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綿竹市石廟村古氏自廣東五華縣遷去
文/圖 古小彬(《中華古氏》總編輯、古家酒業(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長、福建客家研究院特邀研究員)
與四川省德陽市綿竹市孝德鎮石廟村的古今如(古金如)宗親聯系有近二十年了。剛取得聯系時,他在綿竹市人口局工作,當初是通過報刊資訊看到他的名字及工作機關,然後寫信去,才建立了正常的聯系至今。
在2009年4月,我還專程帶隊、陪同台灣古漢金、古國瑞、古進昌等宗親一起到什邡市馬井鎮、綿竹市新市鎮、孝德鎮以及旌陽區孝泉鎮等地進行古氏文化調研。在綿竹市采編期間,得到了古今如、古平如等當地宗親們的盛情接待。
古今如(右1)陪同走訪
古小彬(中)認真咨詢、詳細記錄
左起:古國瑞、古平如、古小彬、古今如
當地古氏宗親祭祀的神榜
在調研中發現,德陽市旌陽區和綿竹市的古氏宗親居住在多個鎮村(如綿竹市孝德鎮、新市鎮、齊天鎮、遵道鎮、漢旺鎮、旌陽區孝泉鎮,等等),各個鎮村的開基祖都不同,因沒有族譜,依靠采訪長輩中獲得一些名字線索,因口音關系,這些先祖名字的究竟是哪個字,誰也說不來。
比如我們在“古氏宗祠”所在地的旌陽區孝泉鎮五大隊二小隊采訪時,有宗親說入川祖是古若林(或“古嶽林”,音)、古獻廷(音)兩兄弟,又有宗親說入川祖好像是古興虎,但沒個準兒。
古小彬(左1)在通路當地古氏長輩,記錄相關曆史
古小彬(中)多方通路
繼續通路古氏長輩
盡管所獲資料零零星星,無法完整對接,對他們的尋根問祖之事念念不忘,隻要有一點線索,都會進行咨詢、三番五次比對相關元素。
就在上月下旬,我把“奇道忠興,永遠傳如,修崇正學,文煜紹先”的排輩文字發給今如宗親,咨詢是否屬于他這一支。今如宗親很激動、很肯定地說就是他這一支系的。
後來在電話聯系中,我告訴他:你們這一支的根源找到了,是從清朝乾隆年間廣東省五華縣華城鎮高華村遷去的(老地名是嘉應州長樂縣赤紫樹下棉輋),開基祖是“二十九世奇昌公”,奇昌公的兒子的“道會公”,與排輩文的開句“奇、道”完全吻合。
入川祖的直系譜是:
雲應→浩公→均公→禮公→蕃公→全望→延绶→成之→宗悅→鳳儀→鞏公→政公→琢明→文昌→南寶→朝用→德貴→明諒→彥敬→英才→慶蘭→球公→思明→一筆→習廷→積金→登高→端亮→奇昌→道會→
位于孝泉鎮的古氏宗祠,殘垣斷壁、破爛不堪 / 古小彬 攝影
依稀可見古氏宗祠對聯的文字是(□為殘缺不見):
□源木本後嗣長□□
筆公靈爽千年□□□
據古氏文獻資料:
五華縣華城鎮的26世古旭桂遷居德陽三闆橋打魚灣(今綿竹市新市鎮打魚灣);27世古可珂的長子,在德陽孝泉場一帶縫衣謀生,定居孝泉場;28世古俊清(号佳元)生四子:松華、柏華、桂華、槐華,居孝泉場白蛇正徐天廟;29世古新明居孝泉場打魚灣。
【資料連結】
孝泉得名于“一門三孝”。一家出了三個孝子,感了天,動了地,也驚了神仙。史書作了記載。故事說,東漢時,雒縣汛鄉(今孝泉)有一個叫姜詩的人,他的母親喜歡喝江裡的水、吃江裡的魚,姜妻龐氏每日便去江邊挑水、打柴換江魚給婆婆吃。誰知後來婆婆聽信讒言,硬逼着兒子休了龐氏。那媳婦龐三春雖寄居破廟,仍以柴換魚托人送與婆婆。其子安安,人雖小卻也懂孝道,每日從上學口糧中節省一點糧食給母親送去。最後,一門三孝,感天動地,姜家屋側冒出湧泉,并日現二鯉。之後,“一門三孝”成為中國古代“二十四孝”之一,廣為流傳。
在古代,孝泉是一座城,因為時間太久遠了,又兵荒馬亂的,修了又毀,毀了又修,經得住幾個改朝換代呢。城的形狀像頭牛:三隻角是牛頭。堯家拐、興隆街是牛角。正街、德勝街是牛身。花行街是牛肚子。古家巷、大小巷、蝦芭巷、粉店巷是牛的四條腿。下場又叫下場尾,就是牛尾巴了。整個兒,一頭側立的牛。牛,乃古時鎮水神獸。難怪千百年來,孝泉一直風調雨順,汩汩泉流養育全城老少,滋潤百裡沃野。
在綿竹市孝德鎮
古小彬一行在旌陽區孝泉鎮采編
古小彬(中)在什邡市馬井鎮采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