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鄧倫被封殺後,她被女兒親手網曝,背後的殘忍值得每一位媽媽深思

鄧倫因為偷稅被封殺後,在B站上有一則 “我媽塌房了”的視訊,迅速蹿紅。

鄧倫被封殺後,她被女兒親手網曝,背後的殘忍值得每一位媽媽深思

短時間内,就有了百萬播放量,上千條評論。(因為發酵太快,現在該視訊已經删除)

釋出者是一位年輕的女孩,她的媽媽因為之前看古偶劇迷上了鄧倫,成了鄧倫的鐵粉。不僅在家循環播放鄧倫的電視劇和綜藝、給人安利鄧倫,甚至不惜為了偶像跟家人争吵。

是以,在315得知鄧倫塌房的當天,她第一時間給媽媽“報喜”:“鄧倫塌房了,你知道嗎?”

而視訊中,女孩言語中也都是對媽媽偶像塌房的喜悅和幸災樂禍,可以看得出母女倆因為追星的事情,積怨已深。

溫馨提示:在該UP主的後續回複中,我們了解到該媽媽在19歲的時候失去雙親,後憑一己之力養大弟弟妹妹。結婚生二胎後,被迫成為全職媽媽。在女孩高一時,媽媽患上了精神疾病,一直靠吃藥治療。直到開始追星,才有了精神寄托,生活才不至于一潭死水。

而這則視訊,也引發了大批網友的讨論,不少同齡人都表示了解女孩:

鄧倫被封殺後,她被女兒親手網曝,背後的殘忍值得每一位媽媽深思

在這些評論中充斥着年輕人對中年婦女追星的高高在上的審判、苛責、鄙視和優越感。

不知道的,還以為她們做了什麼作奸犯科殺人放火的事兒呢?

不過也是,女人一旦被扣上媽媽的頭銜,就不能再是自己。

你應該屬于且隻屬于家庭。

家庭以外的“歪”心思,隻要你動了就是不!稱!職!(此處反諷)

鄧倫被封殺後,她被女兒親手網曝,背後的殘忍值得每一位媽媽深思

為什麼一個年輕人追星,大家都呼籲了解。但當追星的人變成媽媽,就成了自私、愚蠢的中年婦女了?

尤其是這些話還來自我們最親近的人——孩子的口中。

我不禁會想,若是20年後,當我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扯大了,好不容易有錢、有閑可以做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追追那些年因為熬夜帶娃漏掉的熱播劇、漏粉的小明星,卻要接受我的兒女無緣由的指責甚至是苛難,該多難受?

我無意指責任何人,我隻是在想,作為媽媽我們該如何避免這種局面。

雖然,為人父母不求孩子回報,但若是孩子自私冷漠,也确實是心塞塞啊。

1、被“媽媽”頭銜禁锢的女性

其實,這不是第一次有人在網上吐糟自己媽媽追星了。

去年也有人因為媽媽花800塊買了愛豆代言的咖啡機,就被孩子挂在網上的事情。

最後孩子表示“不是不舍得讓媽媽花錢,就是單純覺得她要成為那種執迷不悟的粉絲了”。

鄧倫被封殺後,她被女兒親手網曝,背後的殘忍值得每一位媽媽深思

全文看下來,說得很理智清醒,但本質上也透露着些自私。

看着好像媽媽追星的錢都是她給的是的,但事實上媽媽有工作,而且收入不錯,家中條件也不錯。

感情是你可以用奢侈品、打遊戲氪金、買限量版球鞋送男友,但媽媽追星就成了“走火入魔”?

真是離了個大譜。

好像媽媽必須有犧牲全情投入家庭,才算是稱職。

而但凡你沒做到位,立馬就會有人跳出來指着鼻子教訓你。

人們可以接受一個喝酒、抽煙、釣魚、玩遊戲的甚至有點糟糕的爸爸,但卻不能接受一個追星的媽媽。

不止是追星,身邊還有太多因為喜歡打麻将、跳廣場舞、拍短視訊或是四周旅遊而被家人嫌棄,被指責不顧家的媽媽們。

前段時間閨蜜還跟我吐槽,因為嘴饞,一口氣吃了半盤子女兒最喜歡的深海魚頭,被婆婆指責不懂事,太自私了。

被母職文化束縛的媽媽們,孩子、丈夫、家務、婆媳糾紛、人情禮往,各種雞毛蒜皮的事情都可以理所當然的排到媽媽前邊。

在社會母職文化的禁锢下,媽媽本身的意志也不再重要,家庭和孩子開始成為她們的核心。

就像《三十而已》中顧佳說的:“當媽後,最大的感受就是憋屈,憋屈在媽媽這個頭銜裡。從出月子的那一刻起,顧佳就已經不存在了,從此以後,我便是許子言的媽媽”。

鄧倫被封殺後,她被女兒親手網曝,背後的殘忍值得每一位媽媽深思

2、若一直犧牲自己需求,一切就變成理所當然

有時候,不隻是周圍的人,甚至是媽媽們自己也覺得自己就該做出犧牲,把孩子、家庭擺在第一位,自己的需求通通靠邊。

母愛的天性讓我們心甘情願不斷壓縮自己的生存時間,飯要吃得快,覺要零碎着睡,幾乎将自己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

