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定陵出土玉圭套,讓人知道玉圭的手持方法,書上記載是道聽途說

臣子上朝自古就有手持笏闆的規矩,所謂的笏闆就相當于是今天的工作筆記,上司開會總不能空着手參加吧,而在明朝的畫像中,後宮佳麗手上也持有一件物品,它就是玉圭,可直到明定陵出土了一件玉圭套,人們才知道了玉圭的正确使用方法,這背後有什麼故事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

明定陵出土玉圭套,讓人知道玉圭的手持方法,書上記載是道聽途說

(本文所有圖檔,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号作者删除。圖檔與内容無關,請勿對号入座)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作為清代的兒童讀物,《弟子規》展現了古代人們對禮數的重視程度,百姓尚且如此教導孩子穿衣,皇宮中冠服的制度更是嚴苛,查閱明代冠服制度,我們可以發現,其要求宮中女子禮服均配有“玉谷圭”一物,在很多明朝的後妃肖像畫中,這一點可以得到佐證,那麼何為玉谷圭呢?

明定陵出土玉圭套,讓人知道玉圭的手持方法,書上記載是道聽途說

《周禮 春官》篇記載:“谷圭以和難,以聘女。”後世的賈公彥注道:“‘谷,善也’,故執善圭和之使善也。聘女亦是和好之事,故亦用善圭也。簡單來說,玉谷圭就是天子用來聘女性的禮器,名字的由來源于周代,“谷”為紋飾,因禮器表面花紋猶如谷粒而得名。玉谷圭則是一種十幾公分(周代為七寸)的玉器,它整體修長,底部水準,頂部呈現出三角形狀,看起來十分莊重肅穆,頗具美感。

明定陵出土玉圭套,讓人知道玉圭的手持方法,書上記載是道聽途說

提起明朝宮中的玉谷圭的實物,那就不得不提明定陵,作為明十三陵中唯一被發掘的帝陵,這裡出土的文物對于後世研究明朝宮中事宜,具有重大的參考價值。明定陵是明神宗和他兩位皇後的陵墓,坐落于今天的北京昌平區,1956年,大陸的考古人員開始對其進行挖掘,曆時三年最終完工,陵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品種極多,其中最珍貴的還是明神宗的“缂絲十二章衮服龍袍”和皇後們的“羅地灑線繡百子衣”。

明定陵出土玉圭套,讓人知道玉圭的手持方法,書上記載是道聽途說

明定陵中出土的文物達3000件,在這些令人眼花缭亂的文物中,有一種禮器的出土,它就是玉谷圭,明定陵中先後出土了四件玉谷圭,它們大小各異,但形狀類似,但最令專家們感到神奇的是,這四件玉谷圭居然都被放在特制的袋子中,是以專家們将其稱為“玉圭袋”。

明定陵出土玉圭套,讓人知道玉圭的手持方法,書上記載是道聽途說

玉圭袋可以和玉谷圭完美貼合在一起,一看就知道這是專門“定制”的,袋子以織金菱形圖案紋緞為正面,反面則是用了一整片細絹縫合而成,在袋子口,有半橢圓形的蓋子,蓋子下端還釘有紐結,袋子上釘有紐絆,這樣就可以将玉谷圭封存入袋。事實上,玉谷圭雖然是玉器,但由于性質特殊,是以它極為易碎,玉圭袋可以很好的起到保護作用,友善玉谷圭的存放和保養。

明定陵出土玉圭套,讓人知道玉圭的手持方法,書上記載是道聽途說

專家們很快又發現了一種神奇的“玉圭袋”,它就是後來的“套手玉圭套”,先後共出土三件,紋飾有雲紋、八寶地四合如意雲紋、雲鶴紋,這種玉圭套呈長方袋形,套手部分為梯形,上面釘在玉圭套的口部,下部分卻長出玉圭套2公分,同時折回向上釘在玉圭套底部。為何出現這一設計呢?這是一個極為人性化的設計,玉谷圭長不過20左右厘米,這麼短的東西,用手拿真的不安全,就好像手裡拿個不帶殼的手機,況且玉器比手機滑很多,很容易掉地上,是以需要這一玉圭套,一是便于掌握,避免女性失禮,二來也是保護玉圭的安全。

明定陵出土玉圭套,讓人知道玉圭的手持方法,書上記載是道聽途說

一個簡簡單單的玉器套,居然也有兩種形制,還有這麼多心思和設計技巧,可見我們的先輩真的很聰明,希望我們可以繼往開來,再創輝煌,為實作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奮鬥!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曆史撰稿人:晉小舟

資料來源:1、《朱氏舜水談绮》【明】朱之瑜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