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寶寶有一隻隐耳,被矯正器治好了。
我兒子出生時,身上有一個特别的記号:一隻不同尋常的耳朵。
一開始我并沒有重視,還為要不要治療而糾結過。直到後來新冠疫情爆發、大家戴起口罩,我們全家頓覺當時的選擇是正确的。
寶寶有一隻會“收縮”的耳朵
我兒子是2017年出生的。我從半夜12點宮縮,到第二天下午14點多才順利分娩,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是以他剛出生的時候,我一點為人母的喜悅都沒有,累得連看都沒看,不知道孩子長啥樣,滿腦子都是“終于解脫了”!
我婆婆在産房門口等了半天,終于等到護士喊着我的名字把孩子抱了出來,趕緊仔仔細細看了孩子好幾遍,認認真真地記住了孩子的特點。
回到病房,我問婆婆孩子怎麼樣,婆婆說:“他身上有個記号!”
啥記号?難道腦門上有個“王”?
婆婆指了指孩子的右耳朵,我一看,的确跟别的孩子不太一樣,他的耳廓最上面有一點縮了進去,用手一拉能拉出完整的耳廓,手一松就又縮進去了。
兒子的右耳丨作者供圖
我覺得這沒多大事,看起來不影響聽力,頂多就是影響一點美觀。拉一拉,孩子不哭不鬧,肯定也不疼。而且我孕期各項檢查都正常,也是足月生産,兒子其他各項名額都很好,應該沒多大問題。
不過謹慎起見,第二天醫生查房的時候我特地問了問耳朵的問題,婦産科的大夫看了看,說這個沒什麼,也許過段時間就自己長好了。
于是我們放心大膽地出了院,回了家。兒子很乖,該吃就吃、該睡就睡,基本就是個天使寶寶,胖嘟嘟的,特别機靈。滿月體檢的時候,他的各項名額都健康,至于耳朵的這個小瑕疵,在看不到的時候我差不多都忘了。
在醫院的疾病宣傳海報上
認出同種耳朵
兒子3個月的時候,我們帶他去做第二次體檢。社群醫生給他量身高、稱體重時,我就在屋子裡瞎晃悠,晃着晃着,發現牆上貼了新的宣傳海報。我走過去一看,上面的圖檔裡有一張跟我兒子的耳朵不能說很像吧,簡直是一模一樣!
嘿!啥情況居然還上宣傳海報了?我定睛一看,是講嬰兒耳朵畸形的,有很多各種各樣奇怪的耳朵,而和我兒子長一樣的那張圖檔下面寫着:隐耳。
海報隻是介紹了耳朵畸形的種類和特征,并沒有講有什麼影響或者危害,以及如何治療。我趕緊跑到社群醫生的身邊,指着我兒子的右耳,又指指牆上的海報:“醫生你看,這是不是海報上的那種耳朵?”
社群醫生大概也是第一次看到這種情況,她把我兒子翻過來,仔細看了看,又對照了一下海報:“很像啊,應該是吧。”然後又叫了同僚過來,兩個人研究并探讨了一下,一緻認為我兒子的耳朵符合海報上的情況。
那接下來該怎麼辦?
社群醫生也有點茫然,想了半天才想起來,說:“來貼海報的時候,他們好像說這種情況可以聯系市兒童醫院。”于是她打電話過去詢問,然後給了我們一個市兒童醫院醫生的姓名和電話:“具體我也不知道該怎麼治療,你們去市兒醫看看吧。”
第二天我們就聯系了醫生,并到耳鼻喉科病房找她看孩子的耳朵。
“拉耳朵”
花了我兩個月的工資
從兒童醫院出來,我和先生對于是否需要治療産生了分歧。
當時我們剛買了房子,每個月要還的貸款差不多是一個人的工資。而孩子的這隻耳朵需要佩戴矯正器進行實體治療,治療費和器材費加起來,需要将近9000塊錢,全部都是自費,相當于我兩個月工資,會讓我們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我覺得這耳朵既不影響功能,也沒什麼不适,沒必要花這麼多錢,沒事我就多拉拉兒子的耳朵,幫助耳廓長出來;先生覺得如果手動拉扯長不出來,以後去了學校會被同學笑話,讓孩子自卑。
為此,我們又跑了一趟表姐所在醫院的整形科尋求建議。醫生說如果6個月内不采用實體治療的方法把耳廓拉出來,可能就得6歲之後做整形外科修複手術了。
佩戴矯正器屬于實體治療,是趁着孩子軟骨組織還沒發育好,用器械把耳朵拉到正确的位置,隻是皮肉之苦;而整形手術就大動幹戈了,花費肯定要超過9000塊,而且受罪也更多。
看來耳朵自己長可能是長不好的,必須借助外力。我們思前想後,決定咬咬牙,勒緊褲腰帶,去市兒醫給孩子“拉耳朵”。
矯正一個多月
耳朵出來了
過完百日宴,兒子的右耳朵就戴上了一個被層層膠帶貼着的耳罩(耳廓矯正器)。醫生說,矯正器的佩戴時間少則一個月,多則三個月,具體要視耳朵的情況而定。我們這種情況不太嚴重,比較好矯正,成功率還是非常高的。
矯正器丨作者供圖
矯正器戴到耳朵上的樣子丨作者供圖
戴上了耳罩也不是一勞永逸,而是需要定期去醫院複診。嬰兒的皮膚很嫩,長時間被膠帶悶着,容易發紅甚至感染,需要定期揭開消毒。耳罩裡的耳托、牽引器也需要定期檢視有沒有發生移位。
我以為戴着耳罩會很不舒服,怕兒子拿手去拉扯耳罩,特别是睡覺的時候,怕他頭偏過來會壓着這隻矯正的耳朵,是以對他格外關注。我兒子還是很争氣的,佩戴過程中該吃吃該睡睡,從不哼哼唧唧,也不拉扯耳朵,去醫院複查也不哭鬧。
戴上矯正器也沒有哭鬧丨作者供圖
到了兒童醫院我才知道,全市耳朵畸形的小朋友還不少,基本上都彙集到這裡治療了。好多小孩複查消毒的時候手腳亂蹬,需要大人按着才能完成,相比之下,我兒子真的是安靜。
戴上沒幾天的時候,我們進行了第一次複查。當時剛揭開矯正器時,耳朵是正常的,一會兒工夫就又縮回去了。第二次複查的時候,耳朵已經可以過幾秒鐘再縮回去了。往後就是耳廓一次比一次挺括的時間長。
佩戴了一個多月後,複查時醫生拿走矯正器,用手拉一拉推一推,兒子的耳朵也沒再縮回去,一切正常。至此醫生宣布,矯正基本完成!
