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産業鍊、供應鍊及企業内部結構重組面臨的挑戰,其核心是數字經濟、數字技術崛起帶來的挑戰。
作者丨趙英
編輯丨大華
出品丨汽車人傳媒
最近有記者問:2022年汽車産業值得關注的發展趨勢有哪些?
我回答:汽車産業鍊、供應鍊及企業内部結構的重組始終是值得予以關注的趨勢。
新能源汽車、智能駕駛汽車帶來的汽車産業技術革命,給汽車産業鍊、供應鍊及企業内部結構帶來深刻變化,将持續推動汽車産業鍊、供應鍊及企業内部結構分化重組。
從這個意義上說,新技術革命對汽車産業的沖擊,是百年未遇的。
在新能源汽車、智能駕駛汽車發展程序中,汽車産品構成要素發生巨大變化,汽車産品的運作和消費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晶片、軟體、大資料、電池以及相關服務成為新一代汽車産品核心構成要素。
這些核心要素很大程度上,并不在傳統汽車産業、傳統車企的能力、經驗和知識範圍内。
新能源汽車、智能駕駛汽車的推廣、使用,最終改變了汽車産業既往的以機械制造、組裝為重心的産業鍊、供應鍊結構。由此産生了産業重構、企業能力重構,不能不面臨着巨大的、全新的挑戰。
随着新能源汽車、智能駕駛技術革命的深入,汽車産品構成要素發生巨大變化,汽車産品運作與消費方式也發生巨大變化。産業數字化、産品數字化、消費方式數字化,随之而來。汽車産業内部,二、三産業(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進一步加速。
核心零部件和核心技術的變化,使中國汽車産業、企業的産業鍊、供應鍊重構面臨新選擇。汽車企業在新能源汽車、智能駕駛汽車領域要取得成功,必須在不同程度上與汽車産業外巨頭合作。對傳統汽車企業來說,這是巨大挑戰。
網際網路巨頭(百度、騰訊、阿裡等)、電子通訊業巨頭(華為、小米等)以不同方式進入新能源汽車、智能駕駛汽車領域,加劇了傳統汽車企業的戰略焦慮。
汽車産業内部、汽車企業内部,二、三産業(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進一步加速,更加速、加劇了汽車企業的轉型焦慮。
所謂“軟體定義汽車”(雖然筆者不贊成這種提法)盛行,以及網際網路和電子通訊巨頭在汽車産業話語權提高,就是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趨勢在汽車産業的深刻展現。
簡而言之,汽車産業鍊、供應鍊及企業内部結構重組面臨的挑戰,其核心是數字經濟、數字技術崛起帶來的挑戰。
首先,核心技術(尤其是軟體和相關服務)和零部件的可控性,成為問題;
其次,企業發展的戰略決策主導權、話語權可能喪失(例如,前面提到的中國汽車産業流行“軟體定義汽車”的說法);
再次,将影響汽車企業在産業鍊條中的地位和利潤配置設定(從第二産業向第三産業分流利潤,從汽車産業向其他産業分流);
第四,汽車産品研發、生産組織流程、供應鍊将出現變化;
最後,汽車企業内部組織結構,經營應當按照哪個方向、何種方式予以調整,必須予以探索。
2021年中國汽車企業對産業鍊、供應鍊及企業内部結構重組的戰略考慮,不僅局限于産業鍊、供應鍊的保證,更多的考慮是未來主機廠是否要在晶片、軟體及資料、電池三個領域直接參與或控制的問題,以及連帶而來的企業内部組織結構重組。議論之深刻,涉及面之廣,為中國汽車産業誕生以來所僅見。
對于軟體及資料、電池、晶片的戰略思考,實際上是新能源、智能駕駛技術革命在汽車産業内造成天地翻覆般變化的反應,标志着巨大變化帶來巨大沖擊。
對這些沖擊引發的思考和對策,表明了新能源汽車、智能駕駛汽車帶來的深刻變化,正在被中國汽車工業、汽車企業逐漸了解和接受,并做出應對。中國汽車産業、汽車企業在應對挑戰中充滿了創新活力。
如何控制、主導晶片、軟體及資料搜集運作、電池,確定産業鍊中的主導地位,確定供應鍊穩定,中國汽車企業大緻在四種路徑中進行選擇:
一是自己投資建立企業。
例如,2021年10月31日,吉利汽車宣布,吉利芯擎科技公司研發的、采用車規級7nm工藝的智能座艙晶片SE1000完成車規級認證後,将正式量産。這是中國第一顆汽車企業研發、自産的7nm制程的車規級SOC晶片。該晶片的登場,掀開了汽車企業進軍車規級晶片的大幕。
此外,比亞迪則完全由自己生産電池;上汽通用汽車在上海投資建立了奧特能超級工廠,具備動力電池的生産和測試能力,能夠滿足在中國市場的需要。
二是控股相關企業,但不直接管理。
例如,大衆汽車(中國)增持國軒電池股比至26.47%,成為該公司第一大股東。
三是入股相關企業,戰略合作。
例如,長安、東風、上汽及本田公司入股甯德時代,開展戰略合作;戴姆勒大中華區投資有限公司作為重要投資方入股孚能科技,擁有大約3%股份。
四是技術合作。
例如,華為和北汽新能源合作,雙方在産品聯合研發、聯合品牌營銷等方面進行多方面合作;一汽與阿裡進行戰略合作,雙方以斑馬智行系統為基礎,打造面向未來的下一代智能網聯汽車;長城與甯德時代簽署十年戰略合作架構協定,雙方深度合作,打造高效協同競争戰略優勢;高德地圖與大汽車企業在智能出行方面的合作等等。
以新能源汽車、智能駕駛汽車為核心,重構未來汽車産業鍊、供應鍊及企業内部結構,仍在探索和形成中,存在較大不确定性。
究竟何種路徑成為産業鍊、供應鍊以及企業内部結構重組的主流,仍然有待觀察,将來也未必定于一尊,因為企業的形态、發展需求、技術特征是多樣的。
但是2022年汽車産業鍊、供應鍊及企業内部結構的重構,将在汽車界以及相關領域激起波瀾,帶來相當多話題是确定的。
【版權聲明】
本文系汽車人傳媒原創稿件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