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曾經聆聽在杭大|聽唐耿良講蘇州評彈

□李劍亮

一個梅雨綿綿的夜晚,聽一位評彈藝術家講演蘇州評彈的藝術魅力,這是1984年初夏我在杭大聆聽的又一場講座。

這位主講人是來自上海評彈團的唐耿良先生。講座由中文系平慧善老師主持。平老師當時正協助姜亮夫先生籌建古籍研究所。講座安排在西教學樓(也是當時學校的行政樓)一樓的一個小教室。或許是臨時安排的緣故,事先沒有廣告宣傳。平老師白天給我們上課時順便通知了我們,是以,那晚前來聽講的主要是中文系的師生,人數并不多。

記得那晚當我冒着細雨前往講座教室時,邂逅了走讀班的宋同學。在我的鼓動下,宋同學與我一同前往。走進教室,發現有關講座的準備工作還沒有做好。那時的教室不像現在配備多媒體等裝置,隻有一塊黑闆和一張講台。我悄悄向平老師推薦,讓宋同學在黑闆上寫一句與本次講座相關的主題句。平老師爽快地同意了。宋同學自幼學習書法,進入杭大後,在同學中間便小有名氣。此時可謂是他的用武之地。隻見他在黑闆上熟練地寫下“衷心感謝唐耿良先生來杭大講學與演出”二行字。其中“衷心感謝唐耿良先生”為一行,用的是行楷,“來杭大講學與演出”又一行,用的是隸體。唐先生站在一旁,看着宋同學一筆一劃地書寫,未曾開講,已是笑容滿臉。

與其他講座不同的是,這次講座采用的是講(知識講解)演(評話表演)結合、以演為主的方式,正如黑闆上主題句中的關鍵詞“講學與演出”所述。

唐先生首先為我們普及蘇州評彈的一些基本常識。讓我們明白,蘇州評彈原來是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的總稱。評話俗稱大書,是運用蘇州方言為主的曲藝形式,隻說不唱,将叙事和代語融為一體。而彈詞一般由兩人說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彈自唱。

唐先生專攻評話,當時一邊在上海評彈團任職,一邊兼任蘇州評彈學校的輔導老師。從1980年起,他便開始在上海人民廣播電台錄制傳統長篇蘇州評話《三國》的音頻節目,共計100 回。這部傾注了其無數心血的長篇評話《三國》,使他享譽業界内外。他的說演,嗓音甜潤清雅,說表簡潔明快,講評剖析周到,事理論斷分明,語言通白曉暢,富于時代氣息。人物塑造注意性格邏輯,描摹評析蘊藉而有新意;話語節奏徐疾有緻,聽來讓人感覺爽快。這些特色,在唐先生那次給我們說演的《草船借箭》這一代表性“折子書”中展現得十分鮮明。

唐先生一方面将故事中諸葛亮、周瑜、魯肅、曹操等人物的動作和表情,生動而又多樣地用故事中人物的語言,包括語音和語調來表演。如在說演曹操的對話時,穿插着字正腔圓的國語,而不像在說演諸葛亮等人物時使用蘇州話。另一方面,唐先生還以說書人的動作和表情,來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和愛憎态度。唐先生所使用的蘇州話,與我老家平湖方言,同屬吳方言且相近。是以,于我而言,聆聽這樣一個邊講邊演的《三國》故事,更覺得耳目一新,趣味無窮。諸葛亮的智慧,周瑜的狹隘、魯肅的踏實,曹操的多疑,别有一番演繹在眼前。

曾經聆聽在杭大|聽唐耿良講蘇州評彈

唐耿良先生與杭大師生合影(前排左二劉操南先生、左三唐耿良先生、左四平慧善老師)。

講座結束後,平老師又邀請唐耿良先生與聽講的部分師生合影。唐先生居中,依舊笑容可掬。他的兩旁分别是劉操南先生和平慧善老師。劉操南先生前來聽講,或與唐先生同為江蘇人有關(劉先生無錫人,唐先生蘇州人);或與他本人愛好彈詞有關,劉先生曾創作并出版《紅樓夢彈詞開篇集》。時任中文系副主任朱宏達老師則謙遜地站在唐先生的後面。朱老師應該是作為本次講座主辦方負責人而前來參加。

三十多年過去了,當年的這張照片我依舊儲存着。那次的講座,也為我播下了喜聽蘇州評彈的種子。唐先生當年錄制的100回蘇州評話《三國》的音頻資料,如今在多個網絡平台的用戶端可随時收聽。每當我收聽這些曲目時,自然會想起唐先生當年在杭大為我們所做的那場融講與演于一體的精彩講座。

作者簡介:李劍亮,文學博士。杭州大學中文系、古籍研究所(大學、碩士、博士)畢業。浙江工業大學中文系教授。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