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道 記者 顔玥】看完冬奧會開幕式,相信很多人對那個穿着虎頭衣、用希臘語演唱《奧林匹克頌》的合唱團印象深刻。這44個孩子中最小的5歲、最大的11歲,他們來自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太行山深處。
“馬蘭花兒童合唱團”用希臘語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歌唱。新華社記者曹燦攝
兩年前,阜平縣才正式脫貧“摘帽”。就是這樣一個革命老區裡孩子們組成的“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用天籁般的歌聲感動了很多人。環球網記者日前采訪了“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幾位相關重要成員,聽他們講述合唱團背後的故事……
林嘉濠,20歲。北京外國語大學希臘語專業19級學生,2021年11月跟随老師來到阜平縣城南莊鎮,負責教合唱團的孩子們希臘語。
他告訴環球網記者:“剛開始教的時候,我們完全沒有這方面的經驗,覺得壓力挺大的,教這麼一群小孩子,他們有的才五、六歲,還沒上國小,很擔心他們的接受能力,包括他們的這種注意力是否可以足夠集中。”
因為孩子們沒有接觸過希臘語,從頭學習希臘語的發音也并不現實,林嘉濠和老師想了一個辦法:把希臘語的發音轉化成拼音,讓他們能更快地“唱出來”,解決發音的問題。另外,林嘉濠和老師也通過簡單的語言告訴他們歌詞大意,讓孩子們能了解他們唱的歌詞是什麼意思,更好地把奧林匹克會歌的實質精神展示出來。
林嘉濠和孩子們受訪者供圖
學習的過程,林嘉濠坦言,“還是挺驚訝的,沒想到他們也能學這麼快”。林嘉濠還透露,孩子們也會一些簡單的希臘語日常用語。“我們在唱完歌之後,也會給他們講一些簡單的希臘語日常用語,他們在歌詞裡也能學到很多,比如說什麼高山、平原、神廟這些詞。”
“這些孩子都非常可愛”,林嘉濠說,下課的時候會有一堆孩子圍過來,有的操着當地的口音問,“老師,你有女朋友沒有?”平時在網上,他們還會問我數學題。
被問到這段經曆對以後的影響,林嘉濠說,我本來就特别喜歡小孩子,也特别容易能跟他們打成一片,我想以後有機會的話,我還是想做教育方面的工作。這種事情帶來的意義和成就感是非常高的。“如果孩子以後長大的話,能想起他之前學過的這些東西,我教他們的這些東西,我就覺得,天哪,不敢想象,會覺得很欣慰。”
呂莉,47歲。保定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副院長,2021年10月和同僚們組成教學指導團隊,被委派到城南莊鎮指導排練奧林匹克會歌。
呂莉向環球網記者分享了孩子們從開始訓練到登台冬奧開幕式的心态變化。“他們一開始對要去冬奧舞台上唱歌這件事不是很了解,”呂院長說,“他們就認為是來學唱歌了,非常開心。”但後來他們知道自己可能會去參加有關冬奧會的演出,他們的心态就有一些微妙的變化。“比方說我們在指導的孩子過程中,有的小孩唱的音準節奏有問題,我們糾正完之後,這些小孩就會在課下、閑暇時間自己主動練習。還有孩子會擔心表現得不好被淘汰。”等到最後确定可以登上冬奧會開幕式的舞台後,呂莉感覺,孩子們的幹勁兒更足了,從他們眼神中流露出的期待與渴望令人感動。“總的來說,他們一直都很努力。”
“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所有專業指導教師的合影,呂莉(前排右二),受訪者供圖
