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題材劇最近上了部《心居》,而且是讓人非常意外的混搭——海清×童瑤。
雙女主劇司空見慣,但她倆這次的關系,卻很特别。
演的是姑嫂。
講姑嫂關系的劇,雖然在很多年前就有,但大多是就“關系”講“關系”。
家長裡短裡,頂多再摻雜點狗血,“爽感”是有了,可并沒有新意。
但《心居》,一出場就不一樣。
用“房子”,串起了雙女主的“關系”。
“房子”,是倆女主之間,最大的心結。
童瑤演的“大姑姐”顧清俞,學曆長相,樣樣出衆,是在頂級投行工作的白骨精。
剛和前男友分手,已經36歲還沒有結婚。
她自己有一套房,可還想花2000萬,給自己再買一套房。
而海清演的“弟媳”馮曉琴,是嫁到上海的外地媳婦,典型的家庭主婦。
馮曉琴的生活,總是圍着家裡人轉,生活裡的大部分時間,被家裡人占用。
她也想買套房子,擁有屬于自己的獨立空間,真正在大城市紮下根來。
但經濟條件不允許,買200多萬的二手房,也要勒緊褲腰帶。
于是撺掇老公,和他那有錢的姐顧清俞借100萬。
看似合情合理,但顧清俞卻當面拒絕了借錢的請求。
這在馮曉琴看來,就是件怎麼想都想不通,甚至有點“不可理喻”的事。
而這背後投射出的,是馮曉琴和顧清俞價值觀的差異。
馮曉琴讀書不多,很早就來到上海打拼,嫁給顧磊成為家庭主婦,她的認知是有限的。
在馮曉琴眼裡,顧清俞那麼能賺錢,借點錢給她親弟弟家買房,哪有那麼多難處。
而顧清俞不借錢,不是因為沒錢,而是心裡有其他顧慮:
現在馮曉琴和顧家人住在一塊,還能幫忙照應爹媽,要是她搬出去住,說不定就撒手不管了。
而且,一旦搬出去買了新房,到時馮曉琴把自己的弟弟、妹妹都接過來住,會影響到顧磊和“小老虎”的生活。
倆人有錯麼?都沒錯。但屁股決定腦袋,倆人成長背景、人生閱曆,甚至财富的不對稱,激化了姑嫂的沖突。
而這種差異,在劇裡很多細節都有展現。
比如,剛開播就被熱議的,“真假LV圍巾”。
馮曉琴給顧清俞準備的生日禮物,是自己親手織的圍巾。
為了顯得高大上,馮曉琴花了幾塊錢,買了個假的LV的logo,貼在圍巾上。
尴尬的是,顧清俞回家吃飯時,也給家裡人帶了禮物。
送給弟弟顧磊(馮曉琴老公)的,是正品LV圍巾。
馮曉琴送的圍巾,顧清俞礙于情面收下了,但沒多久就順手送給了家裡的鐘點工。
還有個細節,就是顧清俞送她爸的禮物,是一副知名品牌的眼鏡。
但之前顧父眼鏡壞了,馮曉琴都沒舍得買新的,直接用萬能膠,幫公公修好了眼鏡。
倆女主身上不同的性格,一目了然。
馮曉琴,凡事“能省則省”,但又不想丢面子,過得有點憋屈。
而顧清俞,出手闊綽大方,不在錢上面計較,但容易顧及不到别人的情緒。
這麼有反差的兩個角色,被童瑤和海清演繹得很精準。
比如顧清俞,身上是有兩面性的。
A面是獨當一面的職場精英,而B面是為家庭和情感煩惱的普通女人。
在公司的時候,顧清俞遊刃有餘,由内而外散發着女王的氣質。
而童瑤的氣場也hold住了,無論面對同僚,還是平時見客戶,都能完美控場。
但換到日常生活裡,顧清俞就“下凡”了。
褪去了在公司的強大外殼,顯露出接地氣的一面。
會因為原生家庭瑣碎的雜事頭疼,搖擺不定。
也會牽挂着初戀男友施源(馮紹峰 飾),始終不肯放過自己,還等着施源來找她。
劇裡的一些情緒,童瑤處理得很細膩。
比如和施源重遇後,眼神裡的訝異,還有不知道如何面對故人的進退兩難。
和展翔(張頌文 飾)之間的相處,分寸把握得很好。
雖然知道展翔對自己有感覺,還主動在生日當天送鮮花禮物。
但她隻把展翔當朋友,并一再拒絕他的追求,在生活裡很拎得清。
會和展翔袒露心扉,告訴他想為了買房“假結婚”的秘密,但不會有絲毫越界,始終把展翔當“男閨蜜”來處。
而海清也演出了馮曉琴身上的複雜性。
凡事都精打細算的馮曉琴,對老公、孩子都有很強的掌控欲,但她自己卻渾然不覺。
當馮曉琴得知,老公沒好好上她安排的課,她怒火中燒,眼神和語氣裡滿是激憤。
她得知,顧清俞不想借錢給她,還和家裡人開小會說她,心裡有按捺不住的怨氣。
這麼兩個完全不同的女人,相當于生活在兩個世界,如果不是因為姑嫂這層關系,壓根不會有交集,可想而知在同一屋檐下,雙方的交手絕不會少。
