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茅山的曆史

1.茅山道士起源于哪個朝代

公元前82年(西漢始元五年),六十開外的陝西鹹陽人茅盈來句曲山,在山中采藥,濟世救人,在洞中潛心修煉,得道成仙。

元《茅山志》記載:有一天,王君接到仙書,朝見西王母,攜茅盈同往,駕起雙龍神車,飛往白玉龜山,在青琳宮見西王母。得道後,一次茅盈回鄉對父親說,我已受聖師符箓,無時不有天丁天兵在守護,千萬不可打我。

否則,三官大帝考察到了,将會受到懲戒。其父不解其意,正欲舉手杖打茅盈,哪知手杖已摧折,段段飛揚,穿柱陷壁。

後茅盈又将一位溺水之人掘地挖棺,三日能語,在世活了90歲。

2.茅山的曆史淵源

相傳上古時,帝喾高辛氏展上公修煉于句曲山伏龍地(今茅山鎮的玉晨),距今近5000年;周燕國人郭四朝也修道于玉晨觀,後被封為太微葆光真人;先秦時,李明真人修道于古煉丹院(今乾元觀),至今丹井尚存。

漢時 ,陝西鹹陽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在句曲山下(今下泊宮)修道行善。 東晉時茅山人葛洪修煉于茅山抱樸峰,著成《抱樸子》,這是道教宗教哲學和原始化學煉丹術的重要著作。

東晉興甯二年(364年),楊羲、許谧、許翙假托天師道女祭酒魏華存及衆仙之傳授,作《上清大洞真經》(後經王靈期增修,流行于世),在茅山創立了道教新派——上清派。

南朝齊梁陶弘景隐居茅山40多年,搜集楊羲、許谧手迹及其他教派的要法,編撰《真诰》,纂集上清法術《登真秘訣》,編訂《真靈位業圖》,使上清派的教義、教理和神仙譜系更為完備。陶弘景是上清派的主要傳承者,因以茅山為本山,故又稱茅山宗或茅山派。

茅山道教,奉茅氏三兄弟為祖師,尊魏華存為第一代太師,楊羲為第一代玄師。 唐宋是茅山道教的全盛時期,高道輩出,朝廷推崇。李氏皇朝自稱道教祖師老子李耳的後裔。宋真宗也造了“天書”,下降“聖祖降臨”的道教神話,借神權鞏固皇權。

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令35代天師張可大主領三山(龍虎山、茅山、閣皂山)符箓。到了元代,原并行于江南的天師、上清、靈寶等道派逐漸合流,歸并于以符箓為主的正一派。從此茅山成為以正一為主的道場,但其教義譜系等仍按上清派沿傳。

北方全真派傳入茅山,史志記載于明嘉靖、萬曆年(1522~1619年),由閻希言住乾元觀,傳“邱祖複字岔派分支”。 明末,龍門派第七代沈常敬(号太和)晚年亦居茅山修道。

清康熙二年(1663年)全真龍門派第七代律師王常月率詹守椿、邵守善等到茅山傳戒。全真龍門派第八代啟派師、清順治進士笪重光因仕途維艱,退隐乾元觀,自稱郁岡掃葉道人。

由于他們的推廣,全鎮龍門派迅速在玉晨觀、德祐觀、仁祐觀、白雲觀傳開。由此,茅山形成“五觀”傳全真,“三宮”傳正一的局面,一直延續到1949年。

擴充資料

茅山是旅遊的福地:

茅山是中國的一座道教名山,山上景點多,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勝景,峰巒疊嶂,雲霧缭繞,氣候宜人,山上奇岩怪石林立密集,大小溶洞深幽迂回,靈泉聖池星羅棋布,曲澗溪流縱橫交織,綠樹蔽山,青竹繁茂,物華天寶。

茅山主峰大茅峰似綠色蒼龍之首,也是茅山的最高峰,海拔372.5米。茅山風景區于1986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森林公園,準許為省甲級風景名勝區。同時,這裡既是道教聖地,又是抗日根據地,其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森林景觀、革命曆史觀融為一體,勝似仙境。

茅山當地茅山老鵝、風鵝、鹹草雞、茶園雞等家禽均是茅山農家自然放養,茅山特産種類繁多,還有郭莊狗肉、三岔豬頭肉、香腸、白魚、野山兔、野鴨、野雞等多種野味、茅山地衣、赤山地衣、烏米飯、野山筍、手剝筍、

