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文化活動順勢搬到線上繼續進行。“盛世芳華——上海博物館受贈文物展”于3月9日開幕,但因疫情防控要求,展覽開幕不久上博就臨時閉館了,導緻很多感興趣的觀衆無法親臨觀看。為此,上博攜手上海廣播電視台看看新聞knews推出“盛世芳華——雲賞上海博物館受贈文物展”特别節目。
在節目中,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親自為觀衆導賞,講述文物故事、文物捐贈者的動人事迹,并且透露,上博70 年來已經舉辦過33場捐贈展,而在未來上博東館的開幕展中,也将會有一場捐贈展。
“盛世芳華”展的線上導賞
楊志剛館長表示,上博在最近一年之内,連續舉辦了“鼎盛千秋”、“高山景行”和“盛世芳華”三個捐贈展,展品都經過專家們反複挑選。楊館長表示,上海博物館是國内受贈文物數量最多、受贈文物門類最多、捐贈者人數最多、受贈文物級别最高的博物館。據統計,上博曆年來接受的捐贈文物多達8.8萬件,其中有3.3萬件列入珍貴文物,占全部館藏珍貴文物的23.6%。
在導賞過程中,楊志剛館長為觀衆特别講述了重點展品及其捐贈者的故事。
南宋張即之《楷書待漏記卷》。張即之在南宋被稱為“楷書第一”,他的書風吸收了衆家之長。捐贈者劉靖基先生長期生活在上海,他的舊居就在武康路上。
北宋王安石《行書楞嚴經旨要卷》。王安石的書法極為難得,後面的題跋同樣難得,有南宋牟獻之、元王蒙、明項元汴等人的題跋。因為展廳條件所限,這件長卷無法全部展開,楊志剛館長表示,有了上博東館以後,我們展廳條件具備了,就能完全打開這樣的文物長卷。
商鞅戟。正反兩面共刻有10個字,“十三年,大良造鞅之造戟”。通過青銅器上的銘文,我們可以知道它的主人是誰,什麼年代造的。捐贈者是近現代著名律師、大中華火柴公司董事長徐士浩先生。
商代晚期牛胛骨刻辭。牛胛骨上刻有甲骨文,就是當時人占蔔的蔔辭。古人對自然規律了解很有限,經常要占蔔,就是在牛骨上鑽一個洞,看它的裂紋狀況,以得出占蔔的結果。該文物由鄧雅女士捐贈。
小臣單觯。這是西周成王時期的青銅器,由李蔭軒、邱輝夫婦捐贈。李蔭軒是安徽人,李鴻章的後代,邱輝是浙江南浔人,而南浔富豪在收藏上的成就很大,出了很多著名的大藏家。
文彭“七十二峰深處”牙章。文彭是文徵明之子,在江南,往往通過家族來傳承文化藝術,這說明家風很重要,收藏行為,往往有家庭的影響。該文物由紡織實業家、收藏家華笃安及夫人毛明芬捐贈。
張希黃留青樓閣山水竹筆筒。竹子是江南特産,而上海嘉定是竹刻重鎮。竹刻留青,也叫“皮雕”,是利用竹皮和竹肉在色彩與肌理上的差異,通過雕刻形成微微高起的花紋并分出深淺層次。該文物由上海文史館館員、收藏家陳器成捐贈。
沈周《臨戴文進謝安東山圖軸》。這件藏品是著名藏家翁萬戈先生在百歲壽辰時捐贈給上博的,上博當時舉辦了一個翁萬戈先生文物捐贈展。這件沈周作品是把南北方的畫風結合在一起,畫風極為特别。翁萬戈先生對上博的收藏體系十分熟悉,知道上海缺這樣的藏品。2019年,楊志剛館長特意去美國波士頓看望翁萬戈先生,向他報告捐贈展的成功舉辦。
明萬曆景德鎮窯黃地三彩雙龍紋瓷凳、周文樞犀角雕赤壁圖杯。瓷凳由著名古董商仇炎之先生捐贈,犀角杯由其子仇大雄捐贈,父子倆在不同時期捐贈的文物同場展出,意義非凡。
仇大雄先生定居在瑞士,他的犀角器文物捐給上博時,鑒于犀角的特殊性,上博方面當時還專程去海關進行了一番說明,這也為此後的捐贈、交流展覽開了先河。
仇大雄先生也是一位當代藝術家,他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辦個人作品展時,跟上博商量,借展了幾件文物,和當代藝術一起展出,場面相當震撼。
南宋“禦府圖書”牙章。“禦府”是南宋皇家圖書文玩的收藏機構,“禦府圖書”牙章等于是南宋皇家圖書館的官印。捐贈者方去疾先生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長,跟上博的一些專家也有師承關系。
清康熙景德鎮窯青花如意花卉紋熏爐。捐贈者倪漢克是荷蘭商界精英,也在上海從事貿易,他曾多次向上博捐贈文物,是首位因文物捐贈獲得中國永久居留資格的外國人。倪漢克的收藏也是家族傳承,他祖母家裡就到處擺着文物藝術品,很多中國青花瓷被收藏在一個大櫥櫃裡。後來,倪漢克連瓷器帶櫥櫃一起捐贈給了上博。在上博舉辦的倪漢克捐贈文物展上,他表示,能在上博看到他祖母家的收藏擺設,感到非常高興。
