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統計》評課稿

《統計》評課稿15篇

《統計》評課稿1

  王老師的這節《統計複習》課,生動自然。王老師課堂的駕馭能力很強。首先,她讓學生自己翻開考試說明,看中考的各級要求與目标。直截了當。從考試說明的要求與知識架構來引出統計複習的知識點,依次複習了樣本、總體、個體、樣本容量的概念等,以及五個統計量的運用。

  總體上,課堂很活躍,思路很清晰,也契合生活實際,值得我學習!既有教學知識點的思維導圖,又有教育激勵的意義。起初讓學生小組發言,以開火車的形式,說出自己的體育長跑得分,銜接自然。這讓大部分同學參與其中,激發學習興趣。在簡單的知識點整理中,通過習題,學生大膽發言,清晰統計中抽樣調查的四個相關概念,也很自然地引出平均數、中位數、衆數的概念特點以及應用。從5-6個小練習中依次展示了各類統計圖的特點,還有方差、标準差等離散量。其中還涉及了原作業本上的一道習題。遺憾的是,如果能夠做些改編與變式,應該更有意義。而不是重新再解一遍原題。個人想法:換成糾錯改錯題,考察方差反應的整齊度、穩定度、波動情況。

《統計》評課稿2

  我聽了徐老師執教的研究課《複式統計表》,聽後受益匪淺。本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統計表的基礎上,進一步教學複式統計表。讓學生經曆、體驗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了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資料。在整個教學中,徐老師緊扣統計教學的本質進行教學,總結起來有以下三大亮點:

  一、站在統計的大背景下進行複式統計表的教學,重視讓學生經曆統計的全過程。

  複式統計表的認識,是學生在認識了簡單的統計和單式統計表的基礎上展開的。但是我們的教學不能因為學生多次經曆統計的過程而忽視統計現實性和科學性的本質。在本節課中,徐老師将教學置身于統計的大背景下,結合五年級學生的特點,讓學生自己經曆統計數量的過程,這有得于學生對統計本質的了解。姚老師考慮到複式統計表的結構、表内資料的填寫和分析,都要比單式統計表複雜,沒有直接給學生提供了結構完整的複式統計表,而是結合學生的要求把四張單式統計表合成一張統計表、使學生認識單式統計表和複式統計表的關系,了解複式統計表的結構。

  二、讓學生探索和經曆将四張單式統計表合并成複試統計表的過程,在動态中認識簡單的複式統計表。

  複式統計表與簡單的統計表相比較,很多方面發生了變化,特别是表頭。如果簡單的一味的依靠教師講解,五年級的孩子也是無法真正了解的。徐老師充分關注到了這一點,有意讓學生将幾個資料進行對比,讓學生感到從四張單式統計表裡無法比較資料,巧妙的引出了複式統計表,再加上課件的動态示範和“觀察表格,你覺得需要改進的嗎?”化抽象為具體,化靜态為動态,讓學生在經曆和探索複式統計的産生過程中體會複式統計的價值。

  三、巧妙的練習設計,将統計教學引向更深處。

  教學中,徐老師安排的兩個練習都是非常恰當到位的。特别是第2個練習的安排,統計第25~28屆奧運會我國金牌、銀牌和銅牌的獲獎資料,這樣設計既鞏固了新知,又巧妙地學生進行了愛國教育。

  總之,徐老師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愉快、民主、和諧的空間,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興趣,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擷取知識,得到發展。

《統計》評課稿3

  最近觀看了李靜老師的《折線統計圖》一課。有幾點體會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一下。

  整節課看下來,覺得李老師的教學設計過程明确,教态從容不迫,很親切自然,讓孩子能夠很順利的融入到良好的課堂的學習氣氛之中。在引入階段時引用了學生熟悉的條形統計圖,接着再引出本課要學習的《折線統計圖》,過渡的很自然,有層次。通過小組之間的讨論和交流,學生能夠比較清楚的闡述了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說出點表示數量,點和點的連線表示數量的變化等知識點。同時也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讓他們能夠通過自己的觀察表達出統計圖上數量的變化趨勢。

