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省會蘭州,是黃河文化、絲路文化、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的重要交彙地,奔騰不絕的黃河水自西向東穿城而過,形成了美麗獨特的“百裡黃河風情線”。來到蘭州,除了黃河沿岸的中山橋、水車博覽園、白塔山等景點,收藏有大量珍貴國寶的甘肅省博物館,也是外地遊客的必到打卡之地。
“絲綢古道三千裡,黃河文明八千年。”甘肅作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以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源遠流長的曆史文化,跻身全國文物大省之列,而甘肅省博物館也因得天獨厚的條件和豐富的收藏,榮升國家一級博物館。建議遊客在開始西北之旅前,先來這裡了解一些甘肅的曆史文化知識。
甘肅省博物館建築面積2.1萬多平方米,建築風格十分獨特。據統計,博物館内現有館藏曆史文物35萬餘件,彙集了甘肅從遠古到近現代的大量文化珍寶,其中包括精品文物3000餘件,國寶級文物17件(組),特别是新石器時代的甘肅彩陶、漢代簡牍文書、漢唐絲綢之路珍品、古生物化石等珍貴文物最具特色。
大家在學生時代都學過“馬踏飛燕”這篇課文,對圖中這匹剽悍的銅馬一定不會陌生,它也是大部分人接觸到的第一個國寶級文物。“馬踏飛燕”,又稱“銅奔馬”,整件文物高34.5厘米,重7.3千克,造型矯健精美。值得一提的是,銅馬的右後蹄踏着一隻飛鳥,既穩定了銅馬的重心,又表現出高度的浪漫意境。
“馬踏飛燕”不僅獲得國内專家學者的好評,1973年在英國和法國展出時,也得到了外國學者的一緻好評。自1973年以來,大陸共發行了5枚“馬踏飛燕”郵票。1983年,“馬踏飛燕”成為大陸旅遊局的标志。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馬踏飛燕”其實是武威市雷台漢墓出土的銅車馬儀仗俑隊之首。
1969年,武威新鮮公社的社員在雷台南部開挖戰備道地,幾鎬頭下去竟然挖出一間青磚砌成的墓室。墓室裡遍地是排列整齊的銅人和銅車馬,旁邊還有一座棺床,裡面有兩具屍骨架。經考證,這是一座東漢古墓,距今已有2000年的曆史。古墓在曆史上雖遭到多次盜挖,仍出土了230多件珍貴文物,其中就包括這件“馬踏飛燕”。
從雷台漢墓的考古發現來看,這些銅奔馬集西域馬和蒙古馬的優點于一身,堪稱古代青銅藝術中的珍品。然而在出土時,很多銅車馬已殘缺不全。故宮博物院著名青銅器修複專家趙振茂先生憑借着多年的經驗,将這些國寶成功修複。如今“馬踏飛燕”已被列為首批禁止出境文物,成為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在甘肅省嘉峪關市以東的戈壁灘上,埋藏着1400多座魏晉時期(公元220-419年)的地下壁畫磚墓群。1972年10月31日,考古隊共出土壁畫磚700餘塊,其中就包括中國魏晉時期的《驿使圖》。這塊畫像磚生動再現了當時西北邊疆驿使馳送文書的情景,是大陸現存最早的古代郵驿形象資料,現已成為中國郵政的标志。
在博物館三樓的恐龍展館裡,陳列着亞洲最大的蜥腳類恐龍——馬門溪龍。1947年,考古人員在蘭州海石灣發現了這隻身長22米、高近4米、頸長9米的恐龍化石,後經研究命名為馬門溪龍。經專家推測,馬門溪龍體重約50噸,生活在距今約1.4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為水陸兩栖生物,而現在的黃土高原,在億年前還是森林密布、湖泊沼澤遍地的溫暖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