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流傳至今文天祥的英雄事迹文天祥是哪個朝代的文天祥的愛國詩句文天祥從容就義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

文天祥與張世傑、陸秀夫三人是宋末的傑出人物,其中以文天祥知名度最高,在宋元風雲之際,文天祥的英雄事迹鼓舞了很多人,其品格與精神流傳至今仍然可貴。

文天祥拒絕降元

文天祥與南宋寶佑年間考取狀元,和一般人印象中的“文弱書生”不同,文天祥在幼時即崇拜忠義之人,曾放出不得到忠義的谥号就枉為男子漢的豪言。文天祥做官之後,不願與賈似道、董宋臣等人同流合污,是以受到排擠。不過,文天祥并未心灰意冷,在國家用人之際,他又回到了朝中。

當時的南宋内憂外患,風雨飄搖,北方的元朝大軍正向江南步步逼近。文天祥率領義軍轉戰東南,攻守之間異常艱辛。公元1276年,南宋的謝太後帶着小皇帝投降元朝,文天祥被任命為右丞相,代表宋朝出使元營,不料被元朝丞相伯顔扣留。文天祥與近侍杜浒等十多人連夜奔走,才僥幸逃出,繼續組織抗元鬥争。不久,文天祥被叛徒出賣,落入元朝大将張弘範之手。

文天祥不願做俘虜,在北押解去見張弘範的路上吞了龍腦自殺,但沒有成功。文天祥見到張弘範,不願給敵将行禮。張弘範就讓他寫信給另一位南宋大臣張世傑,勸其歸順。文天祥雖知張世傑不會投降,但也不願寫信,隻作詩一首交差,這便是著名的《過零丁洋》。詩的最後兩句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詩充分表現出了文天祥舍身取義的決心,張弘範見勸降無望,将文天祥押解至元朝的大都。文天祥在大都三年,于元朝的威逼利誘無動于衷,最後被害于菜市口。

文天祥乃一介文人,但力主抗敵,多次身犯險境而志不改,正是“威武不能屈”的典範,連元人編修的《宋史》也贊曰:誰說科舉不能出偉丈夫呢?

文天祥是哪個朝代的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該句脍炙人口的詩句出自著名的文天祥之口,很多人對文天祥的印象首先來自這句詩。那麼,文天祥是哪個朝代的人呢?

文天祥畫像

文天祥出生于公元1236年,卒于公元1283年,也就是說文天祥出生于南宋末年,死于元朝初年,這其實就很清楚了,文天祥是宋末元初的人。但是,後人提到文天祥的時候,通常冠以“南宋文天祥”的字樣,他死後也名列“宋末三傑”之一,這是為什麼呢?

這其實不難了解,雖然從客觀的年代上來說文天祥生于宋末,死于元初,但是人們在主觀意願上更願意将他歸為“宋人”。就好比17世紀中期的幾位思想家如顧炎武、王船山等人,世人提到他們的時候,通常會在前面加兩個字“明朝”,而不是“清朝”。這主要基于兩各因素,一是顧炎武等人的思想主要形成于明朝滅亡之前,二是明亡後他們拒絕入仕清朝,是以後人在習慣上傾向于将他們列為明朝人。類似的例子,在朝代的更替時期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同理,文天祥一生的主要活動完成于宋朝時期,而且他甯死也不願做元朝的臣民,身為著名的抗元領袖,稱為“宋末文天祥”顯然比“元初文天祥”更為合适。基于上述理由,得出兩點結論,即如果從确切的年代上而言,文天祥是無疑使宋末元初之人,但如果從習慣上和情感上而言的話,文天祥則通常被當做南宋人。

文天祥的愛國詩句

說起文天祥的愛國詩句,估計沒有人不知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詩充分地表現出文天祥的堅貞氣節,是文天祥的愛國詩句中的代表。

文天祥

1279年,文天祥被元軍俘虜,在過零丁洋時寫下脍炙人口的詩歌《過零丁洋》,這首詩的前半部分将詩人當時心中的孤苦與悲憤表達得淋漓盡緻,結尾處一句則是詩人舍身報國,視死如歸精神的寫照。文天祥的另一著名詩句出自《正氣歌》,這首詩作于文天祥羁押大都期間。詩的開頭兩句“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是文天祥一身正氣的寫照,此詩铿锵有力,擲地有聲,讀來仿佛胸中有萬千浩氣,教人肅然起敬。

除《正氣歌》以外,文天祥《揚子江》中的詩句也堪稱文天祥忠貞愛國的名句。“幾日随風北海遊,回從揚子大江頭。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詩的後兩句将詩人自己比喻磁針,“不指南方不肯休”,而南方是南宋故地所在,表達了作者心懷故國,一心抱過的愛國情懷。

文天祥是南宋的科舉狀元,其文學素養自不必說,而詩人的詩歌往往是其内心世界的寫照。文天祥半生抗元,在軍中保守颠沛流離之苦,其詩歌也自然常有身世飄零飄零之感慨。難能可貴的是,文天祥的詩句并不局限于傷春悲秋、顧影自憐,而是時刻心系家國,是以才留下了一篇篇流傳甚廣的愛國詩句。

文天祥從容就義

公元1283年十二月初九,即元世祖至元十九年的一月九日,是南宋名相文天祥從容就義的日子。這一天,已經被曆史銘記,被後人刻在心中。

文天祥碑刻

公元1278年,元至正十四年,文天祥在廣東沿海被元朝将領張弘範俘虜,于次年送至京城大都。元世祖忽必烈對文天祥的事迹早有耳聞,想要讓他投降,于是在宮中召見了這位南宋官員。當時,元朝宮廷禮儀是下跪,而南宋的禮儀則是作揖。文天祥見到忽必烈,隻是按照南宋的禮儀作揖,卻不肯下跪,忽必烈也沒有強求。忽必烈讓文天祥投降,表示隻要文天祥肯投降,原有的官職待遇可以維持不變。文天祥不願當元朝的臣子,于是被關進了大都柴市的一個胡同裡。

在文天祥被關押期間,元政府多次派人勸降,文天祥都沒有答應。最後,忽必烈出于文天祥的号召力,還是決定殺掉他。文天祥面對即将到來的死亡,顯得從容不迫,神态沒有絲毫改變。這一天,關押文天祥的地方布滿崗哨,老百姓聽說文丞相要被處斬了,紛紛奔向刑場。快到行刑的時候,監斬的元朝官吏問文天祥有何話說,并表示回答就可免于一死。文天祥沒有回答,向南方下拜後從容就義,終年四十有七。

文天祥就義後,家鄉的學堂将他的畫像和歐陽修像挂在一起,供學子們頂禮膜拜,而他那威武不屈、忠貞愛國的精神也得以流傳後世,至今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