鄉野菜、香椿芽、菌菇、闆栗、紫玉米、越光大米、雜糧組合、無花果、草雞蛋、青殼蛋、茅山長青、白茶、葛根茶、葛粉、金蟬花、桑果酒、等近300個品種。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茅山

3.茅山革命老區的曆史簡介

茅山,是神聖的革命聖地。茅山因山區地勢險要,西鄰南京,北瀕長江,東至淞滬,南下浙西,曆來是兵家必争之地。1937年12月初,日軍侵占了茅山,燒殺搶掠,殘暴蹂躏,民無甯日。1938年6月,陳毅、粟裕、張鼎丞率領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第一、二支隊和先遣支隊進入茅山地區,廣泛發動群衆,開展抗日遊擊戰,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成為全國六大山地抗日根據地之一。茅山抗日根據地的建立,猶如插入敵人心腹的一把利刃,大大牽制了敵人的重兵,為中國人民的抗戰勝利做出了可貴的貢獻。在那樣艱難困苦的歲月裡,曾有多少英雄先烈們在茅山為了革命事業抛頭顱、灑熱血。他們用萬丈豪情壯實了茅山偉岸的身姿,他們用氣壯山河的誓言證明了茅山不朽的風采。他們在人民心中将會萬古長青!在這裡,讓我們再一次在鐵的事實面前去追憶當年先烈們英勇的壯舉。茅山的紅色之旅,已成為機關、學校、部隊、企事業機關、黨團組織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的首選地。

抗日戰争時期,陳毅元帥等革命先輩在此與敵開展遊擊戰,使之成為我國著名的六大抗日根據地之一。

4.金壇茅山的曆史淵源

在江蘇省境内,有兩座茅山。一座在長江以南,稱南茅山;另一座在長江北岸的興化市,叫北茅山。清代乾隆年間,以考證考據而聞名天下的揚州學派代表人物任大椿在《過茅山碑記》中說:「北茅山為三茅真君初煉道之地」。 這就是說,西漢景帝時期,茅盈、茅固、茅衷弟兄三人最初在北茅山修道拯民,因而稱為茅山。後來他們受請往江南句曲山,這才有了南、北茅山之分。早在漢代,陝西鹹陽,有茅氏三兄弟,兄茅盈,二弟茅固,三弟茅衷,看破紅塵,寫下“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的感歎,遂尋山修道。他們披星戴月,餐風宿露,晝夜兼程,行至黃海之濱,見一高山,林木參天,綠蔭蔽日,芳草如茵,香茅遍地,便留山隐居,修道養性,采藥煉丹,濟世救人。日久,茅氏兄弟,終成正果,名列仙班。後人是以建三茅道觀,稱他們為三茅真人,稱山為三茅山。慕名來山學道者、求醫者,不絕于途。其時,江南金壇一帶,瘟疫流行,聞江北茅山有三茅真人道法高超,醫術高明,能治百病,便來人求治,三茅真人欣然前往,居句曲山華陽洞。經真人救治,病愈者數百人。三茅真君仙逝後,人們感恩戴德,建廟山巅,塑像供祀。此後,句曲山改稱南茅山,江北三茅山改稱北茅山,簡稱茅山。

5.名觀

茅山原名句曲山、地肺山,又名岡山,在江蘇句容、金壇兩市交界處,相傳西漢景帝(前156〜前141)時,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修道成仙,号三茅真人,故改名三茅山,簡稱茅山。

西晉時,女冠魏華存修道茅山,東晉許谧、許翗、楊羲傳播《上清經》晉末至宋、齊、梁諸朝,茅山修道者頗衆,以馬朗、馬罕、陸修靜、孫遊嶽、陶弘景等最為著名。 陶弘景和弟子在茅山建起了一批道館。

成為上清派的活動中心。隋唐多有高道如第十代宗師王遠知、十一代宗師潘師正、十二代宗師司馬承祯、十三代宗師李含光等,唐太宗敕建太平觀、崇元觀和紫陽觀。

後世多有建修,至清末,尚存“三宮五觀”,即元符宮、九霄萬福宮、崇禧萬壽宮和乾元、玉晨、白雲、德祐、仁祐五觀。 抗曰戰争期間,陳毅、粟裕率新四軍一支隊進駐茅山,司令部設于乾元觀松風閣。