而因為顧磊的意外死亡,把馮曉琴和顧清俞的沖突推向高峰。
甚至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顧磊是去追要離家出走的馮曉琴,才從樓梯上滾下去,搶救無效離世的。
因為這個,馮曉琴成了衆矢之的。
但馮曉琴反過來指責顧清俞,因為她從中挑撥自己和顧磊的關系,才間接害死了親弟弟。
而顧清俞也因為爸爸的責怪,也覺得顧磊的離開,自己也有責任。
這段戲,是劇裡的小高潮,海清和童瑤久久的對視,雖無聲,但卻很震撼。在那一刻把所有沖突推向極端。
當看到馮曉琴的悲哀與無可奈何,顧清俞的敵視與忿忿不平,會忽然明白:其實誰都有誰的原因,誰都有誰的不容易,這就是真實的生活,沒有對錯,隻有日複一日的一地雞毛。
而女性的韌性,就是在遭遇了一地雞毛後,以怎樣的姿态,繼續往前走。
劇裡的女主,是不斷被淬煉并成長的。
在丈夫離開後,馮曉琴經曆過一段時間的低迷,不過很快就振作起來。
她努力地找工作機會,開始嘗試送外賣。
雖然過程并不順利,剛開始送外賣的時候,還差點發生車禍,但很快步入正軌。
後來,馮曉琴又和展翔在一塊辦了敬老院,事業上逐漸有了起色。
而顧清俞,也因為弟弟的離世意志消沉,無心工作,沒了以前在職場上雷厲風行的霸氣。
但從北京出差回來,顧清俞和施源再次重逢,倆人敞開心扉的交談,也打開了顧清俞的心結。
顧清俞也不再總是看起來“百毒不侵”,也願意把精力投入感情,開始新的生活。
戲劇往往是經過藝術加工的,但《心居》卻格外寫實。
馮曉琴、顧清俞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麻煩,也是很多大城市裡的女性會遇到的。
比如身處婚姻的圍城中,要不要給自己獨立空間,再比如,在事業和感情中的抉擇中,如何做權衡。
這些問題,劇裡并沒有給出一個完美的标準答案,但卻用角色的一舉一動,讓人一點點參悟:怎麼活,才能不擰巴,怎樣做,才能實作内心的自洽。
在大家庭裡,有摩擦、有争執,是很正常的事。
尤其是在姑嫂關系、婆媳關系裡,不可避免地會存在一些天然的對立。
而且多了房子引起的争執,讓沖突更是一觸即發。
但《心居》并沒有過分地渲染,馮曉琴和顧清俞之間的隔閡,而是把“房子”當作引子。
最終想傳達的是,怎樣才能把日子過得更順心,關系更融洽?
馮曉琴和顧清俞,最開始都是對房子有執念的。
想從家庭主婦的身份中脫離出來的馮曉琴,是想把房子當作喘息的空間。
而對顧清俞來說,房子是對初戀的懷念。
但後來,她們對房子的執拗,也逐漸消弭。
随之而來的,她倆活得更豁達、更通透了。
最初的馮曉琴,更像是傳統的中國媳婦,凡事為家人着想,害怕孩子吃不飽穿不暖,擔心老公沒長進。
反倒是在老公離開後,她終于找回了自我,不再困在家庭裡,有了新的事業,也找到了新的方向。
而顧清俞,一眼看上去,就是那種典型的獨立女性,凡事靠自己打拼,不依賴男人。
可當初戀男友施源出現後,她心裡那個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又被重新喚醒。開始卸下心防,拔掉了身上的刺,放低姿态,開啟新的感情。
《心居》的兩個女性,一個是看似冷漠,其實處處以家人為底線的阿姐;一個是時時刻刻把“改變命運”寫在臉上,卻總是無法擺脫“異鄉人”的身份的媳婦。
有句話說,人真正的價值來源于兩個地方,家庭和工作。
在這兩個地方,能讓人感覺到被需要、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是以劇集的核心并不在于“鬥”,而是如劇名一樣,兩個女性都在盡自己最大努力,給自己的心,找一個居所。
如何去找?
原著作者滕肖瀾在小說中,不止一次提到“心安”,這也是姑嫂二人的終極訴求。馮曉琴想要的,是一家三口獨立的小日子;顧清俞要的,是一個能跟她比對相愛的人。
為了找到心的居所,她們帶着各自的柔韌或堅毅,走上了一條百折不回的路,就像每個80後女性一樣,必須有種無論生活如何待我,我依然笑對生活的勇敢。
房子能給人帶來安全感,但沒有溫暖的房子隻是鋼筋水泥,真正的幸福感在于:心裡的空間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