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晚背後的故事——《憶江南》中的繪畫地理
在今年的春晚中,音舞詩畫節目《憶江南》以其新穎的表現形式、深厚的文化底蘊,藝術家們的精彩演繹,得到大家一緻好評,被譽為“唱念俱佳、賞心悅目的春晚清流”。
節目開始,一位江南女子着青綠色服裝,撐着油紙傘出場,瞬間将人帶回江南。接着,《富春山居圖》畫卷緩緩展開,由平面到立體,将人帶入了畫中。在畫中,一位行者,吟誦着唐代吳融的《富春》出場!
天下有水亦有山,富春山水非人寰。
長川不是春來綠,千峰倒影落其間。
畫中,山巒連綿起伏、江水煙波浩渺,十餘位江南女子在煙雨蒙蒙中行走着,陸續遇見了藝術家們飾演的樵夫、漁夫、讀書人等。
節目突破了傳統春晚舞台的表演空間,将元代畫家黃公望的傳世名作《富春山居圖》以動态效果再現,結合演員的表演和吟唱,打造出了一幅人入畫中、畫随景動的詩意江南圖景。
山水畫表達南北自然景觀地域差異
“地理”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從字面的意思大概是指地球表面的事物,而“理”又是一些客觀規律,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部龐大的科學體系。
在此基礎上正如《周易正義》所說的:“天有懸象而稱文章,故稱文也;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條理,故稱理也。”是以在一些典型的繪畫門類裡,把含有地形、地貌和自然地理的相關作品,統一歸納到山水畫中。
山水畫以自然界中的真山真水為創作基礎,隻不過更多地走向以自然景物作為情感載體,繪畫客觀了表達主觀情懷的産物。
正是這樣的意識驅動下,産生了大量的繪畫創作藝術家,他們在各在生活的環境中取景,卻在無意中為後人留下了帶有區域特色的地理風光圖集。如著名的《匡廬圖》、《溪山行旅圖》、《觀潮圖》、《富春山居圖》等。
山水畫中最能表達地理自然景觀是方式就是植被,正如山以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發,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華。
觀賞者很難想象如果黃山,杭州西湖畔沒有植被,就像人沒有了頭發,會産生怎樣的審美價值。植被是構成秀麗景色的主要元素,茂盛的植被一方面表達的地理位置多降水低海拔的特點,另一方又是季節的折射。
而對比起來,北方由于氣候幹燥少雨,其植被稀疏,大多以山脈石頭,林木岩石呈現。是以我們看到中國古代山水畫中劃分出了南北兩大派系,江南畫家多以“密體”山水為創作素材,茂盛的植被能夠展現江南實景。
《富春山居圖》——繪畫地理學神話
因為自然地理環境的因素,浙江是文明的發源地,也因為是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浙江是極富山水文化與精神的區域,山水詩、山水畫因為地理學意義上的宜居浙江而聞名天下,《富春山居圖》是其中的一個典型文化載體。
位于錢塘江中上遊的富春山水,一直是古代文人攬勝覓幽之地。富春江水流平緩,汀洲錯落,以山明水秀、景色清麗著稱。
南朝文學家吳均在《與朱元思書》中高度概括了富春山水之美:“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缥碧,千丈見底。遊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嘤嘤成韻。”難怪元代李桓稱:“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從地理環境的角度進行具體考量,《富春山居圖》描繪了從廟山塢、大嶺到沙洲島,富春江流經富陽境内風光最為佳麗與典型的一段風光,地理環境上的稀缺性與代表性,在某種程度上成就了《富春山居圖》的曆史地位。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地域差異在繪畫作品的技法中的展現更為直覺與明确,從用筆方面來看,披麻皴與雨點皴就是江南山水的最佳表現,《富春山居圖》中大量使用的披麻皴與雨點皴就是表現富春山水丘陵土質山坡的最出色技法。從繪畫之勢來看,差別于北方大山大水的高遠之勢,往往以雄壯凸起的巨峰為主景,而《富春山居圖》高遠、深遠和平遠“三法并用”,以全景式的構圖,表現出富春山水層巒疊翠、群山對峙、曲曲如屏的江南韻緻。
地理環境不僅是畫家描摹的直接對象,更是畫家思想與畫作精神的源泉。法國的布封有“風格即人”的理論,從繪畫地理學的視域來看, 風格不僅是人,同樣也是社會,是自然,是地理,是環境。《富春山居圖》隐藏着一個中國繪畫地理學的神話,喻示着一個學科的發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