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圳在過年|藝文過大年:在“春卷”裡突圍,深圳迎“慢時光”

圳在過年|藝文過大年:在“春卷”裡突圍,深圳迎“慢時光”

對于深圳而言,春節不是一個時間名詞,而是一個空間名詞。它是一個平行于996、平行于卷的另外一個世界,它有關掉工作群的安靜,有睡到自然醒的“真·躺平”,有年花錦簇的慢生活……在空城時代的深圳春節,演出不多,商演更少。而今,深圳成為一部分人願意留守的城市,成為一部分人願意投奔的城市,春節的文化演出亦在突圍而出。年輕一代的創作者探尋網際網路語境下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新實踐,中流砥柱的演出機構們亦在嘗試擺脫空間的束縛,建構現場與線上兩種管道、不同圈層的文化凝聚力。

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于長江表示,深圳需要建構一個不同于以往舊結構和舊認同的、并淩駕于其上的新人文社會結構。“移民城市的深圳是一個元城市,地理實體意義在弱化,心理歸屬、人文偏好興趣、産業供應鍊、社會紐帶、行業關聯感、科技效果效應等意義的認同可能更多。”而春節期間,突破劇場空間的藝文與演出,無疑是一次興趣與精神的歸屬。

圳在過年|藝文過大年:在“春卷”裡突圍,深圳迎“慢時光”

“春節内卷”,95後用國樂探讨深圳春節的新看法

臘月二十四,B站上線了一個全新的國樂廠牌——“好吃樂府”。首發作品是一首名為“春卷”新國樂作品。“有對象了嗎?”“升了嗎?”“生了嗎?”“漲了嗎?”“增肌了嗎”“植發了嗎?”“早C晚A了嗎?”……春節期間,來自七大姑八大姨叽裡呱啦的一波問題幾頓問詢,是每一個回鄉人的“春節恐慌”。而幾個深圳95後将經典的春節樂曲重新解構并創作,用琵琶、二胡、笙、唢呐、竹笛這些樂器拟聲成為七大姑八大姨的腔調,用音樂演繹了一場家族圍觀的“春節内卷”。

吳俊翰,96年生的深圳人,他既是《春卷》這個作品的男主角,也是制作人,更是因為作品上線後,有了新的網名“卷男”。“春卷,就是春節内卷的意思。想表達出正在遭受内卷攻勢的這一類年輕人的無奈和心塞。春節光吃不行嗎?春卷不能隻是春卷嗎?我們說現在的年沒有了年味,但伴随而來的是攀比心理的作祟。我們能不能回到那個僅僅為了團聚而過的年?能不能隻是陪着奶奶好好地準備年夜飯?特别希望大家能過個純粹的年,純粹到可以感受到濃濃的年味。”吳俊翰說出了年青一代人對于年的真實感受——年味的消失不僅在于習俗的消失,更在于人情的異化。

在距離春節還有一個多月的時候,吳俊翰和一幫千禧生前後的同齡人一起,開啟了《春卷》的創作。他們邀請了作曲家從國樂庫中找尋适合表達春節時令以及内卷情緒的樂章,最終創作中呈現了包括《金蛇狂舞》、《恭喜恭喜》、《步步高》、《喜洋洋》、《春節序曲》以及《梁祝》在内的8首經典曲目。“傳統的國樂創作是單旋律的,而這次,我們用’卷’的創作手法把這些著名的樂曲都卷在了一起。樂曲之間的關系可能是平行的,也可能是疊加,有很多有取的和聲和對位。我們希望從音樂本身也能表達卷的情緒,這是一種卷的極緻,讓很更多的年輕人發現音樂的樂趣。”

在《春卷》的視訊裡,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故事情節的三段起伏,從一開始的七大姑八大姨的絮叨,到卷男跌入到自我世界裡的放空,再到新一輪飯桌上、觥籌交錯下的極緻“春卷”,最終回歸,與”卷”和解。

談回現眼下的這個春節。對于在深圳出生長大的吳俊翰而言,他特别喜歡深圳的春節,這座城市在春節期間變得甯靜和悠閑,“不再讓人感到焦慮,有了一絲生活的氣息。小時候覺得深圳的春節冷清,想要找小夥伴玩,想要熱鬧。長大了才發現,這是深圳一年到頭最舒心的時光,這個時候才可以摘下面具,放下包袱。”