有多少媽媽,在其他家人哄孩子玩,自己躲起來追劇,刷手機時,内心會不自覺有一種愧疚,覺得“這些時間我要是拿來陪孩子該多好啊”。

好不容易,有人帶孩子,自己可以出門約上小姐妹,但玩不了半天,自己就會被思念和愧疚折磨“丢下孩子不管,這樣真的好嗎?”。

于是沒盡興就趕緊往家趕,回之前還不忘給孩子帶個小禮物。

鄧倫被封殺後,她被女兒親手網曝,背後的殘忍值得每一位媽媽深思

媽媽這個身份,讓我們得到了很多,但也失去了自己。

男人有了家庭和孩子後,依然可以灑脫如單身。但女人有了孩子,卻戴上了一層束縛,一層枷鎖。

我們真的不需要放松嗎?真的不在乎被别人理所當然的使喚嗎?真的心甘情願無底線犧牲嗎?真的面對孩子或其他人的指責無動于衷嗎?

答案大家心裡都明白。

還記得那位56歲開車離家出走,自己一人自駕遊的蘇阿姨嗎?

人生的前幾十年,她在付出和忍耐中度過。

結婚生孩子後,為了女兒能有個完整的家,她忍耐暴力的丈夫。

女兒長大了,她為了不讓女兒辛苦,又開始照顧外孫,洗衣做飯,全包家務。

但當蘇阿姨為孩子做完這一切,才發現人生已過大半,自己是妻子、是兒媳、是媽媽、是外婆,卻唯獨不是自己,沒有為自己活過。

是以,56歲後的人生啊,她抛棄了所有的身份,隻做自己,隻取悅自己。

鄧倫被封殺後,她被女兒親手網曝,背後的殘忍值得每一位媽媽深思

不是說,做自己就要斬斷束縛自己的一切(要是這樣,那廣大男同胞們要恨死我了),隻是說,媽媽們在一些取舍上面也不要忘記自己。

你首先是你自己,其次才是媽媽、妻子啊。

一味的忘我的付出是很偉大,但一定不是孩子最需要的。

不需要做完美的媽媽,更不需要做最賢惠懂事的妻子,你是你自己,對孩子而言,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了。

有什麼比教會孩子做自己更重要的呢?

鄧倫被封殺後,她被女兒親手網曝,背後的殘忍值得每一位媽媽深思

3、在教養孩子上,我們該注意什麼?

不是付出的越多,親子關系就會越好。

很多時候甚至你付出的越多,孩子越讓人心寒。

還真不是孩子白眼狼,不懂得感恩,這在心理學上是有依據的——一個人感恩需要動機:

為什麼陌生人舉手之勞我們都感恩戴德,反倒是對家人的付出熟視無睹?

因為前者不欠你的,多給你一分,都值得感激。

而家人的付出,孩子認為是理所當然,天天叫他起床,某天忘了還會埋怨你;天天給他做飯,某頓不合胃口了,還要數落你。

雖然很紮心,但這确實是人性的客觀規律。

當然,我們無法跳出這種命定角色,但是就算不圖感恩,也應該讓孩子學會感激:

1、少越俎代庖,不要為孩子做太多

不必面面俱到,他自己能做的事情盡量讓他自己做。

如獨立完成會做的作業,洗自己的小襪子等。

多讓孩子體驗一下,如果某些事父母不代勞,交由他自己做的辛勞與艱難。

鄧倫被封殺後,她被女兒親手網曝,背後的殘忍值得每一位媽媽深思

2、讓孩子承擔一些家庭責任

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掃地、洗碗等,家庭值日表也要偶爾輪到孩子。

孩子總是跳過承擔責任直接坐享其成,他就隻能看到“得到”的容易:沙發亂了又怎麼了?你一下子不就收拾好了!地髒了又怎麼了,你分分鐘不就擦幹淨了!

真那麼簡單?你試試呗!

3、經常請孩子幫忙

主動提供一些換位體驗的機會,讓孩子通過這種被需要感,确定自己的價值,進而更願意付出。

4、讓孩子看見父母的付出

受恩者是否會感恩,取決于他認為施恩者付出了多少代價。

可是這一屆孩子呢,衣服是洗衣機洗的,地是機器人掃的,就連掙錢這件事,好像也是風吹不着雨打不着,坐在電腦前打打字就完成了。

如果孩子認為養育自己的代價對父母來說輕輕松松、不值一提,他就不太會感激。

是以,不必掩飾你的辛苦、我們可以讓孩子看到我們的付出。

讓他知道:我原本不必做這些、或者不必做這麼多,是因為愛你,是以願意。

當孩子看到父母的辛苦,明白父母付出的代價,知道很多事父母都是在盡全力而為,傾其所有相授。他才會更珍惜當下擁有的,也更能對父母的付出心懷感激。

當然,讓孩子學會感激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親愛的,你不要忘了你自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