  現在我們的數學已經越來越接近我們的日常生活,本節課就很好地展現了這一點。李老師把生活中的數學有效地引入教學設計中。在課上列舉的數張折線統計圖都是來源于我們的生活,這些生活中的學習素材是學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也是對他們的生活有意思的。是以學習起來很能激發他們的興趣與熱情,這就是一直在提倡的将抽象的數學知識寓于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中,是在數學與生活中架起一座橋梁。

  我自己也上過這節課,但是沒有象李老師那樣從生活中選取學生感興趣的或者是熟悉的素材,隻是按照書上的習題進行了講解,這點我要向李老師學習的,将數學和我們的生活密切聯系,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能夠更好的掌握知識。

  建議:目标中說到的根據折線統計圖提出問題的要求在本節課的過程中似乎展現的不夠明确,大多還是學生根據統計圖說出結論,并沒有提出什麼問題。

《統計》評課稿4

  這次景東杯課堂教學比賽,我聽了李丹老師上的《統計》這一課,作為一名教齡還不滿一年的年青教師,我覺得李老師這節課有許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展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整節課從新課的引入,新授,練習和課堂小結各環節的安排比較合理,有序,層次清晰,練習設計有層次,有拓展,既照顧全體,又為個别學有餘力的學生的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展現了學生的個别差異性,如果長此堅持下去,定能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本節課中,李老師能提供學生比較充足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如課中老師讓學生說說如何統計班中每種水果喜歡的人數,在出示了統計圖後,讓學生說說看到了什麼,還安排了讓學生看統計圖同桌互相提問題等等,這樣在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中,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質疑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性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由于李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比較民主,在課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學生能在課中大膽質疑,如有學生發現教師所給的統計圖的縱軸隻有17個格子,就向老師提出:如果超過17人該怎麼辦 這些寶貴資源的呈現無疑是我們數學課上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愛因斯坦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十個問題更重要。

  在這裡我也想給李老師提幾點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要正确地處理好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系。在統計班中學生最喜歡吃的水果的人數時,教師明知道有個别學生已重複站立而不加以指正,(班中也有同學向老師反映某某同學已經站立過了,但教師沒有予以回應。)我想這是因為在教案中教師有這樣一個預設的問題:我們怎麼知道班級裡每個小朋友都統計到了呢 李老師想讓這個問題能在後面順理成章地出現,孰不知這樣做反而使教師要對班級人數重新進行統計,這樣做勢必要浪費許多寶貴的教學時間,`以緻後來教師就幹脆造假,把總人數湊齊就算完成了人數統計,這樣做的結果顯然使統計失去了它的真實性和它的實際意義。

  教師對學生的提問要規範,表達要确切,如教案中"這是統計圖嗎 "這句話表達就不夠确切,應可以這樣問:這是一張完整的統計圖嗎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注意傾聽,更需要有适時的評價。在本課中,當學生完成了第一張統計圖後教師要學生回答:你是怎麼看出喜歡什麼水果的人數最多和最少 當有學生回答:喜歡草莓的有16人,喜歡鳳梨的有1人,是以喜歡草莓的人數最多,喜歡鳳梨的人數最少。這樣的回答顯然與教師的要求不相符合,是以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反應比較冷淡,也沒有對該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并進一步啟發,但我們知道該學生從數字上看出數量的多少顯然是沒有錯的,老師對該生的回答先要予以肯定,然後啟發學生從另外不同的觀察角度來回答問題,進而讓學生從觀察直條的高低來知道數量的多少。

  從試教課到正式上參賽課,我覺得李老師的進步是非常明顯的,隻要她繼續不斷地努力鑽研教材和改進教法,相信她一定能成為一名出色的國小數學教師。

《統計》評課稿5

  王老師這堂課教學設計非常清晰,各知識點分析到位,重點突出,難點突破,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是一堂非常不錯的複習課。

  下面就這節課來談談我的看法:

