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連80後夫妻深度參與北京冬奧會形象景觀設計

首鋼滑雪大跳台背景裡極具賽博朋克風的“大煙囪”、花滑賽場内圍擋上唯美的中國山水,除了“一墩難求”的吉祥物“冰墩墩”,北京冬奧會賽場内外的形象景觀,也震撼了現場和螢幕前的觀衆,不動聲色地向世界傳遞着中國文化的魅力。身在大連的市民王鳴偉尤其會伴随着直播鏡頭捕捉這些景觀,因為那裡有女婿陳翊君、女兒王東琳工作的印記和成果。畢業于大連十五中學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的二人,深度參與在北京冬奧會的形象景觀設計工作中。2月16日,記者與陳翊君取得聯系,聽他分享與冬奧會的淵源以及設計創作背後的故事。

大連80後夫妻深度參與北京冬奧會形象景觀設計

夫妻二人加班加點搞設計

與冬奧結緣從深化修改會徽開始

陳翊君、王東琳這對80後夫妻都是大連人,他們先後畢業于大連十五中學,又先後考入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視覺傳達專業。陳翊君真正參與到冬奧形象的設計中是在2017年讀研三時,他還記得當時剛過春節就接到林存真老師說要參與個保密項目的電話,後來才知道是林老師設計的會徽入圍,要組成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會徽設計深化修改團隊,完善會徽繼續比選。

之後,整個修改過程持續了一年,期間從圖形、色彩、字型、各元素結構、規範設定、兩個會徽的組合關系等方面進行了無數稿的調整,最終在2017年12月正式釋出。

陳翊君說,當時作為一個即将畢業的學生能參與其中感到很幸運,也學到了很多。畢業後,他留在中央美術學院的視覺藝術高精尖創新中心繼續從事與冬奧設計相關工作。

研發核心圖形和色彩系統的主要設計師

2019年6月,陳翊君借調到北京冬奧組委工作,剛到組委會就面臨一個重要工作——幫助吉祥物主創團隊完善後期相關設計,溝通協調彙報相關工作,并設計吉祥物釋出儀式整體視覺。

到年底他所在的形象景觀團隊開始了冬奧會核心圖形和色彩系統的研發工作。這對陳翊君來說是一次巨大的挑戰,因為這項設計是整個形象景觀系統中除了會徽之外應用最廣泛,應用面積最大的形象元素,從場館内外的圍擋、旗幟到服裝、出版物、證件、産品等都會出現,并且整體設計時間非常有限。

作為主要設計師之一,陳翊君壓力很大,這期間他們通過大量挖掘中國文化元素、傳統礦物顔料,調研北京和張家口的自然人文景觀、冬季特色、城市色彩,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設計理念和動态演繹、數字生成的手段,最終形成了奧運會首次出現的動态核心圖形和以五主色五間色表現中國冬季韻味的色彩系統。

從2019年底明确設計方向,春節前攻堅克難,再跨越春節經曆疫情,到2020年4月底才基本完成設計。陳翊君說尤其是疫情期間,團隊克服困難,進入到另一種非正常“閉關創作”狀态。

大連80後夫妻深度參與北京冬奧會形象景觀設計

體育圖示設計過程中去中國曆史研究院考察30個體育圖示是如何創作出來的

2020年4月,在完成核心圖形和色彩系統後,景觀團隊又馬不停蹄的進行體育圖示的設計。體育圖示是奧運會重要的形象元素,它能跨越語言和文字的障礙傳達項目資訊,是展示冬季體育項目特點、彰顯北京冬奧會理念、願景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它應用于賽事場館内外景觀、訓示系統、門票以及電視轉播、新聞宣傳、市場開發等多個領域,任務同樣重要。體育圖示的設計時間有限,且難度很大,因為24個冬奧會體育圖示和6個冬殘奧會體育圖既要統一和諧,又要展現30個項目各自的特色和最美的瞬間。

