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曆史”這個詞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很多人的腦海中最先冒出來的,或許是像下面這樣粗糙顆粒、老舊模糊的黑白影片:
△圖源 1951 年紀錄片《抗美援朝》
但現在,在 AI 修複技術的幫助下,那些模糊的影片也能被賦予色彩:
在聽到最新一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将于 9 月 2 日被移送回國的消息之後,“AI 修複師”大谷 Spitzer 便再一次用這種獨特的方法,表達了自己的哀思。
而共青團中央官博也轉發了這段 AI 上色後的特殊視訊,并表示:
山河無恙,英雄不朽。
曆史并非黑白無聲
就如同電影《你好,李煥英》中,那段仿佛“一腳踏入現實”的從黑白到彩色的鏡頭一樣。
當這段 70 年前的紀錄片染上色彩之時,我們這些觀者也不禁有一種向曆史踏近了一步的感覺。
有穿着綠色軍裝,扛着紅旗前行的小戰士們:
有擠在綠皮火車上,與自己的親朋好友告别的軍人們:
還有踩在黃色土地上,從鴨綠江上橫跨而過的隊伍:
制作者大谷 Spitzer 表示,“每次修複這些曆史影像,都能給我帶來很大的震撼”。
而在之前的“讓革命先烈露出微笑”的項目中,他也解釋了自己所認為的“AI 修複的意義”:
我會把它定義成五分鐘彼岸的一個概念。
就是說,在這種紛繁複雜的現代社會中,可能抽個五分鐘去看一段古代的影像,或者以前的影響,看看當時的古人們是如何生活的,他們所思所想是怎樣的。
AI 如何修複
對于這次修複,大谷坦言,“技術難點在于多人物鏡頭的修複”。
是以,他使用了支援 TensorFlow、Flink 等多種計算架構的機器學習平台 PAI。
在平台中,他增加了更多參考幀,并與其他的 AI 上色分辨率提升模型進行拼合,最終達到了很好的修複效果。
而在之前的項目中,大谷 Spitzer 也對自己所使用的 AI 修複技術進行了詳細解釋。
比如,用于臉部高清增強的是 GAN 先驗嵌入式網絡,也就是 GPEN(GAN prior embedded network)。
這一網絡架構會将 GAN 先驗網絡嵌入到深度神經網絡(DNN)中,并從中進行微調。
上色的則是基于 NoGAN 技術的 DeOldify,這種新型的 GAN 訓練模型能夠解決視訊中物體閃爍等問題:
此外,還有負責視訊幀插值的 RIFE,用于臉部生成的 Artbreeder,以及增加分辨率的 Topaz Labs。
那些相隔百年的對視
其實在 AI 修複技術愈發成熟的今天,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項目開始用到這項技術。
比如大谷 Spitzer 在去年就做過“晚清時期的北京”影像修複,玩了一把百年前的“老北京 Vlog”:
而今年五月四日,央視還在 AI 修複節目《彩繪中國・覺醒》中展示了一段彩色的五四運動現場:
這一節目的執行編導說到他們為老影像進行修複上色的初衷,隻是“想還原一段曆史”。
因為當時的人們并非生活在黑白無聲的世界裡。
我們所有的努力就是想向老影像緻敬并以電影的體驗方式呈現出來,以此把觀衆帶入到那段時空當中去,感受一百年前人們的精神風貌。
這也正像是這位網友所說的那樣:
我們周圍的高技術越多,就越需要人的感情。
最後附上完整視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