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冬奧記者挺“傳奇”!零下26度拍攝,126天“崇漂”,24小時不打烊

走遍了一個個場館

穿梭于一個個賽場

踩點、拍攝、采訪……

報道冬奧會的記者們克服嚴寒,起早摸黑

隻為呈現無與倫比的冬奧

他們說,這是光榮使命,更是難得經曆

今天,中國記協網編輯部

推出一組采訪手記

一起看看冬奧記者的“傳奇”故事

聽聽他們獨特的冬奧記憶

人民日報社孫龍飛

人家說我是“冰花男孩”

2月14日晚,徐夢桃奮力一躍,為中國隊奪得曆史上首枚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金牌。拼搏16年終圓夢,那晚,徐夢桃哭了,現場的不少記者也在激動歡呼過後,悄悄抹淚。

戶外零下二十多度的低溫,對選手比賽和記者采訪報道都是考驗。為了第一時間釋出運動員奪冠消息和賽後采訪内容,我守候在賽道旁的混合采訪區,用一隻手指努力敲擊手機螢幕。盡管臉頰凍得通紅,睫毛和發梢都結了霜,但根本顧不上擦。

冬奧記者挺“傳奇”!零下26度拍攝,126天“崇漂”,24小時不打烊

2月14日晚,徐夢桃奪冠後,人民日報社記者孫龍飛在混采區用手機發稿。

有人說我是“冰花男孩”,我說這是冰雪記者工作的常态。我和我的同僚們始終奮戰在冬奧報道的一線,隻為全面、立體、生動地把北京冬奧盛會傳到全世界。

今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備賽工作時指出:“受疫情影響,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現場觀賽受到很大限制,新聞傳播比往屆更加重要。”我們牢記在心。

作為一名年輕記者,第一次參加冬奧會報道,還是北京冬奧會這樣的主場大賽,重要性不言而喻。對我個人來說,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次成長的機會。

賽時,我的主戰場在張家口賽區,見證了中國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隊勇奪2金1銀,也看到了谷愛淩、蘇翊鳴等“00後”小将,突破自我極限、奮勇拼搏、陽光自信的一面。在賽場,我細緻觀察、認真采訪、仔細思考、用心書寫,努力講好各國奧運健兒激情拼搏的故事。

與此同時,在媒體融合時代,記者的比拼已經從線下轉移到了線上。誰的消息發得最快、切入點最準、視角最獨特、點評最到位,誰就可能在重大賽事報道中出新出彩,高出一籌。這是對黨報記者提出的新考驗。

冬奧記者挺“傳奇”!零下26度拍攝,126天“崇漂”,24小時不打烊

人民日報社記者孫龍飛在國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現場采訪。

當比賽結束的一瞬間,我按下發送鍵,比賽結果會在第一時間通過人民日報各新媒體端口發向世界,傳遞體育健兒佳績。随後,我還以出鏡點評的形式錄制視訊,提供“閱讀”比賽的另一種視角……此外,講好中國籌辦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故事,講好中國人民熱情好客的故事,也是我們報道的重點内容。

北京冬奧會結束了,我需要好好總結經驗,彌補不足,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學習提高。新的任務已經到來,3月的北京冬殘奧會,我還将再次出發,努力提供優質報道。使命在肩,奮鬥有我,唯有全力以赴,一起向未來!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婁理文

既是冬奧夜歸人,又是早起占位人

曆屆冬奧會,花樣滑冰都是關注度很高的項目之一。有着冰上夢之隊之稱的中國短道速滑隊也憑借着曆屆優異戰績受到國人的熱切關注。首都體育館作為承辦這兩項賽事的場館,從一開賽就聚集了各路媒體記者。

從訓練到比賽,媒體大軍一直浩浩蕩蕩駐紮在首體,為了拍攝到更好的角度,記者們需要盡早到場占位。通常需要在訓練或者比賽前三小時左右就位,遇到關注度高的選手,提前占位的時間甚至達到五小時以上。在首體,媒體人的全力以赴有了看得見、摸得到的呈現。

