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偉
科幻電影正在成為目前中國票房市場的"吸盤"。熱播的《複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僅用了3天20小時52分鐘就拿下了20億元的票房,此前國内最快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以21:55拿下了五天時間。
對于影迷來說,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但強大的視覺效果卻是讓科幻電影"環粉無數"的關鍵。事實上,這些虛假的現實世界特效圖像背後,是許多電影人的智慧和堅持。
很多人不知道,世界上第一部電影特效制作出來是一場意外。意大利導演喬治·梅裡爾(Giorgio Merrier)曾在巴黎歌劇院廣場拍攝,錄影機膠卷因故障而被挂起,但導演完全沒有意識到。街上的車輛紛紛流淌,等待錄影機恢複工作,原來與公共車廂經過,另一輛載有棺材的車廂恰好出現在那個位置。導演在回放中發現了"馬車變換"的奇妙現象,在找出原因後,魔術師出生的梅裡·馬西斯頓(Merie Matheston)敞開心扉,意識到了"停下再拍"的魔力。
從那時起,梅裡埃爾嘗試了一些特效技術,并于1902年制作了"月球之旅",被稱為"曆史上第一部科幻電影"。影片運用蒙太奇技術和特技,大膽地展現了炮彈登月等場景,大獲成功。
經過百多年的發展,電影效果現已成為電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技術上講,特效制作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實體特效",即在拍攝現場拍攝的各種特效的總和,包括特效化妝、特殊道具、特種服裝、特殊布景、電控機械生物學等。這種"特殊"是指一些通常在市場上看不到或購買的道具,不容易制作,需要根據電影的情節和人物設定進行量身定制,可能涉及模組化,機電工程等技術。如《流浪地球》營救部隊身穿機械制服、太空面具等道具,以及影片中出現的爆炸、坍塌、冒煙等效果,都屬于這一類。
另一個是視覺效果,随着計算機圖形技術的發展,其制作速度和品質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影視制作中對硬體的需求反過來又會促進計算機技術的發展。2008年驚豔的全球電影《阿凡達》給觀衆帶來了視覺震撼,人們還記得。詹姆斯·卡梅隆不僅給我們帶來了一部夢想電影,還給我們帶來了一場3D電影特效技術革命——為了實作拍攝,卡梅隆的數位團隊開發了自己的3D攝影系統。
二月份上映的電影《阿列塔:戰争天使》和《阿凡達》都來自同一個特效團隊,技術更新明顯。有了更複雜的面部和動作捕捉技術,觀衆甚至感覺不到主角完全由特效制成。這種技術是利用運動物體的關鍵部位設定跟蹤器,通過動作捕捉系統捕捉跟蹤器的位置,然後經過計算機處理得到三維空間坐标資料,然後應用到各個領域。
此外,科幻電影中常見的特效是微縮模型,它們制作了所需建築物,街道,交通等的極其逼真的微縮模型,并通過手,機械或電力移動以建立場景變化,然後使用CG(計算機動畫)技術将綠色螢幕前拍攝的圖像組合在一起。《銀翼殺手2049》中的許多未來主義建築都經過模組化,赢得了第90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和最佳攝影獎。
而《流浪地球》在冰凍地标中,街景無法完全通過現實生活拍攝實作,是以借用了大量的航拍資料,這是目前電影中使用的特效制作手段之一。
站在前輩的肩膀上,《流浪地球》從天而降,成為今年春節檔爆發力最大的一部,獲得票房、口碑雙豐收。在搞笑之後,一路走來起伏伏,尤其是用開創性技術實作的,可以看出它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國科幻電影特效追趕國際頂級制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更需要吹噓父親的日常堅持和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