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女人都想成為女王,高高在上,做生活的大姐大,把欺負、瞧不上自己的人踩在腳底。就像有本很暢銷書的書名那樣,“女人不狠,地位不穩!”這本無可厚非,因為強勢是生活的保護色,可以讓自己活得更肆意更精彩。
但強勢不等于強大,家庭也不是職場,如果在一個家庭中,女人的性格太過于強勢,那麼丈夫就會變得更加軟弱和佛系,從自己本來該承擔的角色中退出,把所有權利都讓位給妻子。
看到這裡,會有人說:“這很好呀,性格互補自然家庭和諧,皆大歡喜嘛。”
其實并不然,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一個強勢的母親背後再加上一個懦弱的父親,如果孩子是女孩,那麼很可能會和媽媽一樣強悍;如果孩子是男孩,則可能和爸爸一樣軟弱。
媽媽們可能沒有發現,這種看似“完美”的相處模式,其實正是子女成長教育中不幸的開始。
性格太強勢的媽媽是什麼樣子的?
性格強勢的媽媽,她們做什麼都理直氣壯,說一不二。從心理學來講,她們的内心存在有階級觀念,有一套牢不可破的階級思維,潛意識認為小輩就應該有小輩的樣子,而自己是長輩,做法肯定是對的。
她們用過來人的姿态去對孩子的生活和成長指手畫腳、為所欲為,如果孩子不聽她的安排,就是孩子自身有問題。
總而言之,這類媽媽就是控制欲強,自以為是,說一不二。
以愛的名義控制孩子,其實是在傷害他們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每個媽媽肯定都最愛自己的孩子,也希望他們可以成長成才,但愛是成長的養分,也容易成為不幸的源頭。
歪媽突然想到之前看過的一本書《無聲告白》,它是2014年美國亞馬遜年度最佳圖書,故事主人公莉迪亞就有個強勢的母親——她立志成為一名醫生,但因為撫養孩子等原因放棄了夢想成為了家庭主婦。
然後她就以愛的名義,将自己的醫生夢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莉迪亞身上,完全不管莉迪亞真實的想法和愛好,在種種逼迫下,莉迪亞最後選擇跳湖自殺了,她以這種形式向母親“告白”,使得她清醒自知。
很多母親在子女教育中,容易以“過來人”的經驗去要求孩子或者把自己的意志無條件地強加給他們,甚至有的人會把孩子變成實作自我夢想的複制品,仿佛子女的成功就是自己人生價值的展現,更可笑的是,這類人發自内心地認為,自己這麼做是“愛孩子”的表現。
可在這種控制下成長的孩子壓力非常大,心理也極其脆弱,他們敢怒不敢言,長時間的忍受容易變得抑郁或自閉,甚至會像莉迪亞那樣走上絕路。
“我都是為了你好”,可是真的對孩子好嗎?
“我都是為了你好”,這是強勢媽媽最常挂在嘴邊的話,也是許多孩子的童年噩夢。曾經風靡全網的網劇《隐秘的角落》中,朱朝陽的媽媽周春紅就因控制欲太強的人設讓人印象深刻,她在家裡說一不二,隻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比如每天要讓孩子喝牛奶,那個逼迫朱朝陽喝牛奶的畫面太讓人窒息了。
因為她覺得自己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孩子,隻要孩子身體好、學習好,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然而,看似順從的朱朝陽内心其實非常恐懼、時刻想要逃離家庭。
這種“為了你好”型的強勢媽媽,她們往往隻關注孩子未來能否“成才”,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的發展,為了成才犧牲掉幸福,真的是對孩子好嗎?
太強勢的媽媽,很難養出優秀的孩子
在某問答平台上,這個話題非常火熱,很多網友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曆,他們的答案中透露出太多的委屈和遺憾。
A:作為一個在母親陰影中長大的孩子,沒有男子漢氣概,不會社交,害怕被拒絕,情緒不穩定。
B:做事沒有主見,讨好型人格。
C:自卑,我總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是。
D:有個強勢的老媽,下意識就喜歡和她對抗。
E:對媽媽無條件認同,後來發現自己在生活中也變得很佛系。
F:雖然很讨厭,但是長大後發現自己成為了老媽的樣子,越來越暴躁......
看到這裡,那些性格強勢的媽媽是否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妥當。父母希望子女優秀固然沒錯,但通過強勢的控制,真能讓孩子走上優秀的通道嗎?
心理學上把這種控制的現象稱為“内窗效應”,意思是父母把孩子關在自己統治的區域,不讓他去接觸外面的環境,父母笃定放開孩子的話,他一定會偏離正确的人生軌道,那麼,結果就是孩子永遠也接觸不到窗戶外面的世界。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他必須通過自由地探索和實踐,才能不斷成長,自由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養分,父母必須在自由和管控之間拿捏好尺度,盡可能地給孩子更大的自由,這是養出一個優秀孩子的先決條件。
那些在強勢母親的管控下長大的孩子,難以獨立,沒有主見,缺乏勇氣和創造力,他們的内心裡裝着一個瑟瑟發抖的小鼠,敏感而卑微,一生都在渴望逃離,卻不敢去打破周圍的牢籠。
寫在最後:
對于那些性格強勢的媽媽,與其說孩子離不開媽媽,不如說媽媽離不開孩子,是時候适當收起你們的“保護傘”,放低你們的姿态,嘗試和孩子們“示弱”,與他們平等地交流,聆聽他們内心的聲音。
即便是職場的女強人,也可以做家庭的小女人,尤其是做孩子成長中溫馨的陪伴者,成為孩子心中最美好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