活應用中的決策研究,可以幫助帷幄用更前沿的技術制定方案,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據介紹,帷幄為許多客戶開發的營銷技術都是他與浙大的團隊合作研究出來的。
圖注:浙江大學
雖然艱苦,但葉生晅也樂在其中。對他來說,創業給他帶來的最大提升是自己的認知水準,而不是知識或能力水準。就像一年級學生想的東西和六年級學生寫出來的東西,兩者會有很大的不同,因為認知水準不同,思維模式也發生了改變:「之前認為的難題,後來回過頭來看,可能也不成問題了。」
這種認知的提升,很大程度來源于他與客戶的來往。葉生晅的日常行程十分緊密,但他還是堅持每周至少見三個客戶,與他們進行一對一的交流,從他們身上了解産品的效果、能耗與行業動态。「這是我在學校裡學不到的。」他笑道。
5 奔向未來
如今,在葉生晅的帶領下,帷幄已經走到了第五個年頭,穩穩熬過了資料公司所說的「三年創業考驗期」。
「加班不一定是好文化。」葉生晅一直這樣認為。他不希望員工在「996」的工作制下産生消極怠工的情況;相反,作為一名極客,他更希望員工能更有效率地工作,在 8 個小時内幹完别的公司員工 12 個小時才能做完的事情。
「效率」一直是葉的口頭禅。隻要能提高員工的效率,他願意親自跑下樓去給大家買咖啡;隻要能提高品牌的營銷效率,他也願意全力以赴,找各種「榔頭」、「錘子」來制定出所謂的最優方案,一絲不苟地貫徹價值創造的精神宗旨。
在被問到帷幄的員工幸不幸福時,葉生晅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幸福。」
他認為一個人的幸福感來自于使命感。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使命感,而這也是他們招聘時所要考量的,「我們不希望那些沒有使命感的人進來,因為這些人很難把事情做好。」
從一開始的茫然未知,到現在的「杭州準獨角獸企業」,帷幄的團隊背後有着怎樣的艱辛已不得而知。但葉生晅始終樂觀,始終思考如何打破品牌營銷的數字化邊界,保持最初那份創業的熱情,奔赴下一場山海。
「理想主義型」的創業者最終能打造出一家怎樣的企業?讓我們拭目以待。
編者注:如果你有好的故事,請與我聯系(微信:302703941)。
楊植麟:選擇創業,是為了從「組織架構」上解決AI落地難題
國産EDA覺醒時代:從港中文走出來的ICCAD競賽冠軍
普林斯頓大學王夢迪:從基礎理論到通用算法,看見更大的AI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