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鑒。
提起《白毛女》,我想隻要是個中國人,都能唱上兩句“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雪花那個飄飄,年來到。”
而且歌劇《白毛女》一經演出,就引發了轟動,她産生的影響力極大。不僅僅幫助了延安的老百姓認清了“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甚至對後來的土地改革、抗日戰争、解放戰争都産生了極大的影響。
《白毛女》後來又衍生出多種藝術形式,有歌劇,有電影,有芭蕾舞……甚至還走向國外,日本的松山芭蕾舞團就以演出白毛女而著稱。
本期@以史為鑒 跟大家聊聊這部所有中國人都極為熟悉的歌劇誕生背後的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歌劇《白毛女》的創作契機來自延安的魯迅藝術學院。
1944年5月,跟着西北戰地服務團的周巍峙(建國後擔任文化部代部長、文聯主席)傳回延安,他對魯藝的同學們講了一個在晉察冀邊區流傳的“白毛仙姑”的故事;同年秋天,《晉察冀日報》的記者林漫寫了一個《白毛女人》的小說,托人帶給魯藝的院長周揚。
當時延安正在籌備黨的七大,周揚主張把這個故事改編成一部大型民族新歌劇,向七大獻禮。而組織創作的任務就交給了魯藝戲音系主任張庚。
張庚接到任務後,馬上召集戲音系裡面的幾個中堅力量邵子南、賀敬之、王濱、王大化、馬可、張魯等人組成創作組,由邵子南主筆。
當時邵子南是魯藝教員,而且曆任西北戰地服務團幹事、專職團委文藝隊長等職,資曆很深。
邵子南于是根據自己的了解,把白毛女的故事改寫為一部詩歌朗誦劇。雖然白毛女從佃農女兒因為欠租被地主霸占,到被逼逃往深山,最後被八路軍救出的主線都在,已經初步形成了傳奇故事的具體細節。
但是在試拍後大家都覺得沒有戲劇動作,而且人物性格不鮮明,節奏不緊湊,于是大家要求修改。
但是邵子南性格倔強,認為這是自己的創作的思想,和大家不一緻不是自己的問題,拒絕修改;在受到大家善意的批評後,幹脆寫了大字報,貼在食堂的牆上,宣布退出創作組,還要求收回本子,聲明以後《白毛女》的劇本創作跟自己無關。
但是大家還是對于邵子南前期的工作表達了認可和尊重。
在1952年版的歌劇《白毛女》前言中,賀敬之和馬可就寫到:邵子南同志,是這一劇本創作的先行者。
但是在當時,張庚看邵子南退出,時間又很急,沒辦法了。
張庚就安排二十來歲的魯藝文學系尖子學員賀敬之來執筆,又安排導演王濱帶着編劇、演員、導演等組的同志一起集體創作。
基本上都是王濱帶着大家一起開會,先把每場戲的架子搭起來,然後賀敬之回去寫詞;
寫完詞就由張魯、瞿維、馬可、向隅等人譜曲;
最後交給王濱、張庚審定;
審定通過後,創作組就找魯藝的師生,附近的幹部、群衆、老鄉,給他們試演,然後聽取意見和建議,回去重新修改。
通過這種流水線的模式,《白毛女》很快推進到了最後一章——《鬥争會》,但是此時的賀敬之卻病倒了;
另外,由于賀敬之這個時候還很年輕,沒有到過敵後,于是他就推薦了在敵後根據地工作過的丁毅,讓丁毅執筆完成八路軍進軍敵後的戲份;
《白毛女》創作班子,集中了魯藝的精兵強将,可以說是當時“魯藝”最強的班子。
導演王濱在延安導過《帶槍的人》、《蠢貨》;王大化在《兄妹開荒》裡既是導演又是主演;另一個導演舒強是音樂家舒模的弟弟,對斯坦尼夫體系的研究很有見地。
主演也是魯藝的精華,第一稿《白毛女》時林白演喜兒,到第二稿時,林白剛好懷孕了,于是後來又挑選了王昆。
扮演楊白勞的是号稱“淩瘋子”的淩子風,淩子風多才多藝,既會導,又會演,又會畫,很能折騰;
演黃世仁的則是年僅27歲的陳強,本來陳強年紀輕輕,長相也挺潇灑,這個時候還沒結婚。沒想到自從演出黃世仁後,就成為著名的反派臉了,而且在整個劇組他都是最慘的,不但吃喝都是全組最差,甚至一場演出時被入戲太深的解放軍戰士差點開槍擊斃……
在全劇完成後,終于迎來了第一次完整版的彩排,沒想到這一次彩票卻引發了很大的争議。
1945年4月中旬,魯藝院内搭起了一個臨時的狹小的土台子,《白毛女》第一次彩排正式開始。
大家跟着喜兒一會笑一會哭,最後涕淚滂沱地看完了全劇,直接引發了轟動。但是有人非常激烈地指出:在最後審判黃世仁時,為什麼隻判了徒刑,而不是槍斃?!