正如他所說,“卷”是深圳51個星期的常态,而春節這一周才是深圳從現實的“卷”中抽離出來,理所當然地躺平,回歸生活。從這個次元上來說,“春卷”是四面八方回歸故鄉的卷,是來自全國各城市GDP、工資、人脈的“卷”凝聚在故鄉,凝聚在家族,凝聚在八大姑七大姨的那桌團圓飯上。故鄉帶來的親切、溫暖、安全的同時,也帶着麻煩、攀比和無奈。

B站UP主們很喜歡在視訊裡上價值。在《春卷》的結尾,亦是如此,它旗幟鮮明地用毛筆寫出年輕後浪一代的價值觀,“熱愛并笃定,卷潮中亦巋然而立 No juan no die,enjoy your life”。“我們還是有所期望,期望這些全年打滿的人能在這一刻得到放松,看到視訊臉上多一絲真實的笑容,帶着熱愛和積極的心态前行。”

演出上雲,傳統機構迎來“元劇場”

對于演出呈現方式的突破,不止在于這些年輕人。1月27日晚,全新音樂視訊廠牌inlivein攜手音樂家久石讓、FUTURE ORCHESTRA(未來交響樂團),在咪咕音樂、咪咕視訊、咪咕愛唱和咪視通等平台呈現了一場精彩音樂會——久石讓&FUTURE ORCHESTRA甄典系列音樂會。在這場音樂會上,久石讓将以指揮的身份,演繹三位不同時代的音樂家的風格迥異作品。

事實上,疫情之後,傳統的線下商演市場不确定性增加,傳統的演出公司也開始了雲上的探索。深圳交響樂團在一年多前就開始探索了線上演出。在這個春節,除了線下低價公益演出之外,還将于2月1日、3日、5日、7日在喜馬拉雅上線“歡慶春節-國樂展播”空中音樂會。

在深圳音樂廳,“雲”上新春藝術節則将在新春期間帶來一系列的精彩演出。大年初一(2月1日)是深圳交響樂團的2022深圳跨年音樂會,初二是《魅之回響——遠古與大地多民族童聲合唱音樂會》、初三是《我的祖國——朔風民族室内樂團音樂會》……接連7天,音樂廳官方微信公衆号上,線上音樂會以飨音樂愛好者。

劉小姐是深圳某劇場的從業人員,在這一行已經幹了十多年。一直以來,對于深圳這座城市來說,演出市場有個特别明顯的旺淡季:在過完新春跨年音樂會之後,基本就開始陸續進入到春節假期了,期間可能會偶發地有些群衆演藝類演出活動、公益活動和公司包場等,但售票的商業演出基本很少了。“這兩年,因為留深過年的原因,我們也會陸續在春節期間安排一些演出。”

在深圳,春節期間,不能安排演出。這是有冒險者在票房敗北之後的經驗值之談,并且被後來者承繼,成為深圳春節空城時代的一個“習俗”。在大部分的Linda、John回歸故鄉成為“翠花”“狗蛋”的日子裡,在翠花和狗蛋吃着糖葫蘆和糖畫,攜手去逛廟會的時候,遠在千裡之外的深圳,不僅是城空着,還有滿劇院的紅色沙發椅空着,等待着他們的回來。

正如劉小姐所說,這兩三年來的春節,深圳不再空城,演出也開始回歸。不僅如此,還有一個值得關注,就是線上演出的異軍突起。在過去的一年之中,雖然元宇宙的概念已經被嚼爛,但如各行各業一樣,演出行業也在奔赴這個如星辰大海的浩瀚世界,一個全新的呈現模式。演出上雲,在各網絡平台全面綻放,正如建構出線上演出的常态。

南都記者在采訪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于長江時,他表示,深圳需要建構一個不同于以往舊結構和舊認同的、并淩駕于其上的新人文社會結構。“移民城市的深圳可以是一個元城市,創作一個元體系。在這裡,地理實體意義在弱化,心理歸屬、人文偏好興趣、産業供應鍊、社會紐帶、行業關聯感、科技效果效應等意義的認同可能更多。”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論身處何方,不論留深或返鄉,都是以對人文生活為粘結、都是對文藝活動有聚焦的深圳人。深圳人的認同在于興趣與精神的核心。

采寫:南都記者 黃璐 攝影:南都記者 胡可 受訪者供圖

圳在過年|藝文過大年:在“春卷”裡突圍,深圳迎“慢時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