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莊稼院裡的“老把式”變身“新農人”

1977年,高中畢業後,王建福成為村裡的一名民辦教師,被白市教育局評為"優秀班主任"。這讓祖先務農的王家幸福了一陣子,王建福成了十裡八村的"文化人"。然而,1984年4月,王建福不顧家人的反對,決定放棄教師的事業,成為一名面朝黃土的農民,王建福說,他願意處理土地,同樣種地可以種。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同義縣是一個幹旱多雨的縣,王建福知道靠天吃飯絕對不靠譜,是以在20世紀90年代初,王建福在村裡率先一眼灌溉井,并配備了柴油機和長軸泵等水利裝置。有村民說:"淨盲折騰,放了那麼多錢,丢了全部?當年,王建福拿了罕見的"三犁坐水品種",選用了"四單8""白單9"等許多玉米新品種,購置了磷酸二铵和尿素,一大堆農場化肥與二胺"陽"混合到地裡。到了秋天,王建福的玉米公頃産量比其他公頃多了2000公斤,這讓村民們大吃一驚。

金杯銀杯不如人名,耿直好,講誠信,吃苦耐勞節儉,成為農民緻富的好幫手,也給鄉親們一個好頭,得到各級組織的高度認可。1999年8月,王建福被同義縣政府授予"勞動模範"榮譽稱号。

想法決定了出路。為了改變一個農業家庭管理水準低、農業節水技術無法科學有效利用的現狀,2010年,王建福率領7名村民成立了同義縣鎮襄陽村建福作物栽培專業合作社,同年向縣水利局申請了2公頃膜下滴灌和2公頃正常膜下滴灌的對比試驗。在自己的承包土地上進行管理,導緻每公頃正常管理玉米的平均産量低于4000公斤,每公頃膜下滴灌的平均産量超過9000公斤。次年,村民們效仿王建福的玉米滴灌,玉米每公頃平均産量大大超過傳統種植,滴灌技術的應用讓王建福看到了增加農業生産的新希望。

為實作土地托管化大規模種植,做好農田基礎設施建設,2012年秋季,王建福向縣水利局申請滴灌建設項目43個機關。為了不影響項目土地明年春耕生産,項目在結冰前完成所有溝渠輔助管道作業,但當時項目用地都是向日葵、蓖麻、玉米等晚收作物,建設隻等農民收割作物就可以進行,建設進度可想而知。那段時間,王建福感到壓力很大,一方面項目要按時交貨,另一方面村民的莊稼不能早收,加上自己1.3公頃的甜菜根還要在凍收前犁地。他每天都在修改圖紙、飼料、零件、統籌勞工開溝、輕焊,當最後一台滴灌膜下凍完前,王建福隻記得他的甜菜鎬,但當他回到村子裡時,遠遠地看到十幾輛農用四輪車已經排成一排在他的院子裡, 院子裡整齊堆放着數百根甜菜根,王建福暗中下定決心,要帶領村民過上更富裕的生活。

2015年至2016年,王建福鋪設了村内所有符合條件的亞膜滴灌地塊,實施了滴灌面積12862畝的建設,建有水灌裝置庫、實驗室、農田滴灌資訊試驗區,自籌資金57萬元用于支付子膜滴灌工程,村民收入增加。2017年底,王建福所在的襄陽村所有貧困戶都擺脫了貧困。2015年12月,王建福被評為白城區"瀚海優秀本地人才"。

2019年,王建福将53個村民對600畝耕地進行集中統一統一管理,通過整合省水科研究所、縣氣象局、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等技術主管部門提供資料,形成了一套科學滴灌托管服務新技術、新模式:井機、 面積約10公頃,戶數不限,統一作物品種和播種時間,播種後由統一人秩種。該模型通過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拍等技術對氣象、水分、土壤養分、病害、蟲害、草害、作物缺乏等農業進行分析和監測,以便及時采取防控措施應對問題。同時,根據作物長期用水和養分需求,參考田間情報、小天氣等資料提供,通過水肥綜合工藝進行精準的整治、控制、灌溉作業,依托現代農業技術實作玉米公頃增産6000公斤的目标。村民的口袋裡越來越鼓,天越來越紅,他們遇到的人說,感謝王建福,他就是帶領大家緻富小康。

此外,王建福在托管過程中推廣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用免耕播種),按照傳統的種植方法每公頃施肥750公斤,但該技術每公頃施肥500公斤,加200公斤有機肥(含生物肥),增加氮肥100公斤,減少施肥30%。在生産成本相同的條件下,土壤有機質成分得到改善,為農業可持續、穩定、高産奠定了基礎,加速實作"地藏糧"和"減肥增效綠化"的目标。

今年,王建福承接的托管面積已達16800畝,村托管率達70%。在農莊工作了幾十年的王建福,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努力,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技術娴熟、可控的"新農民",現在他正在帶領所有村民走上繁榮和富裕的道路。

(李桂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