創作過程中,陳翊君和隊友除了不斷觀看每個項目的比賽視訊,尋找最美最恰當的動作之外,他們繼續從漢字中尋找設計靈感以期與會徽形成聯系。他們從造字結構找方向,第一時間拜訪中國曆史研究院,從中國早期的刻繪符号和甲骨文中找答案,每一個圖示的設計與造字無異,超過上百張草稿才能得出一個比較恰當的結構。在形式上,團隊最開始想延續書法表現,但在不斷嘗試中發現無法解決速度和力量不足的問題,不能展現冬季運動的激烈和極限對抗,最後在不斷思考中,他們嘗試選用篆刻的方式,借鑒漢印的風格,用刀與石的碰撞和崩殘的石屑表現運動員高速劃過冰雪的沖擊力,與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中國印”形成呼應,成為奧林匹克運動中的又一個“中國文化符号”。

此後,為了讓傳統篆刻更富有年輕精神,讓年輕人喜歡,适合現代媒體傳播,團隊又将體育圖示動态化作為一個主攻方向,找到中央美術學院創作團隊一起努力。陳翊君說直到釋出前的一刻,設計仍在不斷完善,隻為能夠呈現完美。

大連80後夫妻深度參與北京冬奧會形象景觀設計

主新聞中心景觀

夫妻為冬奧會形象景觀設計全力以赴

在冬奧會完成測試賽後,在中央美術學院讀博士的王東琳也調入北京冬奧組委形象景觀設計團隊中,參與形象景觀工具包KOP的設計編制工作。陳翊君解釋說,KOP工具包是形象景觀元素在實際制作物中的綜合應用和子產品化規範,設計元素如何組合,在不同的闆塊場景中如何設計應都要依據工具包。因為要考慮到所有元素的組合、場館内外場景、制作物應用和材料選擇,是以工作量也是巨大的。

在設計工具包的同時,團隊要下到不同的場館進行實地的調研,每個場館的環境和功能都有着巨大的差異,是以需要多次實地考察,在實際環境中思考形象景觀如何應用,如何與場館有機融合,如何區分競賽場館和非競賽場館,做出統一又各具特色的景觀。

王東琳主要負責主媒體中心、鳥巢(國家體育場)、奧林匹克大家庭等非競賽場館的景觀設計。尤其是主媒體中心,這裡是最複雜的非競賽場館,場館體量大,點位多,主要面對全球記者,是宣傳工作的要地,曝光度極大。鳥巢也是大體量、多功能區和流線的設計,面對國内外嘉賓等不同人群,景觀流線的劃分,重點區域的設計和中國文化的傳達需要反複思考,是非常複雜和細緻的工作。奧林匹克大家庭作為勤保障中樞則負責接待國際貴賓,是集中展現賽會服務水準的重要平台,需要提供舒适優雅的景觀設計,不同于賽時的激情和興奮之感。

陳翊君則主要參與五棵松體育館、國家體育館和國家速滑館的競賽區設計。

之後陳翊君和王東琳作為主創人員,一起參與完成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特許商品設計指南》和《北京冬奧會特許商品零售店店面形象手冊》等設計。此外,也參與了口号釋出、冬奧郵品、倒計時形象、門票、食品售賣點、交通景觀、城市景觀等設計,一直為冬奧形象景觀的完美呈現全力以赴。

大連80後夫妻深度參與北京冬奧會形象景觀設計

賽場景觀

用奧運的經驗繼續為設計事業打拼

采訪中,陳翊君表示,參與奧運設計一直是他們的夢想,如今夢圓了,而且他們的老師都是奧運形象和中國設計的領頭人,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耳濡目染,受益匪淺。

陳翊君說在2015年接觸申冬奧之初,倆人便一起開了自己的設計工作室,在這期間也跟随冬奧的足迹一步步成長,用奧運經驗做了不少設計,比如中國服貿會的整體形象景觀就是他們做的,也算是把積累的經驗用在了更廣的範圍中。

眼下,伴随着冬奧會接近尾聲,他們正在準備冬殘奧會的形象景觀轉換工作,未來他們将繼續深造,力争把學術和實踐融合,創造更好的設計,繼續為中國形象奮鬥,為設計事業打拼。

半島晨報、39度視訊首席記者于雅坤圖檔由受訪者提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