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今年民生保障工作怎麼幹?政府工作報告是這樣定調的

今年民生保障工作怎麼幹?政府工作報告是這樣定調的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徐芸茜 見習記者 程闊 北京報道

民之所向,政之所議,保障和改善民生關系人民群衆切身利益。

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京召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1年人民生活水準穩步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1%;脫貧攻堅成果得到鞏固和拓展;基本養老、基本醫療、社會救助等保障力度加大;教育改革發展邁出新步伐;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5.6萬個,惠及近千萬家庭。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部署了2022年民生保障工作——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準,着力解決人民群衆普遍關心關注的民生問題。

“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是基調

“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成為今年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基調。

這8個字在鄉村振興建設委副秘書長袁帥看來十分關鍵。

他表示,“盡力而為”就是要根據國民經濟發展方針和政策需求,對民生保障工作要盡可能予以更多傾斜、支援,讓人民群衆從經濟發展中得到更多實惠;“量力而行”就是要本着對群衆長遠和根本利益負責的态度科學謀劃、統籌兼顧、厘清次序、整合資源,穩步、可持續推進。

四川天府健康産業研究院首席專家孟立聯認為,“盡力而為”是宗旨驅使,“量力而行”是實施核心;“盡力而為”是總體要求,“量力而行”是進行原則。

他解釋道,民生工作涉及面廣,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應當按照先急先難優先順序,首先把具有普遍性的急事、難事辦好、辦實;在解決了托底或者兜底的工作後,再按照先易後難(工作開展難、實施難)的原則,最後進行攻堅。

在今年政府報告中,大陸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明顯增多,必須爬坡過坎。

中央财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楊海平認為,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下,就業和民生方面困難更多更大,貨币政策、财政政策、就業政策、社會保障政策等均要以此為出發點和着力點;今年經濟增速預期目标的設定,也主要考慮了穩就業保民生防風險的需要。

“在民生方面量力而行是針對我們的财力而言的。”楊海平表示,“2022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調。在這種情況下,要量力而行實施民生工程,要通過提高資金利用效率,通過創新政策、創新手段激發經濟活力,實作民生目标。避免脫離實際亂作為,形成新的風險和問題。”

他還表示,在民生方面“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符合“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符合2022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和政策取向。

教育、醫保、社保、住房新部署

教育、醫保、社保、住房一直是民生的重要領域,今年也做了相應調整和部署。

在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發展更加公平更高品質的教育。而今年,由“發展”變為“促進”,促進教育公平與品質提升成為今年重點工作之一。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繼續做好義務教育階段減負工作;全面落實義務教育教師工資待遇,加強鄉村教師定向培養、在職教育訓練與待遇保障;多管道增加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辦好特殊教育、繼續教育,規範民辦教育發展。

醫療服務保障也從2021年的“推進衛生健康體系建設”變為“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今年将繼續提搞醫保補助,居民醫保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财政補助标準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推動基本醫保省級統籌。

另一方面多項措施節流,推進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確定生産供應;完善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辦法,實作全國醫保用藥範圍基本統一;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強醫保基金監管;規範醫療機構收費和服務,繼續幫扶因疫情遇困的醫療機構,補齊婦幼兒科、精神衛生、老年醫學等服務短闆。

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了,着眼推動分級診療和優化就醫秩序,加快建設國家、省級區域醫療中心,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市縣延伸,提升基層防病治病能力,使群衆就近得到更好醫療服務。

與此同時,養老托育一直是保障民生的重點領域。

為進一步解決養老托育的問題,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優化城鄉養老服務供給,支援社會力量提供日間照料、助餐助潔、康複護理等服務,鼓勵發展農村互助式養老服務,推動老齡事業和産業高品質發展;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将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費用納入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發展普惠托育服務,減輕家庭養育負擔。

同時,穩步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适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标準,確定按時足額發放;繼續規範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加快推進工傷和失業保險省級統籌。

還将加強民生兜底保障和遇困群衆救助工作,努力做到應保盡保、應助盡助。

在住房保障方面,2022年繼續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堅持租購并舉,加快發展長租房市場,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援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産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