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馮恩昌: 故鄉詩友聚會

馮恩昌: 故鄉詩友聚會

創作路上話艱辛

作者 | 馮恩昌

故鄉詩友聚會

莊戶孩子學創作難度很大,那是五六七十年代,外出拜師也有困難,我從老家到城裡30多裡路,常常要下步量。沒辦法,我們幾個臨近的詩友,便靠經常聚會解決問題。官莊村的陳作詩、紅新村的盧長松、馮樹柱,都離我家三五裡路,聚會的方式都是星期天到我家集合。我們談詩,有着共同的主題,如何寫好鄉土詩。我們都生在農村,農家生活厚實,各人又有寫順口溜的底子,故研究探讨起來還是有話可說。集思廣益力量大,我們都在平日把詩寫好,來這裡一人念衆人聽,聽後提意見,集體進行修改。這樣一來,詩的品質大有提高,投寄出去采用的還真不少。

那幾年我在外工作,家庭生活有不少困難,來了親朋好友都愁招待,不過自己有着創作的滿腔熱情,從心裡願意接近作家和詩友,通過他們指導我的創作,以提高寫作水準。聽說山東文學社幫冶源馮汝松成立了冶源詩社,并在刊物上設立了《臨朐業餘編輯部》,每期出一個詩頁,我們幾個就到馮汝松處聚集,把寫好的詩交給他,寄到《山東文學》登載。1960年《山東文學》七月号,一次為我登了《水、肥、土》3首,接到刊物使我快樂的蹦了高。同年山東文學編輯張升明來到冶源,帶回了一組我的詩《挖灣泥》《繡花》《比賽》《老爺爺跳舞》《澆麥謠》,在《詩歌畫》山東文學另刊頭條登了出來,使我的詩名揚全省,影響很大。他們幾個詩友的作品,通過這條管道都上了省級主刊《山東文學》。我覺得結交詩友雖然要費些功夫,出些力氣,确實對自己的創作有利。那個時期城南東朱封村有個在外當兵的青年王德安(筆名王耀東),已成了部隊詩人,我同他聯系後,他利用探家的機會,到我家參加詩友聚會,交流寫鄉土詩的經驗體會,使我們收獲很大。慢慢我們幾個詩友,成了縣裡寫鄉土詩的詩人群,開始傳承明末散曲大家馮惟敏的詩德、詩風、詩格,使我的家鄉冶源成了鄉土詩的起源地之一,後王耀東的鄉土詩在全國打響,成為全國鄉土詩的先行者。

詩友們在家鄉聚會,研究鄉土詩的創作,對詩人的水準提高,逐漸成名,作用很大。農民詩人陳作詩,文化水準低,幹過大隊會計,可他的鄉土詩寫得相當好,《二嬸搬家》等兩首,登上了詩刊。我寫的鄉土詩被《星星》詩刊登過幾十首,有的在全國、省裡得獎。走上終生創作之路,就要敢于吃苦受累,結交詩友,拜師學藝,堅持走曲折前進之路。個人有天才,才華極高,盡管勤奮努力,也必須虛心接受黨的培養,老師朋友的幫助,不然就會走彎路,也許很難寫出好作品。

馮恩昌: 故鄉詩友聚會

馮恩昌,1937年生于山東臨朐。曾任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兼文聯主席,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山東散文學會理事、中國鄉土詩人協會常務理事,全國田園派著名詩人、作家,“農家小院派”代表,被譽為東方詩神。作品多次在國内外獲獎,曾獲亞太地區民間文藝最高獎“金飛鷹獎”終身成就榮譽稱号,被評為世界文化名人、國家一級藝術家稱号,馮惟敏傳說傳承人,已出版文學專著23部,《糖葫蘆》《故鄉蟬歌》,選入全國全日制中學閱讀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