冬奧記者挺“傳奇”!零下26度拍攝,126天“崇漂”,24小時不打烊

北京冬奧會期間,在首體的比賽貫穿了整個競賽日程。作為首體報道團隊,我們有花滑和短道各一名記者,共計兩人。在起初的比賽階段,兩個項目的賽事和訓練同步進行,我們彼此扶持、互相支援,每個人都要迅速掌握獨立完成包括視訊策劃、拍攝、采訪、編輯在内的全部技能。常常,前一晚賽後争分奪秒兩點完成工作,第二天七點左右又開始了新一天的拍攝,兩人小分隊是冬奧夜歸人也是早起占位人。

冬奧記者挺“傳奇”!零下26度拍攝,126天“崇漂”,24小時不打烊

在首體,我們記錄報道了中國短道速滑隊獲得2000米混合團體接力、男子1000米的兩金一銀和女子3000米接力一銅,以及中國花樣滑冰隊奪得雙人滑金牌,冰舞實作突破的優異成績。除了每天從新媒體角度捕捉賽事熱點、講好中國故事,我們還積極挖掘賽場内外的動人細節。推出的報道《徽章大戶!金博洋和網友換pin》借金博洋與粉絲暖心互動,刻畫出選手的可愛一面,引發網友關注和多家媒體轉發,并沖上熱搜,話題閱讀次數超過9400萬。

2008年,北京繪制了“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夏季畫卷。2022年,奧運之火點亮了北京的夜空。作為一名“雙奧記者”,從2008年到2022年,橫跨14個年頭,能參與到兩次奧運的報道中感到無比榮幸。所有的艱辛在見證和記錄中國運動健兒們努力奮鬥、勇于拼搏面前,一切都值得了。

光明網劉希堯

全天不打烊

舉世矚目的北京冬奧會圓滿落幕。無數次我在想,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我的冬奧報道之旅該是什麼?幸運、激動、壓力還是挑戰?

作為光明網體育頻道的年輕記者,我的冬奧之旅早在半年前就已開始。跑冬奧場館、探訪運動員訓練備戰、聚焦冬奧新聞釋出,從磁器口到首鋼園,到延慶、張家口,辦公桌上厚厚的一沓車票和核酸檢測發票,成了這趟旅程的見證者。

冬奧記者挺“傳奇”!零下26度拍攝,126天“崇漂”,24小時不打烊

2月4日晚,光明網記者劉希堯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現場。

前期持續的報道工作,讓我期待着冬奧會的召開。但真正讓我感受到參與其中的無比榮耀和自豪,還是開幕式那晚。

2月4日,作為閉環外的媒體記者,我來到鳥巢觀看開幕式。絢麗的煙花在鳥巢上空綻放、中國運動員身披中國紅入場,全場觀衆手揮國旗,高唱《歌唱祖國》……那一刻,内心的澎湃無法言喻。2008年,15歲的我隻能在電視機前感受鳥巢裡的沸騰。14年後,記者這個職業讓我能有幸參與其中,見證世界首個“雙奧之城”。而光榮的使命背後,也讓我感到肩上的壓力和挑戰。

冬奧記者挺“傳奇”!零下26度拍攝,126天“崇漂”,24小時不打烊

2月3日,光明網記者劉希堯參加北京冬奧會火炬在延慶世界葡萄博覽園的傳遞報道。

為了更好地做好北京冬奧會報道工作,我們開始轉向“全天不打烊”的工作模式。半夜寫稿、清晨寫稿成為常态,而我們的“三審”也總是第一時間有回應。稿件從“三審”到釋出,部門内部流程扁平、快捷,使我們高效地完成了冬奧會報道。

