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劍,是曆史上一把非常有名的劍,它是越國君主勾踐的佩劍,勾踐大家都知道“卧薪嘗膽”,是忍辱負重最終一舉擊敗敵人的典型例子,也一直被拿來當做教導。再說他的佩劍,很多人知道這把劍很有名很厲害,但是我們肉眼看得到的其實并不多,如果從考古的角度來解讀一下,你就會知道為什麼這把劍會如此有名了。
越王勾踐劍于1965年,在湖北江陵楚國貴族墓出土。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它的出現讓考古專家們大為驚歎,是考古人渴望不可及的偶像。
那麼越王勾踐劍到底有多牛,能讓考古專家們這麼為之為驚歎呢?
一、千年不腐
越王勾踐劍出土的刹那間,讓人驚歎到了。2000多年的光陰沒有阻止它依就寒光逼人,它的劍身幾乎看不見鏽斑。千年的寶劍不僅劍身不腐,而且依然綻放着光澤,這的确是讓人驚歎的。但是為什麼會這樣呢?
1、含鉛少
越王勾踐劍的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有的說法是,劍身的花紋處含硫高,因為硫化銅可以防鏽。但是前段時間熱播的《國家寶藏》,專家的解釋是因為含鉛少。
因為與它一起出土的兩把劍可沒有它這麼好的運氣,它們的劍身已經出現了腐蝕,基本上全是黑色了。如果說硫化銅可以防鏽,那麼這些劍也有這樣的成份,為什麼會鏽呢?
通過兩把劍的成分對比,我們發現了被腐蝕的劍含硫量為9.11%,含鉛量為2.23%。而越王勾踐劍最亮的地方,含硫量為0.8%,含鉛量為0.045%,幾乎是不含鉛的。這次的研究推翻了曾經的硫化銅防腐,而提出了新的理論,那就是劍身不腐是因為含鉛少。
看來含硫量高反而腐的厲害,含鉛少才是它不腐的真正原因。
2、雙重保護、墓室環境好
越王勾踐劍出土時插在髹漆的木質劍鞘内,這也給與了它雙重的保護。
這座墓葬是埋在數米的地下,一椁兩棺,層層相套。它的椁室四周用了一種質地細密的白色黏土。這種黏土在考古界被稱為白膏泥。而且在棺椁的下部還用了經過人工淘洗過的白膏泥,這種白膏泥的緻密性就更好了。
再加上當時人們在墓坑上部,填土時把土夯的很實。這樣呢這個墓室幾乎成了一個密閉的空間,在這種情況下基本上就隔絕了與外界的空氣交換。還有該墓室長期泡在地下水中,這也基本隔絕了空氣。少與空氣接觸,這也是越王勾踐劍不腐的重要原因。
這幾個原因一起促使了越王勾踐劍的不腐,也展現了這把王者之劍的霸氣。
二、劍刃相當鋒利
當時考古從業人員在發掘現場不小心被它割破了手指,并且血流不止。可見,當時手指被它割的有多深,這足以見證它的鋒利了。
但是考古專家為了測它的鋒利度,還做了一個實驗。那就是拿16層白紙來試它的鋒刃度。
一張紙的厚度大約是0.104毫米,那麼16層白紙大概也就是1.664厘米。這樣的厚度用鋒利的剪子肯定是剪不動的,就算是用刀估計也是相當費力的。
而考古從業人員隻要稍稍地用力,劍刃就能将16層白紙輕易劃破,這鋒利度真是讓人驚歎。
是以說這把沉睡了上千年依然鋒利如故的寶劍,的确是一把絕世好劍。
三、精湛的工藝
越王勾踐劍内鑄有間隔隻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
如果這樣微小的資料會讓人驚歎,那麼接下來它的微觀世界會更讓人驚歎。
專家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在500倍的顯微鏡下,可以看到劍刃上有像樹枝一樣密密麻麻排列的結構。這種結構就是樹枝晶,它也就是越王勾踐劍的細胞。在這裡,我們把它叫做樹枝晶的金相組織。
這種精湛的工藝制作手法,真是讓我們驚歎了。千年前的古人在當時那種社會條件下,是如何做到如此細微的技術的,這還真是讓人歎為觀止。
當然樹枝晶就像封在千年寶劍裡的精靈,為我們研究鑄造工藝提供了鑰匙。
越王勾踐劍的出土讓我們看到了古代人類的智慧,即使拿今天的科學技術來評判,人們仍然會驚歎它鑄造技術的高超。祖先的智慧的确值得我們膜拜,而且我們的路還很遠。我們要慢慢地,一步一步去發現先人的各種鑄造技術,來為我們現代社會所用,以創造更加輝煌的未來。
以上内容由本網整理釋出()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部分内容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将盡快删除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