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推薦的2006年萬卷版《沈陽故宮博物院》一書中,筆者大緻翻閱了其中的武備文物資料,該書圖檔精美,補充了筆者以前的認知空白,但其中部分文字說明還是不能讓人信服的。如119頁的皇太極禦用腰刀的裝飾材質為鐵鋄金誤寫為銅鎏金(抱歉,筆者以前《兵器譜|沈陽故宮裡再也看不到的鎮館之寶,圖說努爾哈赤劍和皇太極腰刀》也是錯誤的相信了相關媒體銅鎏金的說法,而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真是盡信書不如無書。)
皇太極刀的裝飾工藝為珠紋炫邊鐵鋄金透雕镂空龍紋裝具。目前西藏地區還能做類似的工藝,但紋飾、力度及材質和中原地區不同。130頁乾隆款白玉把桃皮鞘沖鬥腰刀:說明為:“……護手為銅鎏金镂空雲朵狀…..均為銅質鎏金镂空龍紋”這是錯誤的。
鐵鋄金镂空龍紋提梁(上)和清宮舊藏刀銅鎏金镂空提梁(下)比較圖
131頁乾隆款鲨魚皮鞘沖鬥劍,工藝是鐵浮雕鋄金髹漆,和镂空銅雕的的差別還是挺大的。書中也是一樣把鐵浮雕鋄金髹漆工藝當做銅鎏金工藝。如果這種說法以訛傳訛流傳下去,還不定能有多少稀奇古怪的說法呢。鐵浮雕鋄金髹漆做法來源于18世紀痕都斯坦、北印度卧莫爾王朝,需要在鐵質裝具上錾刻浮雕,再将金片滿鋄于裝具之上,最後用黑漆填補凹陷處,進而增加紋飾的對比度與立體感。相對銅鎏金裝具,鐵上鋄金工藝的難度更大些,可供參看的存世實物也相對也少些,而且鐵鋄金銀比較多的應用于馬具及武具上,對于研究雜項為主的人員比較陌生,錯誤在所難免。鐵鋄金和銅鎏金的實物是同時并存的,因中國地域廣大,發展不均衡。要知道大體變化趨勢需要參看大量實物,如果您接觸到數量足夠多的的明清佩刀、腰刀等武備文物後不難發現從西亞到南亞、從東亞到歐洲,明清刀劍兼收并蓄了當時各國、各地區的刀劍特征,呈現出多種風格,并且有獨到的創造和發揮。
有讀者說了,分辨材質這事簡單,找塊吸鐵石就很容易,有這麼難嗎?作為體制外愛好者的筆者就此問題問過其他博物館相關人員,得出的結論是:即便是體制内部的研究人員也并不随時接觸文物本身,文物是文物部門,研究是研究部門,研究人員也不容易接觸到文物本身。另外實話實說,他們隻是一份工作,而筆者們是愛好,這裡面當然大為不同。當年某出版機關也曾邀請筆者就某館藏文物寫一些說明性文字,館藏古籍和文物照片随時提供,但文物本身不能提供近距離觀看的機會。筆者思慮再三還是婉拒了。筆者能上手的私藏武備文物還可能存在認知誤區,更不要說僅看資料圖檔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與諸位同好共勉吧。疫情有轉好的趨勢,等能恢複參觀了,各位愛好者盡可能去看實物吧,同一類型實物高清多角度大圖拍攝分類對比,比看那些同樣是看圖檔的說明文字強多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冷豔鋸,任何媒體或者公衆号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将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檔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