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孟子·離婁上》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輿,山東人,是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代表性人物,與孔子并稱為孔孟。
說起孟子,很多人都會想到孟母三遷這則典故,常言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個人的成長環境是決定這個人日後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
孟母深切知曉這其中的奧義所在,為了孟子的未來,孟母不得不多次搬遷,以免孟子學壞。
孟子的成功,離不開孟母良好的教育。
《孟子》一書,也是他的主要作品,其中内容大多是以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屬儒家經典著作。
其中就有一句流傳千古的名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關于這句話中所說的無後,後世許多人為其注釋,大都是以無子孫為解釋,意思就是說若是一個人不傳宗接代,便是對父母最大的不孝。
東漢趙岐的《孟子章句》是最早的《孟子》注釋文獻,它解釋:“于禮有不孝者有三事……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到了現代,也有無子孫這樣的說法,不過,這個無後為大究竟是指為何,至今仍然有争議,人們對此有着多種看法。
其中有一個觀點認為,無後是沒有盡到子女該有的責任。
《詩經》中已有了明确的記載:
《齊風·南山》中即說:“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舜娶妻,沒有禀報健在的父母,是以就沒有盡到子女該有的責任。
除此之外,也有觀點認為,無後代表着目無尊長,舜沒有告訴父母,也就是不尊重父母的意思。
當然,不管這名句如何解釋,但凡有些良知的成年人,都深知何為孝,何為不孝,至于這些争論,都毫無意義。
那麼,孟子所說的不孝有三,另外兩大不孝又是什麼呢?
一、對父母的過錯不加以改正便執行,使父母陷于不義之地,這也叫愚孝。
對于這種行為,父母與子女之間,都是互相的。
在父愛母愛中,有一種愛名為溺愛,關于溺愛,相信很多朋友都懂,就是孩子從小做一些自己“愛做”的事情。
孩子年幼不懂事,不知道這些事情該不該做,但父母心中知曉,不過有些父母,出于對孩子的溺愛,明知有錯,卻不加管束,導緻孩子以後因為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而走上歧途。
相反,子女成人後,看到父母做錯了事,若是不加勸導,也會陷父母于不義之地,這是一種愚孝,對父母太過縱容。
大家都知道孔子,孔子向來崇尚孝道,當時有弟子詢問孔子,隻要對父母百依百順,這就是孝道嗎?
孔子聞言後,當即反駁道:“這叫什麼話?若是父母作出不義之舉,子女不稍加勸阻,豈不是陷父母于不義之地嗎”?
孔子一語驚醒夢中人,弟子恍然大悟!
二、家庭貧困加之父母年老,卻不願當官獲得俸祿來贍養老人。
這句話,用現代人的思維很好了解。
就是家庭貧窮,子女卻在家中啃老,這是一大不孝。
作為子女,應該主動踏入社會工作賺錢,用來贍養父母,不應該坐吃山空,一大把年紀了,還在向父母伸手要錢。
父母含辛茹苦将子女養大,子女成年後,應當不依靠父母,并且成為年邁父母的依靠,這才是最大的孝道。
總而言之,生有養,死有葬,娶妻生子,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道!
參考史料:《孟子》、《詩經》,圖檔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