  1、導入直截了當

  王老師從學生感興趣的長跑成績引入統計上的幾個概念:樣本,衆數,中位數,總體,導入開門見山,并把複習的主動性給了學生,起到很好的複習效果

  2、設計思路清晰

  從長跑成績到具體的練習,學生的解答,教師的講解,而且能面向全體學生,激發學生的深層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闡明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3、注重數學思想的培養

  能有效的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問題。能教學生扇形,柱形圖去預測統計學上的整體的趨勢,如何處理數學上資料

《統計》評課稿6

  這周周二在我們學校聽了一位資深老師的一節随堂課,說是随堂課但按一般慣例都是稍微提前通知了的,内容是《條形統計圖複習課》,課上要講的内容很少,就隻有新教材第45頁第3題、第4題和“你知道嗎?”,因為學生已經學習了條形統計圖的一般繪制方法,這部分内容如果是“放心”的老師,10分鐘就可以搞定結束。

  但是這位老師的課在聽前15分鐘内容時,當時我沒翻教材,以為今天将的是什麼新授内容呢,學生都在老師精心設計的問題中思索。是以這節課也給我提出了另一條思路,練習課也可以一樣精彩。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的想法:

  一、精心加工教學材料,靈活處理教材

  第一個問題:從表中你能知道哪些資訊?

  第二個問題: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

  第三個問題:這裡為什麼沒有合計?

  第四個問題: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流,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流,珠江是我國第四大河流,老師告訴大家黑龍江是第三大河流,你能猜猜它的長度嗎?

  學生估計後在給予資料計算。

  第五個問題:(打開書第45頁第3題)這裡的統計圖是條形統計圖嗎?

  ……

  上面的教學環節中,第一、二個問題是對于“統計”知識老師常用的問題,而第三個問題則是老師特意提出的,這裡滲透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合計”是很多統計知識的常常解決的問題,可“合計”在這裡就沒有實際意義了,如果平時不加指導,就像我們五年級的學生還會提出“兩天的氣溫一共多少攝氏度?”“兩人一共多高?”等無意義的問題。第四個問題則充分展現了老師對新課标解讀的實踐,注重培養學生的數感和推理能力,可見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就處處留心創設條件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

  經過上面對教材的有效處理,才算進入正式的第3題的練習指導,但我相信學生進行上面的問題思考比老師直接要求完成第3題練習再交流得到的數學本質思考要多得的。

  二、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習習慣

  作為資深的老師,在平時每一節課的教學中都能給予學生學習習慣的指導,我從幾個細節中看到可以看出丁主任的用心。

  細節一:學生好像特别喜歡做作業,尤其是動手操作的畫圖題等,拿到作業也不看題目就開始寫,老師在課中多次提醒、強調讓學生先看圖,看懂了再畫。

  細節二:在組織交流學生所畫的條形統計圖時,老師用“你能給大家提個醒,我們畫圖時要注意什麼?”這樣的問句,既提醒了學生,又沒有直接告之那麼枯燥無趣,而且的這樣的另類強調更易于同學們接受。

  細節三:課上當有個别學生搶着說或搶着做時,老師偶爾采用“表揚×××”來提醒大家注意,這招對于中低年級的國小生還是很有效果的,這樣課中就沒有充滿批評和指責,個别學生也能在部分習慣好的學生的帶動下,主動的學習。

  三、幾點思考

  下面是我的兩點思考,可能是吹毛求疵一點。

  1、雖然鄉鎮國小家庭電腦普及率沒有那麼高,但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家庭能夠自主查找相關資料,了解我國體育代表團在第24-30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獲得金牌的數量,也許在查閱的過程中學生可能還會了解到其他的相關奧運知識。

  2、課上老師沒有用多媒體,可能是很多班級電腦有問題,如果課上配上多媒體講“你知道嗎?”展示各中變式的條形統計圖時就更直覺了。交流作業時也可以用展台,部分學生能從其他同學的作業中獲得畫條形統計圖注意點和技巧。