直到後來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需要時時刻刻戴口罩時,我們全家才頓覺當時的矯正是多麼有必要!要不然等兒子長大了,估計口罩都挂不住。
▎醫生點評
卓姗姗 | 天津市天津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
正常的耳廓呈“C”型,其作用不僅僅是托眼鏡腿、戴口罩,還有收集聲音、幫助聲源定位的作用。
正常耳朵形态丨pixabay
中國部分地區新生兒調查顯示,耳廓畸形發生率為45%,自愈率僅有10%。目前耳廓畸形分為8種,本文中作者的兒子根據耳廓形态應診斷為“隐耳”。
耳廓畸形丨參考文獻[1]
導緻耳廓形态畸形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種:一為懷孕過程中胎位異常,造成耳廓受到外力擠壓産生畸變;二為胚胎發育期間的“故障”,導緻耳廓軟骨發育中産生異常折疊;三為耳廓部位的皮膚和軟骨缺失;四為遺傳因素。
隐耳患兒如不盡早治療,除了像作者所說的會使孩子長大後佩戴眼鏡、口罩等物品出現明顯困難外,還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外觀、聽力和心理。
《上海市先天性外耳畸形的臨床分析》結果表明,耳廓畸形患兒聽力篩查結果為:聽力正常占29%、輕度聽力障礙36%、中度聽力障礙7%、重度聽力障礙14%、極重度聽力障礙14%。一項釋出于中華醫學雜志的研究表明,耳廓畸形患兒合并如下心理問題的機率為:抑郁20%、人際關系敏感或社交障礙37%、敵對或攻擊性26%。
作為父母,如果發現剛出生的寶貝耳朵形态有點突兀、畸形,該怎麼做呢?作者以及很多家長以為孩子長大了,耳朵自然就會長好。有些老一輩的人還會說,多給孩子揉揉就會長好看了。這些明顯是錯誤的處理方式。
拉揉不僅不能讓耳朵長回正常的樣子,還會因外力影響,造成耳朵的二次畸變,也會使孩子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
正确的處理方式是先觀察7天,如果7天後耳廓畸形沒有好轉,應及時就診耳鼻喉科,接受專業的醫師指導建議,選擇合适的無創耳畸形矯正器佩戴進行矯正。
矯正器佩戴示意圖丨參考文獻[1]
無創矯正治療在美國、歐洲已經開展得非常成熟,每年接受治療的病例約有30萬。本技術自2015年引入中國後,國内已有100多家醫院先後開展了先天性耳形态畸形無創矯正術。回報結果顯示,絕大部分家長對矯正結果是非常滿意的。
無創矯正可有效、無創地矯正超過90%的耳廓形态畸形。新生兒期耳朵具有可塑性,這是耳軟骨的重要組成成分——透明質酸在起作用。已有大量臨床應用證明,出生7天後早期接受塑形效果最佳。
在出生7~15天開始接受無創矯正的患兒,治療周期是2~4周,這時矯正難度低、穩定性好、佩戴時間短,并且成功率高。
如果出生30天左右才開始治療,周期可能延長至4~8周,且對于某種類型的耳畸形,可能已經錯過了治療期。
像文中的寶貝一樣出生3個月到6個月的嬰兒,矯正期最短需要4~8周,大于6個月的嬰兒則需要更長周期,且治愈率明顯降低。
如錯過治療時機且耳畸形嚴重,可待患兒6歲左右行手術治療。
個人經曆分享不構成診療建議,不能取代醫生對特定患者的個體化判斷,如有就診需要請前往正規醫院。
參考文獻:
[1] 陳玉卿, 章恒, 莊潔蓮, 邱婷. 耳矯治器無創矯正先天性耳廓形态畸形療效觀察[J]. 中國美容醫學. 2021;30(08):45-48.
本文來源:果殼病人
本文作者:林個林
責任編輯:Ci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