“這次排練不光是為了完成冬奧會的任務,對于孩子來說也是生命中的一個機會”,談到對這個“機會”的了解,呂院長表示,“我現在不敢去想象,因為隻有他們長大之後回過來之後才能看到他經曆的這件事是有多麼有意義,但是我期望這對他們來說意義非凡。”呂院長說,在排練過程中,她們也發現了孩子有很多變化,從對音樂的懵懂到對音樂的渴求。“比方說我們在彈鋼琴的時候,他們就問我們是怎麼在鋼琴上彈曲子的,我們和他們說了這些音之後,在鍵盤上教給他們,”呂院長說,“你知道他們有多神奇,我下周再回來的時候,他們居然有人可以在鋼琴上彈出第一句。真的好厲害。”
“還有小朋友跟我說,老師你能不能把譜子寫到黑闆上,我認識五線譜,這樣的話我就會唱了,會唱之後我就會彈了。她真的做到了,有很多孩子真的會彈琴了。我覺得通過這麼一個活動開啟孩子們對音樂的渴望和熱愛,是影響他們一生的,也許随着他的成長會淡忘這段日子,但他對音樂的這種熱愛會随着他的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深厚。”呂院長說。
被問到這次冬奧會開幕式的排練活動之後,校方有沒有繼續推行農村音樂、藝術教育的想法,呂院長說這也是他們一直在考慮的問題,他們一直在籌劃怎麼能把“後奧運時代”延續下去。目前校方打算籌劃一個馬蘭合唱節,定期舉辦類似的活動,還計劃讓學生去農村進行社會實踐,讓大學生們到鄉村的課堂去。
鄧小岚,79歲。馬蘭小樂隊創始人,鄧拓之女。1943年生于城南莊鎮馬蘭村一帶,2004年回到馬蘭村教當地小孩唱歌,《河北日報》說,馬蘭村的孩子們要登上冬奧會開幕式表演的任務定下後,鄧小岚是最早負責教授的老師之一。
談到最初為什麼要到馬蘭村去教音樂,鄧小岚對環球網記者表示,“因為我爸爸媽媽年輕的時候,曾在那裡工作、戰鬥、戀愛、結婚,我也是在那一帶出生的,我對那裡有很深的感情。”鄧小岚的父親是原《晉察冀日報》(《人民日報》的前身之一)的社長鄧拓,馬蘭村正是當時《晉察冀日報》的駐地。
鄧小岚回憶說,2003年,她陪着報社的老人回馬蘭村掃墓,當時馬蘭國小的少先隊員也去了。“大家對烈士表示哀悼和追憶,很快活動就結束了,”鄧小岚說,“我很自然地讓在場的少先隊員給爺爺奶奶唱個歌,但是他們說不會唱歌。”鄧小岚說,點什麼歌都不會唱,最後她想國歌總應該會吧?“總算是有那麼一兩個能跟着一塊唱,但還都是跑調的,根本聽不出唱的是國歌,當時我心裡頭真是寒了都,”她說。
“是以那時候我就心想,馬蘭這麼好的一個地方,爸爸媽媽年輕的時候在這裡戰鬥,不就希望這裡的人們生活好,生活好就包括這的人能享受生活,我覺得能夠享受生活一定要會唱歌,高興了,快樂地唱起來,生活才愉快,”鄧小岚說,就是從那時,萌生了想要教馬蘭的孩子們唱歌的想法。
鄧小岚和孩子們
馬蘭小樂隊到今天已經16年了,被問到是怎麼堅持這麼長時間的,鄧小岚笑着說,“你們好多人問我怎麼堅持了那麼多年,我聽了老覺得不對,我不用堅持,我沒覺得我在堅持做什麼,如果這個事情我并不是很喜歡,又要要求自己做,那才叫堅持。”鄧小岚說,我本來就覺得這件事“好玩”,不是光說這事好、有意義,而是自己也喜歡。“我教小孩唱歌,他們學了以後他們很高興,他們唱的好聽了我也可高興了,我覺得我用不着堅持。”
“延續。”鄧小岚回憶說,自己出生的那年,《晉察冀日報》報社的隊伍在轉移的過程中犧牲了7名同志,還有19名馬蘭村的鄉親因不願透露報社的去向被日軍殘忍殺害。“1943年12月,我出生了,後來慢慢的我就覺得好像我的生命,就是我們這些犧牲了的烈士生命的一種延續。”她說,“父輩人當年為了祖國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克服了各種困難,而我們自己現在有能力,身體也好,還能為這些老鄉們做一些事情,什麼都不做,你的生命是誰換來的?”
“胭脂河水歡快地流淌,小岚老師來到馬蘭,小鳥叽叽喳喳地歌唱,啦啦啦啦鮮花盛開……”
如今,馬蘭的孩子們傳唱着這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