《統計》評課稿7

  一、創設合理情境,讓學習有趣。

  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融于現實生活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動物運動會說起,因為服務的需要,小熊廚師長和小鹿引領員,需要對同一群運動員作不同類别的統計;然後還是緊緊圍繞這個比賽場,産生了分類統計天氣、遮陽帽、獎牌等以完成數學思考為目的的生活情境。整個情境串自然合理,沒有讓人感覺為情境而情境,為生活化而生活化。同時,這個情境串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還是很有吸引力的,加上宋老師的語言生動而富有感染力,好像他們真的身處數學童話王國之中,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課堂教學氣氛良好,情感激趣的效果不錯。往深裡說,這組情境串又都傳遞着一個共同的隐性資訊,即分類進行統計确實是因為不同的需要而産生的,要善于選擇符合需要的分類标準。

  二、根植已有經驗,讓學習有根。

  已有經驗,在這堂課中可以了解為兩類:

  一是已有的生活經驗。像課始,小熊廚師長要知道每種套餐各應該準備幾份,就要知道什麼?就是基于他們對動物相關生活習性的了解;再如後來統計好天氣後問“根據這些資訊,你估計比賽是在什麼季節舉行的?你是根據什麼資訊推測的?”“你對比賽安排和服務工作,有什麼建議嗎?”自主展開數學思考,産生統計的需要或對統計出來的資訊進行合乎情理的分析,這些都是有賴于老師提出的數學問題根植于學生的已有經驗,于是,學生不會茫然不答,而是積極互動。

  二是已有的知識或學習經驗。

  本節課是為了體會統計結果在不同标準下的多樣性。收集、加工資訊,進一步組織學生經曆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的過程,根據存在于同一事件裡的不同問題,選用不同的分類标準和計數方法,進一步體會統計的目的,提高開展統計活動的能力,體會統計活動是為了解決問題。有序的收集資料的方法,根據資料做适當的分析,事物有不同的分類标準,從表格中能解決一些什麼問題都是學生已經儲備的知識,老師切入得很好,新知與舊知銜接自然,通常是用一句話喚醒學生的已有經驗;而這些,都是能順利開展今天分類統計的前提。

  三、豐富探究層次,讓學習有味。

  探究,是數學課堂的一個重要活動。但探究活動必須是有層次有張力的。宋老師的這節課上,較好的.展現了這一理念。例題教學,是為了使學生感受不同标準分類處理資料,是因為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不是為了不同分類而不同分類,此為初步感受;為了看得更清楚,請來表格朋友來幫忙讓學生參與了兩張統計表的形成過程,組織學生觀察統計表,讓他們了解表格的内容和填法,并明白每一項資料的實際意義,同時也體會表格是根據問題設計的。此為深化感受。練一練的第一題,統計天氣情況,老師是出示好表格讓學生根據不同标準進行統計、填表,目的在于讓學生經曆根據标準去收集整理資料的過程,這是模仿式體驗,帽子練習從分類标準的制定,表格名稱的填寫,再到根據各自的分類标準去收集整理,并對自己的統計情況加以分析,這是一個完整的分類統計的過程體驗,再到後面的獎牌等,形式由獨立到合作,探究層次漸豐漸滿,指向性也變深變寬。但是,又不是肆意拔高,而是契合他們本節課的思維發展坡度。當學生經曆這樣的活動時,他們就不可能是一個被動的觀察者,模仿者,而是統計活動的創造者、發現者和使用者。這樣的教學蘊含着豐富的數學思考、浸透着理性的數學思維,同時提供給學生通過自己的眼和手去認識世界的機會,及發展數學思維能力,又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是以,我覺得這樣的學習是有味的,既有濃濃的數學味道,又滲透着暖暖的情感溫度。

  對這節課的思考:

  從宋老師的一句話說起:在帽子練習中,請你選擇一種最喜歡的标準分類統計。雖然本節課的目标:隻要體驗統計結果在不同标準下的多樣性,并會用統計表來表示資料整理的結果。但是,就像是前面說的安排學生自主的探究活動,就是為了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規則是根據生活實際的需要,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産生的。而這也正是今天的分類統計高于一年級的分類的一個重要原因,直指統計的本質價值,統計不是為了分類,而分類是為了讓統計結果符合現實的需要。是以,隻是喜歡哪種,就選擇哪種标準似乎不妥。是不是可以換個問法:你想了解帽子的什麼資訊,請選擇一個合适的标準進行統計,然後看看能否回答你的問題。

