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們釋出了一篇《烏克蘭:自由的代價》,為大家推薦了一些從大視角看俄烏關系的書。
戰争與大國博弈之下,普通人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今天我們想分享俄語寫作女作家S.A.阿列克謝耶維奇的幾部作品,通過普通人的視角,展現出身處曆史的轉折,以及人們如何追尋信仰、夢想,如何訴說秘密和恐懼。
S.A.阿列克謝耶維奇(Свeтлана Аляксандраўна Aлeксиeвич)
S. A.阿列克謝耶維奇1948年生于烏克蘭,畢業于白俄羅斯明斯克大學新聞系。她是當代世界文壇極富影響力的俄語寫作女作家,用與當事人訪談的方式寫作紀實文學,記錄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阿富汗戰争、切爾諾貝利事件、蘇聯解體等重大事件。
2015年10月,S.A.阿列克謝耶維奇獲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獎組委會在頒獎詞中這樣評價道:“她的複調寫作,成為我們時代裡苦難與勇氣的一座紀念碑。”
阿列克謝耶維奇專注于“非虛構寫作”。她寫作的素材,來自她輾轉于前蘇聯大地,搜集到的人們的真實心聲與傾訴。她搜尋整理平凡者的話語,将之編為一曲曆史中寂寂無聞者的合唱。
“她實際上是開創了一種獨特的文學體裁:政治音律的長篇忏悔錄,”阿列克謝耶維奇在中文世界引薦者之一、鳳凰衛視資訊台執行總編輯呂甯思(同時也是其譯者)評價道,“小人物在其中親身講述自己的命運,從小曆史中建構出大曆史。”
去年,中信出版推出了S.A.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五部作品集,并将其集結為《阿列克謝耶維奇文集》,包含:《二手時間》《切爾諾貝利的祭禱》《戰争中沒有女性》《鋅皮娃娃兵》《最後的見證者:101位在戰争中失去童年的孩子》。
中信書院還邀請到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國家一級導演唐烨演繹有聲書,在懶人暢聽獨家播出。
《二手時間》
2015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阿列克謝耶維奇最具分量的作品。
發表後榮獲德國書業和平獎(2013)、法國美第契散文獎(2013)、俄羅斯“大書獎”讀者票選最佳文學作品(2014)、波蘭卡普欽斯基報告文學獎(2015)。
《二手時間》通過口述采訪的形式,展現身處關鍵曆史時刻的普通人的生活。這本書講述了蘇聯解體後,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間的痛苦的社會轉型中,俄羅斯普通人的生活,為夢想破碎付出的代價。
在書中,從學者到清潔工,每個人都在重新尋找生活的意義。他們的真實講述同時從宏觀和微觀上呈現出一個重大的時代,一個社會的變動,為這一段影響深遠的曆史賦予了人性的面孔。
作者追溯了蘇聯和蘇聯解體之後的曆史過程,讓普通的小人物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進而展現出身處曆史的轉折,以及人們如何追尋信仰、夢想,如何訴說秘密和恐懼,讓人們重新思考什麼是“俄羅斯”和“俄羅斯人”,為什麼他們無法适應急劇的現代化,為什麼再近兩百年之後,依然與歐洲相隔。
全書分為上下兩部分,采訪了生長于理想之下的俄羅斯人和今天的俄羅斯人,以及阿塞拜疆等前蘇聯國家的普通人,呈現他們的生活細節,所感所想。德國媒體盛贊該書撷取的是最為細小的馬賽克,卻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後蘇聯時代圖景。“一部20世紀後半葉的微觀俄國史,筆力直抵普京時代。”
《切爾諾貝利的祭禱》
“切爾諾貝利核爆是二十世紀最重大的災害事件,時至今日我還是不解,我所見證的究竟是過去還是未來?……一不小心,就會陷入恐懼的窠臼。”——阿列克謝耶維奇
阿列克謝耶維奇代表作,“烏托邦之聲”系列中的最感人肺腑的篇章 。
一部反思人類技術災難的啟示錄。福島核洩露、北韓核試驗等人類的科技危險正潛伏在我們身邊,當我們反思曆史,該如何避免災難重演?
1986年4月26日,前蘇聯治下的烏克蘭境内,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爆炸,這是人類史上最慘烈的技術悲劇之一。上萬平民因放射性物質長期受到感染或緻命;數萬畝土地被污染,切爾諾貝利一夜之間化為廢城。
事故後十年,著名記者阿列克謝耶維奇冒着核輻射危險,深入事故發生現場,曆時數年,通路了超過500位幸存者,用普通個體的聲音平貼出時代的全景,書寫了一部人類的啟示錄。
在這裡,平凡人物的真實經曆比小說更驚人。每個人的聲音都透視着曆史的崩塌、國家機器的隐瞞、俄羅斯人的價值觀,以及人們的憤怒、恐懼、勇敢、同情和愛。
《戰争中沒有女性》
阿列克謝耶維奇曆經幾十年,輾轉在前蘇聯的遼闊大地上,親訪上千事件一線經曆者,查閱各方檔案資料,耗費心血整理而成的蘇聯口述史系列——這是普通人的生活史詩。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有超過一百萬女性參戰。她們是15-30歲的年輕女孩,卻擔任起被視為“男人的崗位”的職責,她們是醫生、狙擊手、坦克手步兵、沖鋒槍手……
本書是一本二戰時蘇聯女兵和女性醫護人員等的回憶錄,記錄她們眼裡的戰争,為我們帶來了一個全然不同的視角——被忽略已久的女性視角的戰争,也是從未有過的沖擊和震撼。
《鋅皮娃娃兵》
1979年12月,蘇軍入侵阿富汗,開始了為期十年,錯綜複雜卻又殘酷無比的阿富汗戰争。一代蘇聯青年在“幫助我們的阿富汗兄弟”旗号下應征入伍,他們非常年輕,大多才二十出頭。
阿富汗戰争在1989年結束了,但關于戰争的記憶是一個錯綜複雜的泥沼,這些一代青年人終生或許都在其中。
本書以口述史的方式,記錄了阿富汗戰争中蘇聯軍官、士兵以及他們親人、友人、子女的血淚記憶。
《最後的見證者:101位在戰争中失去童年的孩子》
在衛國戰争期間(1941—1945),有數百萬蘇聯兒童死亡,活下來的幸存者,則失去了親人,過早地結束了他們的童年。
本書是衛國戰争幸存兒童的口述史,他們在經曆這場戰争時都是2-12歲的孩子。孩子們和成年人一樣承受了戰争最痛苦的部分,在戰争中過早成熟,在本該享受童年快樂的階段,“我們已經是男人和女人了”。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S.A.阿列克謝耶維奇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