剔犀雲紋蓋盒。這是漢代至三國的漆器,這件文物告訴我們,漆器的故鄉在中國。漆器是時間的藝術,要一遍一遍地刷上去,每一遍漆上完之後都需要陰幹,不能急,最後再雕刻,是以,漆器工藝非常複雜。此件漆器由愛國華人文物收藏家、學者李汝寬之子李經澤捐贈給上博,成為研究中國古代漆器的重要實物。前幾年,上博舉辦了中國古代漆器展,讓觀衆感到視覺震撼的同時,了解到漆器的故鄉原來是我們中國。
絲路古國錢币。捐贈者是杜維善、譚端言夫婦,曆年來,夫婦倆向上博捐贈了古代錢币以及相關研究資料等總計4000多件。由于他們的捐贈,上博在絲路古國錢币方面的藏品規模在全國獨一無二。上博還期待杜維善夫婦能捐贈他們手上的一批海上絲路古國錢币,遺憾的是,杜維善先生于兩年前去世了,他太太想方設法把這批海絲古國錢币托人帶到上海,終于完成了先生的遺願。
楊志剛館長表示,待疫情好轉,上博将舉辦相關的捐贈儀式和展覽。杜維善先生還是上博的研究員,他十分看重這個身份,在他書房裡,書桌背後就挂着一張上博頒發的研究員證書。
1909年廣東沙面萬國寶通銀行一進制紙币。從現存的紙币看,隻有廣東沙面仍使用萬國寶通銀行的行名,在其他地方都叫花旗銀行。圖案中有東西兩個半球,上面是雄鷹在飛,寓意金融好比是連接配接東西方的一頭雄鷹。捐贈者吳籌中是中國著名紙币收藏研究專家,其孫女目前也在上博從事錢币研究。
明代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黃花梨官帽椅的材質和工藝極其精良,造型極富韻律美,據坐過的人說,感覺非常舒服,很符合人體工程學原理。此椅由莊貴侖代表莊氏家族捐贈。莊貴侖是香港實業家、著名收藏家,莊氏家族三代人都跟上博有交集。莊貴侖曾于1998年将79件明清家具精品捐贈給當時剛落成不久的上博新館,這批中國古典家具的代表性實物大大豐富了上博木制家具收藏,是以,上博家具館便以莊貴侖的父親莊志宸、叔叔莊志剛命名。莊貴侖先生的兒子莊嚴儀2021年也向上博捐贈了舊藏清代黃花梨木大插屏一對,完成了其父的遺願。透過藏品,我們可以讀到三代文物捐贈者的感人故事。
春秋早期子仲姜盤。它代表了中國古代青銅器達到的高超工藝水準,盤中所有立體動物都可以360度轉動。透過CT掃描,發現盤的中間有柱子,還帶有榫卯結構。子仲姜盤反映了當時人的生活習俗和禮儀。該文物由葉肇夫先生從海外重金購回,并捐贈給上博。
春秋晚期吳王夫差盉。盉的镂空提梁采用失蠟法澆鑄而成,蓋以及器上紋飾運用印模技術,展現了當時吳越地區的鑄銅工藝水準。當今琉璃工房在進行琉璃創作時,也從古代失蠟法鑄造技術中汲取了靈感。
吳王夫差盉的捐贈人是香港實業家、慈善家何鴻章。吳王夫差盉是網紅文物,希望向上博借展的博物館很多,但由于吳王夫差盉是上博常設展上的文物,是以輕易不出上博。
楊志剛館長表示,博物館就是要把中國的故事講好,把曆史講清楚,複原曆史,形象地展示曆史,讓大家獲得文化自信。我們是充滿感情來辦“盛世芳華”這樣的捐贈展,通過展覽,透露出我們對捐贈者的感恩和對文博事業的信心。
楊志剛館長說,現在觀衆的要求很高,他們不但要看文物,還要盡可能多的了解文物背後的故事。上博有一批專業研究人員,能把文物的故事講好,辦出非常棒的展覽,捐贈人的捐贈行為會有多方面考量,辦展和研究水準,也是捐贈人的一個重要考量。
“盛世芳華”這樣的捐贈展今後上博還會不斷辦下去,楊志剛館長透露,未來上博東館的開幕展中,就會有一場捐贈展,展品中包括網紅國寶缂絲《蓮塘乳鴨圖》,由于它是絲織品,非常脆弱,對展廳要求極高,上博會做到最大程度的精細化,展期預計隻有一到兩個星期。
《蓮塘乳鴨圖》局部
楊志剛館長說,“盛世芳華”展覽剛開幕沒幾個小時,上博就因為疫情防控要求臨時閉館了,希望能早日恢複正常,觀衆可以親自到現場來看看。2年前,疫情爆發不久,中國博物館人就喊出了“閉館不閉展”的口号,我們辦了線上展覽、講座和導賞等等,作為公共文化機構,我們要在疫情之下繼續發揮公共文化的服務功能。
楊志剛館長還透露,除了“盛世芳華”展,今年上博還将有兩個新展,一個是“何以中國”系列的“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希望未來五年時間,能打造一個用考古成果講故事的“何以中國”系列;還有一個是因為疫情而一拖再拖的希臘油畫展,是與希臘文化部合作的,雖然在疫情下辦國際交流展面臨的困難和不确定因素太多,但我們會锲而不舍地進行對接,争取把展覽辦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