《統計》評課稿8

  本節課是二年級下冊統計教學的第一課時,在這節課的教學,陳老師注意讓學生經曆統計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統計一年級、二年級的體重,鼓勵學生參與到活動之中,在活動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并加強與同伴的合作與交流。整節課,陳老師語言和藹可親,有親和力,非常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認為低年級的統計教學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複習導入:雖然學生在一年級時初步已經學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初步認識了條形統計圖(一格表示一個或兩個機關)和簡單的統計表。但經過了一個學期的時間,大部分學生已經記憶模糊了,複習導入做的不夠,為後面的探究新知留下了隐患。

  2、資料記錄:在探究過程中,每個學生輪流起來報自己在一年級時的體重,其他學生記錄,其實二年級的學生統計能力還達不到如此熟練,這就造成了資料記錄混亂,一年級時的體重就沒記清楚,二年級時的體重記錄的就更混亂,後面的複式統計表就沒法完成。老師對學生能力估計失誤,是造成本節課不夠成功的關鍵。時間拖沓,後面的練習根本沒有時間完成。

  我認為可以這樣改進,學生說體重時,老師要求放慢速度,老師和學生一起做記錄,這樣就不會造成資料統計兩遍,還不準确的局面。

  3、統計表:陳老師在統計表的表頭問題處理上做的特别好,能夠讓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探知,學生對這個知識點了解的透徹。

  4、闆書:整節課,黑闆上除了闆書課題外,沒有任何闆書。 每一節課,黑闆上都應該呈現出這一節課的重要知識點,即使在課件中已經出示過了也不能代替闆書。

  每一節課都有自己的優點與缺點,讓我們一起認真學習,認真研究,不斷提高我們的教學能力。

《統計》評課稿9

  一、抓準學生的學習起點,有效設計教學。

  美國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說過: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将會說,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作為成長中的學生,他們所經曆的學習過程應該是主動探索,自主建構,不斷完善與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已有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和對社會的了解等因素将會影響學習的效果,這就需要教師密切關注學生的起點,并據此展開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胡老師設計的幾個教學環節都展現了這種生本理念。

  1、課始,胡老師從舊知入手,出示一幅張明7---15歲身高情況統計表,問“從這個表中你知道了什麼資訊?”讓學生在讀圖中喚起對折線統計圖的記憶,随後出示同年齡男生的平均身高的折線統計圖,追問:“有什麼辦法讓我們一眼看出幾歲時張明和同齡男身身高相差最多?”由此産生了畫複式折線統計圖的需求,并順利過渡到對複式折線統計圖認識的教學。

  2、改變原有先認後畫的順序,而是讓學生按自己的想法畫出折線統計圖。并在交流回報中初步建構完整的複式折線統計圖。接着,胡老師又安排了一系列的數學活動使學生緊抓它的主要特征:點和線,學會正确讀圖。

  二、注重知識的對比認識,環環相扣,紮實有效。

  我們知道,對比,就是運用對照的手段确定事物異同關系的思維過程,對比教學就是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做文章,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對比類推、舉一反三。具體而言,對比教學法就是指在教學中将一些具有某種聯系和差別的教學内容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其相同和不同之處,使學生在明确了一個内容之後能夠自然地聯想到另一個内容,并能自行了解和掌握,進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本節課中,胡老師進行了2次的對比。

  1、單、複式折線統計圖對比,使學生在比較辨識中二次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

  2、選擇用哪種統計圖更合理,這是學生對兩種統計圖差別認識的一個練習鞏固,以此深化學生對複式折線統計圖應用範圍的認識。

  通過對比,不僅可以将新舊知識、事物關系溝通組織起來,而且能夠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還能創造良好的教學氣氛和秩序,是一種非常适合學生汲取知識的學習方法。對比教學的運用可以使學生在面對新知識的學習時,有效擺脫陌生感,迅速找到輕松入門的途徑,增加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優化學習效果。

