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親密關系遠比你說的話重要
改善關系不是去讨好孩子、一味地認同他,而是要把孩子需要解決的問題和父母與孩子的親密關系分開,比如學習和親密關系是兩回事,不要說“你不好好學習就不是我的兒子”。
要知道,孩子身上的很多問題表達的都是對父母的憤怒。孩子對父母和自己的親密關系不滿意,是以會逆反,比如父母要他好好讀書,越說他越不讀。隻有和孩子結成彼此非常信賴的共情關系,父母的引導才會順利地實作。
2
不要強烈地在乎細節上的對錯
很多生活細節上的觀念沒有絕對化的對錯之分,不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灌輸給他這樣的觀念:世界上隻有一種東西是對的,其他的都是錯的,否則孩子長大之後會非常痛苦。
他會給自己找麻煩,甚至在心理上跟社會過不去,因為他在大腦裡面僵硬地認為隻有一種東西是正确的。他不會尊重少數人以及處于弱勢的文化,一旦自己成為少數人就會非常恐慌。
父母應該引導孩子不要非常強烈地在乎細節上的對和錯,因為對錯往往是相對的。對于孩子做的事情,父母也不要總用對錯來分析。
3
抽象的道理對于孩子是強大的壓力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在于内容的對錯,而在于教育方式是否正确,在于教育行為對孩子是否有效。有些父母教育起孩子可謂天衣無縫、頭頭是道,可孩子就是不買賬;有些父母對孩子沒有講什麼道理,甚至根本就不講道理,可孩子相信他們。
其關鍵就是做父母的是将“有效”放在第一位,還是将“正确”放在第一位;是将“情”放在第一位,還是将“理”放在第一位。家庭是應該講“情”而不是講“理”的地方,特别是對于正處在青春逆反期孩子的教育。
成年人判斷生活細節事件是對是錯,遠比孩子要寬松,因為我們會首先判斷是有效還是無效。教育也要追求“有效性”,而不是片面追求“大道理”。所謂“大道理”,孩子往往達不到,因為在現實生活裡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
4
那些看起來很傻的錯誤是孩子成長的資源
允許孩子犯每個年齡可以犯的錯誤,那些看起來很傻的錯誤是孩子成長的資源,而不是障礙。隻有父母認為是障礙,它才會成為障礙,因為你的溝通方式、言語會把它真正地演變為一個大障礙。家長擔心、害怕孩子犯錯誤,其實是被自己的想象吓到了。
孩子知道父母說得對,但無意識中還要做一些看起來有點兒不對的事情。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孩子的成長需要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對他就像養分一樣。比如說因為做了某件事情被老師罰站,孩子就會印象深刻,知道這事後面有一個秩序,要遵守遊戲規則,不遵守就要受到懲罰,這樣的經驗很重要。
5
孩子的沉默不是對抗
其實父母更多的是表達态度。這個态度如果很鮮明、簡潔,比如“我認為你不應該這樣做”,就會産生沖突。父母一定不要強迫孩子。
實際上,家庭裡面的争吵總是雙方都不認輸才會發生,隻要有一個認輸,争吵就不會繼續。家庭裡也是這樣,必須要有一方沉默才能結束沖突沖突。沉默就是一個态度,比如“我不想玩這個遊戲了,今天的争論到此結束”。父母也應該懂這個意義:孩子不想讨論事情了,隻是願意聽、聽完就完了,那就要學會把嘴閉上。
是以,良好的關系是一種相對自由、和諧、彼此尊重的關系。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更多的要靠引導,引導的關鍵在于給孩子選擇的空間,但同時要讓孩子明白:他必須為自己的選擇承擔相應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