1938年9月,日寇掃蕩茅山,焚毀茅山道院房屋約90%以上,幾十名道士慘遭殺戮。1982年,國家撥款修複茅山宮觀。

6.茅山有什麼曆史意義

茅山位于江蘇省句容市與金壇交界處,南北約長10公裡,東西約寬5公裡,面積50多平方公裡。

茅山是指中國江蘇省的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被道家稱為“上清宗壇”。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譽。

茅山是中國江蘇省的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被道家稱為“上清宗壇”。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譽!也是中國六大山區抗日根據地之一。

位于江蘇句容市。山上景點多,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勝景,峰巒疊嶂,雲霧缭繞,氣候宜人,山上奇岩怪石林立密集,大小溶洞深幽迂回,靈泉聖池星羅棋布,曲澗溪流縱橫交織,綠樹蔽山,青竹繁茂,物華天寶。

也是中國六大山區抗日根據地之一。主峰大茅峰似綠色蒼龍之首,也是茅山的最高峰海拔372.5米。

茅山風景區1986年被省政府列為省級森林公園準許為省甲級風景名勝區。同時,這裡既是道教聖地,又是抗日根據地,其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森林景觀、革命曆史觀融為一體,勝似仙境。

總規劃面積32平方公裡,九霄萬福宮雄居其上,二茅峰、三茅峰蜿蜒而下,與主峰高低起伏,相映成輝。1、茅山,是著名的道教聖地。

茅山道教源遠流長,相傳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高辛氏時代人展上公修煉于句曲山伏龍地(今茅山玉晨村);先秦時,有燕國人郭四朝修煉于玉晨觀;秦時,李明真人修煉于古煉丹院(今乾元觀);東晉時期,茅山人葛洪在茅山抱樸峰修煉,并著書立說;東晉興甯二年(364)楊羲、許谧制作了《上清大洞真經》,在茅山創立了别具江南特色的教派——茅山上清派;南朝齊梁著名道士陶弘景隐居茅山40餘年,為茅山上清派的主要傳承者。 茅山道教,在中國道教史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和地位,曾赢得了“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等美譽。

唐宋年代茅山道教達到了鼎盛時期,前山後嶺,峰巅峪間,宮、觀、殿、宇等各種大小道教建築多達三百餘座、五千餘間,道士數千人,有“三宮、五觀、七十二茅庵”之說。太平天國戰争、抗日戰争以及文化大革命對茅山道院的毀壞較為嚴重。

茅山道院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修複,1982年被國務院準許為首批對外開放的重點宮觀。俗話說:“要好運,到福地洞天——茅山”,九霄萬福宮(頂宮)作為茅山道文化的重要場所,一直以來的都是遊人朝山敬香必到處。

2、茅山,是神聖的革命聖地。茅山因山區地勢險要,西鄰南京,北望長江,東至武進、常州、江陰、無錫、蘇州、昆山、上海,南下浙西,曆來是兵家必争之地。

1937年12月初,日軍侵占了茅山,燒殺搶掠,殘暴蹂躏,民無甯日。1938年6月,陳毅、粟裕、張鼎丞率領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第一、二支隊和先遣支隊進入茅山地區,廣泛發動群衆,開展抗日遊擊戰,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成為全國六大山地抗日根據地之一。

茅山抗日根據地的建立,猶如插入敵人心腹的一把利刃,大大牽制了敵人的重兵,為中國人民的抗戰勝利做出了可貴的貢獻。在那樣艱難困苦的歲月裡,曾有多少英雄先烈們在茅山為了革命事業抛頭顱、灑熱血。

他們用萬丈豪情壯實了茅山偉岸的身姿,他們用氣壯山河的誓言證明了茅山不朽的風采。他們在人民心中将會萬古長青!在這裡,讓我們再一次在鐵的事實面前去追憶當年先烈們英勇的壯舉。

茅山的紅色之旅,已成為機關、學校、部隊、企事業機關、黨團組織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的首選地。 茅山,是環境優美的風景勝地。

茅山自然風光清新秀美,山區形勝獨特,枝繁葉茂,景色迷人,自古就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美景。這裡的山不高卻秀雅,這裡的水不深卻澄清。