《統計》評課稿10

  《折線統計圖》這一課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中的内容。這一課時是讓學生在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認識折線統計圖并掌握其特點,進一步感受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數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條形統計圖側重于幾個具體數量的多少和比較,而折線統計圖則能直覺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時間裡的發展變化,展示的是事物發展的趨勢。聽了易老師的這堂課,我覺得易老師以下幾點做得很好。

  1、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

  關注學習起點是對數學教學傳統的繼承與發展。教師在深入鑽研教材,全面準确地了解教材與把握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現實學習起點,有的放矢地設計教學才能讓孩子更有目的,更輕松的學習。在複習導入環節,先出示某市1998年-20xx年中國小參觀科技館的人數,由此引出條形統計圖,複習了舊知;另一方面在教學折線統計圖的結構時又将其與條形統計圖的結構相聯系,激發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促進知識的遷移,有助于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和發展。

  2、關注統計的現實意義

  數學教學必須由書本數學走向生活數學,對教材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加工,恰當選擇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和問題,把鮮活的題材引入教學中,賦予教材以新的内涵。是以,易老師在設計的時候特别注重統計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系。選取學生身邊的、熟知的生活材料,讓學生感受統計就在自己的身邊。提供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讓學生在分析資料、解讀資料的過程中,探究、發現數學知識,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進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産生積極的情感。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此外,對以下幾點我有着自己的看法:

  1、由于本節課的知識内容比較簡單,在新知教學部分,當師生共同畫好折線統計圖以後,可否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再解決問題。如果學生發現不了,教師再做适當的引導。

  2、在教學制作統計圖的過程中,教師的課件制作得很漂亮,學生也都能基本掌握畫圖的方法。然後讓學生獨立完成統計圖時,因為有個别學生的原點畫得很大,很不美觀,教師應該及時給學生以提醒。統計圖不僅要畫得正确,還要做到整潔、美觀。

《統計》評課稿11

  黃老師執教的《簡單的資料整理與統計》這節課,學生思維活躍,積極參與。教師基本功紮實,調控課堂能力非常強,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本節課裡,創設了三個非常新穎而又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非常有新意。一是“動物聯歡會”,通過“怎樣知道每種動物各有多少隻?”這個問題,讓學生體驗統計資料的必要性,并通過讨論得出小組分工合作,用“正”字記錄的方法來統計資料,并制作成統計表。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充分體驗到統計的必要性。第二個情境是“小明的奶奶向校長投訴小明寫作業用了90分鐘”,通過“校長應該怎麼做?”而引出調查記錄的資料;通過“奶奶眼睛看花了,怎麼辦?”引出需要整理資料而制作統計表;通過“看到統計表,校長會對奶奶怎樣講?”引導學生從統計表中去擷取有用的資訊。第三個情境是“四(3)班體育節所得獎券”統計表,通過“如果明年參加體育節,你能給什麼建議?”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分析統計表的資料。在整個過程中,老師通過情境問題引路,調動學生的思維,并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學生在整個過程中充分體驗到資料整理與統計的必要性、學會資料整理統計的方法、以及分析統計表擷取資訊。

  但也提出兩點思考僅供參考。

  一是内容選擇和教學目标的确立是否妥當?本節課的教學目标是讓學生經曆統計活動的過程,培養學生如何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的意識和能力。但三年級以前學生已經達到了這個教學目标,并且不僅僅學習了資料的整理與統計,而且已經學習了統計表、象形統計圖、條形統計圖(1格代表1個機關)。本學期是在資料整理與統計的基礎上,重點學習制作1格表示幾個機關的條形統計圖。

  二是學生的思維到底該開放到什麼程度?“看到統計表,校長會對奶奶怎樣講?”這個設問的意圖是讓學生學會分析統計表,擷取資訊。但是學生的思維卻走到了“小明上課不認真聽講寫作業玩”、“小明寫作業不專心”、“小明是因為幫老師做事情去了”、“小明是因為接電話去了”、“小明可能是做家務去了”……。學生的思維已經遠離教學目标,這時教師該怎樣引導?還有部分評委認為,課堂的容量和密度還可提高;中後段教學過程離題,本節課應屬教法、學法課;在引導學生回答時,教師沒能及時引導到數學問題中來。