截止閉幕,部門采寫的稿件累計達到百餘篇。其中《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的絕美瞬間 “雙奧之城”驚豔世界》《銅牌變金牌!高亭宇四年磨一劍》《日本記者元宵初體驗:中國朋友的友好和熱情讓人感動!》等40篇稿件得到了全國百餘家媒體轉載;《冬奧賽場直擊》《手繪 冬奧》等新媒體報道,在社交平台閱讀量達上億次。

這一串串數字,是一份不辱使命的答卷。回過頭再看我的冬奧之旅,我想并不是一個關鍵詞就能概括。感謝偉大的祖國為世界奉獻了一場盛會,感謝各國運動員的奮力拼搏呈現了精彩賽事,感謝團隊的并肩作戰讓我們的聲音得以最快傳播,也正是他們共同築起了我的冬奧記憶。

北京廣播電視台胡知奂

為了在最快一檔節目播出

從1月26日進入閉環到北京冬奧會16天的賽時,短短26天的北京冬奧會報道結束了,曾經覺得2022年2月20日是一個好遙遠的日期,卻真的就已在眼前。

坐在閉幕式媒體席中,和同行合影,難舍再見。這次北京冬奧會,我每天都會在微信朋友圈寫冬奧日記,因為每天的收獲太多,舍不得睡覺,舍不得忘記,每天自己都在被奧林匹克精神感動着、被同行感動着、被同僚感動着。

冬奧記者挺“傳奇”!零下26度拍攝,126天“崇漂”,24小時不打烊

北京廣播電視台新聞中心記者胡知奂在首都體育館記者席工作。

2月15日,我在比賽現場見證了蘇翊鳴的三跳,每一跳都如此完美,現場觀衆連連喝彩。晚上離開首鋼,錯過了最後一班回MMC(主媒體中心)的班車,卻趕上了志願者和營運人員合影、流淚、擁抱,原來,那天是首鋼大跳台在本屆冬奧會上圓滿收官,聽着他們一個個念自己的電話号碼讓彼此一定記下,我被感動了,這就是一種情,一種因為經曆而深深牢記于心的奧運情。

冬奧記者挺“傳奇”!零下26度拍攝,126天“崇漂”,24小時不打烊

北京廣播電視台新聞中心記者胡知奂在冬奧組委例行新聞釋出會上提問。

每一次成功的采訪都離不開前後方的鼎力配合,從1月28日開始播發北京冬奧會閉環内新聞起,我們都是通過4G回傳和網盤的形式傳給後方播出,每一次都需要編輯在機房接片子、做片子、下片子再送播出線,這個過程就是“與時間賽跑”的過程,前後方的密切配合是這次冬奧會閉環報道的重要保障。

2月20日18點31分,我通過手機将北京冬奧會閉幕式現場的最新情況傳到網盤,18點51分搶到《北京新聞》最後一條順利播出,不争分奪秒是根本無法完成的,沒有前後方的鼎力配合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報道中,同僚間的互幫互助也深深感動了我。2月19日,我們從早晨5點半奔波了半天才到延慶賽區,下午1點在延慶賽區拍攝新聞,遇到從新聞中心做體育展示的同僚們,他們為我和攝像拿來了便當和水,已經幾天幾夜沒有睡過整覺、沒踏實吃過一頓飯的我們,被同僚之間這份深深的關愛而感動,我們就是一家人!

整個冬奧會,我們所有人幾乎都是夜裡2點睡,早晨6點多起床,好幾天大家整夜整夜地做片子趕播出,就是為了在最快一檔節目發出去,為了讓專題更深更好看。同僚之間在新聞線索、選題上的共享,真正展現了北京廣播電視台閉環内記者的團結互助。

熱情,可抵歲月漫長,我們殘奧會繼續!必将把“兩個奧運同樣精彩”的新聞報道,通過北京廣播電視台新聞中心的平台傳遞給全世界!