春遊茅山,山林滴翠,草木芬芳。滿世界的嫩黃襯托這一處綠山,滿山間的野花給了這山林一路的狂想。

薄霧輕如紗,夕陽宛如畫。夏遊茅山,綠樹成蔭,蔥茏一片。

你可以在綠樹掩映下的九曲十八彎上揮汗如雨,欲與大山試比高;你也可以朝觀日出,暮賞彩雲。雨後初晴,但見一絲薄雲在深谷幽林間缭繞,此時山上的樹木閃爍着猶如水晶般晶瑩的綠。

秋遊茅山,天高雲淡,色彩斑斓。林間飄落一地的楓葉定會引起你無限的遐想,看蘆葦花在風中搖曳着輕盈,聽喜客泉水叮咚暢響,感受生命在不經意的平淡中輪回。

冬遊茅山,銀裝素裹,霧松飄情。抑或暖陽普照,滿山林充斥着蓄勢待發的理想。

萬簌俱靜中聆聽那道家仙樂,大有“花飛佛地三千裡,人在瑤池十二層”之感!茅山屬低山丘陵地區,不僅風景秀麗,物産資源也很豐富,盛産林茶果尤其是藥材,是天然的藥物寶庫。明代著名藥物學家李時珍編撰的《本草綱目》中,收錄的茅山藥材就達380多種,其中尤以茅蒼術和唐玄宗賜名的太保黃精為最佳。

1915年,茅蒼術參加巴拿馬賽會獲金獎。

7.茅山的曆史淵源

相傳上古時,帝喾高辛氏展上公修煉于句曲山伏龍地(今茅山鎮的玉晨),距今近5000年;周燕國人郭四朝也修道于玉晨觀,後被封為太微葆光真人;先秦時,李明真人修道于古煉丹院(今乾元觀),至今丹井尚存。

漢時 ,陝西鹹陽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在句曲山下(今下泊宮)修道行善。 東晉時茅山人葛洪修煉于茅山抱樸峰,著成《抱樸子》,這是道教宗教哲學和原始化學煉丹術的重要著作。

東晉興甯二年(364年),楊羲、許谧、許翙假托天師道女祭酒魏華存及衆仙之傳授,作《上清大洞真經》(後經王靈期增修,流行于世),在茅山創立了道教新派——上清派。 南朝齊梁陶弘景隐居茅山40多年,搜集楊羲、許谧手迹及其他教派的要法,編撰《真诰》,纂集上清法術《登真秘訣》,編訂《真靈位業圖》,使上清派的教義、教理和神仙譜系更為完備。

陶弘景是上清派的主要傳承者,因以茅山為本山,故又稱茅山宗或茅山派。 茅山道教,奉茅氏三兄弟為祖師,尊魏華存為第一代太師,楊羲為第一代玄師。

唐宋是茅山道教的全盛時期,高道輩出,朝廷推崇。李氏皇朝自稱道教祖師老子李耳的後裔。

宋真宗也造了“天書”,下降“聖祖降臨”的道教神話,借神權鞏固皇權。 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令35代天師張可大主領三山(龍虎山、茅山、閣皂山)符箓。

到了元代,原并行于江南的天師、上清、靈寶等道派逐漸合流,歸并于以符箓為主的正一派。從此茅山成為以正一為主的道場,但其教義譜系等仍按上清派沿傳。

北方全真派傳入茅山,史志記載于明嘉靖、萬曆年(1522~1619年),由閻希言住乾元觀,傳“邱祖複字岔派分支”。 明末,龍門派第七代沈常敬(号太和)晚年亦居茅山修道。

清康熙二年(1663年)全真龍門派第七代律師王常月率詹守椿、邵守善等到茅山傳戒。全真龍門派第八代啟派師、清順治進士笪重光因仕途維艱,退隐乾元觀,自稱郁岡掃葉道人。

由于他們的推廣,全鎮龍門派迅速在玉晨觀、德祐觀、仁祐觀、白雲觀傳開。由此,茅山形成“五觀”傳全真,“三宮”傳正一的局面,一直延續到1949年。

擴充資料 茅山是旅遊的福地: 茅山是中國的一座道教名山,山上景點多,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勝景,峰巒疊嶂,雲霧缭繞,氣候宜人,山上奇岩怪石林立密集,大小溶洞深幽迂回,靈泉聖池星羅棋布,曲澗溪流縱橫交織,綠樹蔽山,青竹繁茂,物華天寶。 茅山主峰大茅峰似綠色蒼龍之首,也是茅山的最高峰,海拔372.5米。