《統計》評課稿12

  我們一同聽了李老師的“統計”一課,也許大家的感受各有不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下面我把自己對本節課的感受與大家做個交流,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仁予以指正

  我覺的本節課從整體上看是成功的,具體來說,在教學設計上有以下4個特點:

  1、靈活選擇教學素材。李老師利用了分類學具中的水果讓大家分組統計。

  2、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好玩,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教學中如果創設情境,使學生融入到情境中,便可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本節課中李老師充分利用孩子們所喜愛的卡通片為線索,并貫穿于整節課中,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孩子們探索新知識的興趣和欲望。自始至終處在愉快的學習狀态中。

  3、較好的展現了教師角色的轉變

  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與共同研究者。本節課在這方面有較充分的展現。首先,教師營造了一個輕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課堂氣氛,開放了師生關系。其次,教師組織學生從課件中發現問題,引導他們進行合作交流,思想碰撞。從最後卡通片的統計中,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不斷鼓勵學生盡量說出與别人不同的問題,讓學生多角度地選擇、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同時,讓學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的氛圍中受到激勵。

  4、重視對學生的課堂評價

  重視對學生的評價是新課程倡導的理念之一。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對學生的成績加以肯定,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特别是課堂上的評價更為重要,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哪怕是一朵小紅花、一顆紅星、一句激勵性語言,都能激起學生的強烈求知欲。本節課李老師特别注意了對學生的評價,她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用各種形式表示對學生的贊賞,如:你觀察的真仔細;大家都是小博士,老師相信,隻要你們善于動腦,将來一定能夠成為科學家;你回答的比較好,給你們小組增加一顆智慧星等等。一句激勵性的語言,一個贊許的目光,對教師來說并不費勁,但對學生的影響卻非常大,一位教育家這樣說過,形成性評價的目的在于告訴學生在不斷進步。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于:教學語言的運用還需加強磨練,尤其是在語氣、語調上還不是很有感染力;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還需要有意識、有計劃的逐漸培養。

《統計》評課稿13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條形統計圖(一格表示多個機關),确定直條的高度,進一步掌握條形統計圖的制作方法,并從中進行觀察、分析。由于學生對于條形統計圖的制作方法已有了一些經驗,與三年級不同的是縱軸上一格不再表示一個機關,而是表示多個機關,這給學生的思維也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展現:數學問題生活化,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和實際操作、思維發散能力。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比較成功的有以下幾點: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興趣是探究的起點。課堂引趣,要“精”,要根據所學内容,創設一個引人入勝的情境。課一開始設問:“誰知道世界博覽會?”這個話題知道的學生幾乎沒有,老師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趁勢介紹世博會的有關知識,讓學生了解世界博覽會申辦的程式,為下面的學習作好鋪墊。接着讓學生欣賞上海申辦世博會成功的圖檔,讓學生初步感受申辦成功時全國人民歡欣鼓舞的場面,同時也激起了學生想重溫上海申辦20xx年世界博覽會的整個投票過程。本節課從整體上創設了一個統計上海申辦世博會各輪投票情況這樣一個情境,學生經曆了四輪投票,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不僅學會了新知,而且增強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分散難點,掌握畫法

  本節課的難點是确定直條的高度,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教者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觀察比較不同。觀察第一輪的得票統計圖,師問:波蘭得了兩票,為什麼不畫兩格?讓學生觀察得出:三年級學習的統計圖一格表示一個機關,這裡一格表示5票(一格表示多個機關),進而讓學生明白直條的高度應根據縱軸上的刻度算,這是與三年級的不同之處。

  (2)估計直條上的資料。教師把書上想想做做1的圖改成沒有資料的,讓學生估計直條表示的資料大約是多少,再顯示正确答案,讓學生享受成功、學會看圖。

  (3)利用多媒體學會畫直條。在試一試中,讓學生讨論:“縱軸上沒有12,該怎麼找?”充分利用集體的智慧讨論出辦法,再結合多媒體的優勢,讓學生學會了确定直條的高度,并會畫直條。

