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女扮男裝惹風流,大唐女子不守正常的着裝

開元初,一群人騎馬從人們面前經過,戴着帥氣的胡帽,風度翩翩、器宇不凡。可等騎馬者近前才發現,不是男子,卻是宮人。她們打扮得光彩奪目、妖娆迷人,面部沒有任何遮蔽。“帷帽之制,絕不行用”。 唐朝女子服裝 >那種遮住面部的帷帽絕不用,帷帽戴着既悶熱又礙事。誰說戴帷帽就是端正賢淑女子,戴胡帽,“全無障蔽”就是“深失禮容”、輕浮淺露了?女子着男裝是女性對男權文化的一種挑戰。 >大唐女子為什麼要遵古訓着裝呢?自古有訓:“男女授受不親。”“男女不通衣裳。”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王朝是一種鐵的、不可更改的法則,象征着男性權威不可挑戰。但大唐的獨特就在于它開放、容納、寬容,這讓曾經桎梏人們思想的枷鎖逐漸趨于淡薄,曆法的觀念,被更為開放的思想所取代。 >大唐婦女的自我意識較強,敢作敢當,敢愛敢恨,悍婦做過,再嫁也不怕,我的衣服,當然由我做主。不僅戴胡帽露髻出行,還效仿男子,常常穿着男裝,和男子一樣裹幞頭,穿缺胯袍子,腳穿長靴,輕松友善。“俄又露髻馳騁或有着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貫矣”。 >君不見,這些女子騎馬經過,英姿飒爽,女扮男裝盡顯女性身體的曲線之美,真是萬種風流。 >着男裝,騎馬,露面出行,這些還不夠,還要像男子一樣騎馬玩起打馬球的遊藝來。唐代女子還不用擔心減肥,衆所周知,大唐以胖為美啊! >自此,大唐刮起“婦人為丈夫之服”的時尚風,絕對是特殊的社會風俗,即便是到中晚唐,這種風氣也沒有衰落。 >當然這種風尚剛剛刮起時,也沒少反對的聲音,也不是一時興起,而是經過一個逐漸變革的過程。之前的女性帽子,是流行全身遮蔽的羃離,《舊唐書》載:“武德、貞觀之時,宮人騎馬者,依齊、隋舊制,多着羃離,雖發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窺之。王公之家,亦同此制”。 >“永徽之後,皆用帷帽,拖裙到頸,漸為淺露,尋下敕禁斷,初雖暫息,旋又仍舊”。 >羃離是從北方和西北傳入的女帽,樣式如鬥笠帽,帽檐周圍下垂很長的布帛,稱作“網帷”。羃離和帷帽的最重要的差別就是網帷的長短,羃離很長,可遮蔽全身,而帷帽隻及頸部。 >公元671年,唐高宗頒布诏令,指出婦女帷帽較少遮蔽是不合理法的行為。反而越禁越受歡迎,而到了公元731年,政府明文規定婦女服飾“帽子皆大露面,不得有掩蔽”。前後半個多世紀,變化如此反複,不由得讓人瞠目結舌。然而細想之下,又是合情合理的。 >唐高宗與武則天像 >唐代素來是一個開放的時代,大量外族人移民入住,包括經濟、文化、宗教的傳入,各地的生活習俗也影響着長安、洛陽等大都市,胡人的影響更甚,“常樂尚胡曲,貴人禦馔,盡供胡食,仕女競衣胡服。”效仿胡人騎馬,戴胡帽、穿長靴也就不足為奇了。 >元稹詩《法曲》亦雲: “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可見胡人與唐人的生活融合得很融洽。 >元稹 >太平公主作為武則天最聰慧美麗的女兒,也喜歡穿男裝。有一次,唐高宗在皇宮内設宴,太平公主為高宗和武後載歌載舞,穿的舞衣正是“紫衫、玉帶、皂羅折上巾”,折上巾是幞頭,标準的男裝,還佩弓箭起舞。高宗見了,欣賞地笑問道:“女子不可為武官,何為此裝束?”。從中我們可看出,太平公主也渴望像男子一樣,為國為民貢獻出自己的才華。 武宗寵愛王才人,經常讓她和自己穿一樣的服裝,他們一同在禁苑射獵時,“左右有奏事者,往往誤奏才人前”,武宗以此為樂。 這種時尚風,并不限于宮廷,在文獻中有很多記載。《大唐新語》載:“天寶中,士流之妻,或衣丈夫服,靴衫鞭帽,内外一貫矣”。《新唐書·輿服志》中載,中宗時,戴胡帽,穿丈夫衣靴之事頗為常見。以上内容由(本網)整理釋出,部分内容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将盡快删除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