河北日報社耿輝

我的口罩被凍住

做記者雖已有24年之久,但作為注冊攝影記者報道冬奧會還是第一次。16天裡,我在現場用鏡頭記錄下運動員奮勇拼搏的同時,心靈也一次次得到洗禮。

冬奧記者挺“傳奇”!零下26度拍攝,126天“崇漂”,24小時不打烊

2月12日,河北日報社記者耿輝在雲頂滑雪公園采訪拍攝單闆滑雪障礙追逐混合團體決賽。

1月24日,通過各項嚴格檢測後,我成為第一個進入張家口賽區閉環内的中國攝影記者。期間,我采訪拍攝了大量圖檔和視訊,将古楊樹場館群、雲頂滑雪公園、張家口山地新聞中心、張家口冬奧村、張家口頒獎廣場等地發生的新聞發回報社,讓讀者第一時間了解張家口賽區情況,展現北京冬奧會風采,傳遞廣大人民群衆對冰雪運動的夢想。

冬奧記者挺“傳奇”!零下26度拍攝,126天“崇漂”,24小時不打烊

2月14日,在拍攝中國選手徐夢桃在空中技巧比賽奪金後,寒冷的氣溫已經将口罩凍住。

冬奧賽場傳奇不斷,賽場邊,我用相機記錄着這些傳奇。當蘇翊鳴、谷愛淩在雲頂滑雪公園完成逆襲時,當中國選手重新整理着中國體育代表團冬奧會最好戰績時,當志願者們用熱情和真誠迎接來自世界的客人時,當競賽從業人員認真完成賽道巡視、清理、保障工作時……這一幕幕精彩瞬間,都定格在我的相機裡,并通過河北日報全媒體平台對外釋出。我的首個冬奧之旅能參與其中,深感自豪!

河北廣播電視台範曉芳

126天的冬奧“約會”

2021年10月18日早,我與同僚踏上了一趟非同尋常的出差旅途,目的地——崇禮。乘冬奧之風,小城崇禮的發展和建設日新月異,讓人萬分感慨:街道更整潔了,餐飲更豐富了、交通更完善了,甚至每個人的精氣神兒都變了。

當然,這裡也彙聚了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叫“冬奧保障人員”,他們拿出最好的“手藝”,長期堅守在冬奧一線,投入冬奧的建設、籌備和服務,鑄就了“一個又一個中國第一”“世界之最”。我和他們一樣,慢慢地也成了一名“崇漂”,走遍每一個場館,了解關于冬奧的點點滴滴。

冬奧記者挺“傳奇”!零下26度拍攝,126天“崇漂”,24小時不打烊

河北廣播電視台記者範曉芳(右)在張家口賽區國家冬季兩項中心采訪電力保障情況。

從2021年10月18日,到2022年2月20日,126天,爬雪道、走工地、探場館、跑部門,不分晝夜、沒有假日,在冬奧報道一線迎來了元旦、辭去了舊歲。當親眼看着冬奧會的倒計時由“100”到“0”,再到比賽一天天進行,冬奧會圓滿落幕,作為見證者、紀錄者、報道者、參與者,既是榮幸,也是責任,更有情懷。

冬奧記者挺“傳奇”!零下26度拍攝,126天“崇漂”,24小時不打烊

河北廣播電視台記者範曉芳(中)正在富龍滑雪場做電視直播,冬奧帶動冰雪熱,崇禮降雪後,雪友雪中夜滑熱情四射。

記得測試賽期間,常常采訪拍攝一整天隻能在媒體中心抽空吃一口面包;記得零下26度的深夜,和同僚一同前往古楊樹場館群拍攝造雪;記得跨年之夜,冬奧一線堅守者像親人一樣共度“跨年夜”;記得降溫降雪,各地媒體朋友和志願者們齊心協力掃雪除冰;記得11月萌娃上冰雪;記得大年初一景區迎來滑雪熱……一個個拍攝經曆,有艱辛,有喜悅,有溫暖,更有力量,共同構成了我與冬奧這場“約會”中難忘的記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