  這節課的不足主要是:

  (1)對學生“放”的程度還不夠,師生的交流多,生生的互動偏少,小組交流的形式上可以再多方位一些,發言面可以再廣一些。

  (2)練習的的設計如果能與世博會能聯系緊密些,那麼課堂教學的整體性會顯得更突出。

《統計》評課稿14

  1、教師以新的課改理念為指導,注重學生認識發展水準,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和方法、興趣和願望、情感、态度、價值觀。教師注重引導學生從統計圖的“原始資訊”中,不斷鼓勵學生盡量說與别人不同的問題,多角度地去進行“選擇”、“加工”資訊,直至“釋出”資訊,訓練學生求異思考,發散思維。

  2、學生依據親身經曆的統計題材入手,找到了知識的“源”,是“有感而說”,其思路也就“源源不斷”,也讓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的思想。學習活動盡量讓學生感受與體驗,注重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想、交流等活動中體會數學知識的産生和形成,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3、學習過程讓學生經曆與探索,教師引領學生把學習過程變成問題解決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角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4、關注小組合作學習,在學習交流中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和合作意識。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中關注學生情感、态度、價值觀的培育。

  5、評價方式多樣靈活,教學中能夠正确使用鼓勵性的語言評價學生。

  建議:1、如果在學生認識統計表和統計圖後,總結出統計表和統計圖的作用,并引導學生說出統計圖和統計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便利,這節課的效果會更好。

  2、本節課的時間安排适當調整一下,讓學生多了解生活中的統計圖和統計表及其用途,讓學生體會學數學的重要性,進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及興趣。

《統計》評課稿15

  統計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很廣,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單式統計表的基礎上,進一步體驗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教學中五山國小的季老師着眼于從學生的現實生活,選取學生身邊的熟悉事例,本着數學生活化的新課程理念,抓住單式統計表和複式統計表的聯系與差別,進行教學。

  首先搜集參加各種樂器的男女生人數,制成的四張單式統計表,通過分層次的幾個問題的回答,讓學生産生需求:有些問題不能從單個的表中直接找到所需的資訊。是以,很自然的,學生産生了将幾張表格疊加在一起的認知,在課中,學生們慢慢一步步完善着自己的設計,簡化自己的統計表,根據需求設計出了表頭,成功從單式統計表組合成複式統計表。活動中,學生經曆知識,體驗知識,把新知識納入原有認識結構中,成為有效知識,教師的“教”變為“引”,學生的“學”變為“探”,學生們經過讨論并組合成複式統計表,完成複式統計表表頭的了解這一步驟。

  在整節課,季老師用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漸展開思維:從這樣設計統計表,你認為怎麼樣?你有什麼建議?還有什麼問題?怎樣能使表格變短,而又統計全面?讓學生按照想出來的辦法去統計,這樣統計的過程是學生親身經曆的,他們在這些思維的碰撞中發展了思維。教學中,在學生體會了複式統計表的優點後,季老師還分組合作,讓學生統計小組内每位學生參加興趣班的情況,學生在經曆搜集資訊、整理資訊、制作統計表、分析表格的一系列過程中,真切體會到學有所用。

  在聽課的過程中,我就在思考,課堂上老師可不可以放手,以小組為機關,讓學生自行創造複式統計表,在每次展示學生作品之後,讓學生自己比較體會别人的設計優處,再在此基礎上進行二次、三次乃至更多次的修改、創造,最終完成複式統計表。這樣的放手會花費很多的時間,但學生是否可以獲得更多書本以外的收獲。

  以上是我聽課之後的粗淺想法,還請多多批評指正。

【《統計》評課稿15篇】相關文章:

1.軍神評課稿

2.《跳高》----評課稿

3.《秋天》評課稿

4.《鲸》評課稿

5.搭配問題評課稿

6.《比尾巴》評課稿

7.放小鳥評課稿

8.詠華山評課稿

9.西風的話評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