茅山風景區于1986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森林公園,準許為省甲級風景名勝區。同時,這裡既是道教聖地,又是抗日根據地,其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森林景觀、革命曆史觀融為一體,勝似仙境。

茅山當地茅山老鵝、風鵝、鹹草雞、茶園雞等家禽均是茅山農家自然放養,茅山特産種類繁多,還有郭莊狗肉、三岔豬頭肉、香腸、白魚、野山兔、野鴨、野雞等多種野味、茅山地衣、赤山地衣、烏米飯、野山筍、手剝筍、鄉野菜、香椿芽、菌菇、闆栗、紫玉米、越光大米、雜糧組合、無花果、草雞蛋、青殼蛋、茅山長青、白茶、葛根茶、葛粉、金蟬花、桑果酒、等近300個品種。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茅山。

8.請教專家:茅山道士的曆史傳說

上清派祖師楊羲等和東晉煉丹家葛洪,都先後在此修煉過。南齊永明十年,做了十四年朝廷閑官“奉朝請”的陶弘景,突然提出辭呈,齊武帝準允後,他就到茅山做了隐士。在金壇華陽洞内住了下來,并給自己取了個道号“華陽隐居先生”。

茅山宗前身為道家的上清派,陶弘景繼承了楊羲、許谧所傳的上清經,悉心編纂了專門記述着上清派早期的教義、方術,以及曆史的《真诰》及《登真隐訣》《真靈位業圖》等的兩百餘卷道經,在此弘揚上清經法。後又經他及衆弟子數十年的苦心經營,教理群組織逐漸完備,後人因以茅山為祖庭,才逐漸發展演變成了以後的"茅山宗",亦是上清派以茅山為發展中心的别稱。

自陶弘景以後,茅山宗人才輩出,其影響也日漸擴大。唐宋時期的茅山宗發展到了高峰,唐代茅山道士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祯、李含光等,均極得大唐宗室的尊崇。

茅山宗主要傳承了《上清大洞真經》,修持方法以思神、誦經為主。也有煉丹,宗師陶弘景本人就是一位精于煉丹的高手,梁武帝就曾經服食過他的丹藥。 宋朝至明朝時期茅山宗與各派所融合,不複存在。

時至今日,偶爾出現的所謂茅山法門多見于附道外道的民間巫術。茅山道士多是以捉鬼降妖而名聞于世的,殊不知茅山宗的教義精華卻跟這些毫無瓜葛。之是以會這樣的名聲,一則是後世弟子為了騙吃騙喝,而愚弄鄉民所至,二則是那些無知信徒們誇大其詞,以訛傳訛造成的結果。

鬼神之說在世間由來已久,近代更有諸多例證表明其并非無稽之談。道家的方術有法、術兩種,其中道術中的符、咒、靈圖、降妖、攝魂等,指的就是降妖捉鬼、渡世救人的一些方法。但其最終卻是要借此達到修行的目的,而絕非是以降妖捉鬼為已任。

由于清帝寵信佛教密宗,道家的傳承在此時期受到了執政者的極力排斥。尤其自清以後,近代科學的興起,更是讓道家的發展走上了絕境。道門子弟也大都由此沉淪,以至真正的道士越來越少,反而那些假道士、真神棍們卻越發的猖獗起來。導緻門人不思進取,整天裡隻知裝神弄鬼的騙人錢财,直把個好端端的茅山宗弄的面目全非、烏煙瘴氣。

9.曆史當中真的有茅山派麼

是真的全真教,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支派,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于陝西終南山所創。

王重陽仙遊後,由他的七位弟子輪流接任。全真教除了繼承了中國傳統道教思想以外,更将符錄、丹藥等及思想以外的内容重新整理,為今時今日的道教奠下了根基。

全真七子之一的丘處機更因随同元太祖西征,而使全真派在元朝得以壯大。 茅山派道教教派。

中國南朝齊、梁道士陶弘景所創。因在茅山築館修道,尊三茅真君為祖師,故名。

一說漢茅盈及其弟固、衷,得道于茅山,開茅山道派。 此派主修上清等經書,奉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太微天帝君、後聖金阙帝君、太上老君等為最高神,主張思神、通經、修功德,兼修辟谷、導引和齋醮。

該派代表人物除陶弘景外,隋唐時有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祯、李含光等,高道輩出,隐若道教正宗。北宋時與龍虎山 、閣皂山同為道教三大符箓派 ,号稱三山符箓。

元代以後歸并于正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