電影《白毛女》的編劇于敏回憶說,當年排歌劇時就有很多群衆包括部隊戰士有意見,其中有個炊事員氣憤地把手裡的刀砍在砧闆上說,你們為什麼不槍斃黃世仁?不槍斃他,我就是不服!
對此,主創人員也有自己的意見:
1945年依然是抗日戰争時期,地主也是要團結在一起抗日的。要是在劇中槍斃了黃世仁,就有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嫌疑。
很快,這件事情的争議直接捅到了中央高層。
1945年4月22日,在七大召開的前一天晚上,歌劇《白毛女》在延安中央禮堂正式演出,在場觀看的不僅僅是參加七大的代表,而且還有毛、周、朱、劉等中央上司同志。
這場演出因為彩排時就引發了轟動,正式演出時戲票極為緊張,警衛為了安全,嚴格按照一人一票制度,無票不許入内。
作為七大代表的陳赓本來有一張票,可是卻被另一位關系好的朋友搶走了,陳赓本來還想自己可以刷臉,結果費了好大的勁才說通警衛,等進場後座無虛席,陳赓隻能坐在窗台上看完了整場演出。
《白毛女》的這次正式演出獲得了極大的反響,當時參加七大的代表看了這場戲後紛紛表示,黃世仁罪大惡極,他已經不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統戰對象,而是血債累累的罪犯,是人民的仇敵,應當槍斃。
但是不能随便槍斃,而是要經過人民法庭的公審,要合乎法律程式。
中央辦公廳、中央書記處也對《白毛女》歌劇提出了三點意見:
第一,這個戲非常合時宜。
第二,黃世仁應當槍斃。
第三,藝術是成功的。
傳達者解釋道:
農民是中國人口的大多數,所謂農民問題,就是農民反對地主階級剝削的問題,這個反映了這種沖突的對抗和鬥争,在抗日戰争勝利後,這種階級沖突必然尖銳化起來,這個戲因為反映了這個現實,一定會很快廣泛地流行起來。黃世仁如此作惡多端還不槍斃了他?說明作者還不敢發動群衆。同志們,我們這樣做,是會犯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的呀!
于是,創作組從善如流,根據這些意見,重新修改了結局。
後來才知道,這是劉少奇的批示。
這也是我們如今看到的經典《白毛女》的劇情。
多年之後,演白毛女的王昆回憶說:“如果當時不是中央及時決定把黃世仁、穆仁智槍斃掉,陳強演出結束後被群衆擒住當壞人處理了,也不是不可能! ”
解放戰争時期,二十軍文工團在山東演出,一位小戰士看到穆仁智出場要拿槍打穆仁智,幸虧班長眼疾手快奪下槍。等演到黃世仁搶占喜兒一場戲時,這位戰士差點把手榴彈扔到台上去。
後來大家勸他這是演戲,半晌才緩過來,回去就蒙頭痛哭,一問才知道,他的妹妹和喜兒就有相同的遭遇。
著名作家歐陽文彬記載當年解放軍戰士在看《白毛女》時說道:“我們不要說文工團不會打仗,他們打的是思想仗,我本來鐵石心腸,從來不掉眼淚,給他們《白毛女》仗一打,就哭了。”
還有一次給戰俘演出,結果在看到喜兒被強行拉走時,俘虜情緒過于激動,導緻演出一度中斷。
而随着《白毛女》在全國各地的演出,無數的戰士、群衆為喜兒的命運痛哭流淚,感同身受。
他們看完演出後,堅定了進行土地改革的信心,堅定了打倒反動派的信心!無數解放軍戰士高呼着“為千千萬萬個喜兒報仇”的口号走上戰争,保衛土地改革的勝利果實。
可以說《白毛女》這出歌劇在中國戲曲史上創造了偉大的奇迹,堪稱一劇能敵百萬兵。
最後,也希望如今的影視劇從業者能學習前輩的創作精神,去創作出貼近時代脈搏的佳作,而不是去炒作流量,拍一些偷稅漏稅的“神劇”。
文/以史為鑒
圖/網絡
參考資料
白毛女演出故事背後:劉少奇下令槍斃黃世仁
《白毛女》中黃世仁為何被槍斃
歌劇《白毛女》誕生的故事
歌劇《白毛女》創作與演出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