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特斯拉揭開汽車智能化大幕後,電動化、智能化開始不斷加速滲透汽車市場。特别是進入到2021年以來,以小鵬、蔚來、集度等為代表的國内造車新勢力,無不将加速産品智能化程序作為企業發展的戰略級任務。
國内如此,國際亦然。
環顧全球車市,為了抓住汽車智能化大潮的機會,不僅有“新勢力”接連下場官宣造車,更有無數傳統汽車廠商繼續加碼智能化探索:2022 CES展上,索尼推出了SUV原型車VISION-S02,同時宣布進軍智能電動汽車領域;沃爾沃、凱迪拉克等走在智能化前列的傳統車企,也在繼續加大在智能化領域中的布局,寶馬更是一口氣推出包括“BMW懸浮式巨幕、全新My Modes主題模式、BMW電動車聲浪模拟、基于電子墨水技術的外觀可變色汽車”在内的四大技術,堪稱智能化“大禮包”。
問題随之而來,在智能汽車眼花缭亂的概念與功能示範包圍中,究竟什麼才是智能車最重要的衡量尺度?
答案正如集度CEO夏一平在近日接受采訪中所說的“隐匿在海平面下,真正令人‘畏懼’的冰山全貌”一樣,不容易被看見的“冰山”問題,往往才是最需要優先解決的問題。
包括智駕、智艙在内的汽車智能系統的安全穩定性問題,就是智能車的那座“冰山”。
自動駕駛路線之争也許還沒有定論,但軟體安全問題從來都隻有一個答案
就在近日,梅賽德斯-奔馳對外宣布,當配備Drive Pilot的駕駛者打開車輛進階駕駛輔助系統後,奔馳将對汽車運作承擔法律責任。
實際上,該規定源于德國政府為L3級有條件的自動駕駛放行的強制要求。該承諾僅限于部分擁堵場景下的低速路況,不能覆寫常用車速範圍,因而被部分人認為“噱頭大于實際” 。而奔馳承擔的法律責任,也有較多限制條件,比如地區要有高精地圖、電子圍欄等等。
安全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責任的劃分隻是其中一小部分。在智能汽車時代,如何讓汽車更安全才是關鍵,而軟體安全則是重中之重。主機廠與消費者糾結責任的劃分,說到底還是對自動駕駛軟體的安全不自信。
自動駕駛的安全性一直有路線之争:以L2起步、進而發展到高階自動駕駛的漸進式路線;以及直接研發L4、實作真正自動駕駛的跨越式路線。
目前來看,相比L2級自動駕駛,自動駕駛技術公司L4級自動駕駛的表現更好。除了各式各樣的公開全無人落地服務與活動,亦有資料證明:美國車輛管理局 (Department of Motor Vehicles)公布資料顯示,在2019年至2020年的149起自動駕駛事故案例中,沒有一起死亡事故。而我們日常所見的“自動駕駛導緻發生事故”,基本都是駕駛員過度信賴L2級自動駕駛。
對比主機廠與自動駕駛科技公司的隐形交鋒,我們不難發現,在自動駕駛産業化浪潮中,自動駕駛公司盡管距離大衆較遠,但卻憑借全無人駕駛實踐走在了絕對安全自動駕駛的前列。谷歌Waymo、百度Apollo相對來說離普通乘用車使用者遠了一些,但談到自動駕駛的安全問題時,我們都無法避開對他們的讨論。
為什麼“Waymo、Apollo們”的自動駕駛更安全?
不僅是路測實踐,在産業界、學界中,“Waymo、Apollo們”比以L2為基礎進行自動駕駛研發的車企更安全,也已成為主流認知。
在中汽中心、同濟大學、百度三方在去年年底聯合釋出的《自動駕駛汽車交通安全白皮書》中,通過權威的技術論證與真實的自動駕駛事故進行對比分析,不僅得出了“自動駕駛汽車正常行駛時能夠有效避免人類駕駛80%的事故”的結論,也通過大量的專業分析,揭示了Apollo進階别自動駕駛安全的運作機制。
作為唯一連續兩年穩居國際自動駕駛“上司者”陣營的中國公司,百度可以稱之為是中國自動駕駛的上司者。我們不妨就以百度自動駕駛為例,通過對安全性深入解讀,揭示其自動駕駛高安全性的秘密。
首先是自動駕駛三層安全體系設計。截至目前,百度Apollo已形成了主系統安全、備援安全系統、遠端雲代駕系統三層安全體系,全方位保證了百度的L4級自動駕駛安全:
通過主系統安全,能夠使自動駕駛車輛反映速度高于人類司機、確定車輛做出符合路權的行為;
而安全監控及備援系統,則可實作硬體及車輛全備援,即使套件任一單一零部件失效,都不會不影響安全;
采用5G雲代駕,則可對正常道路上運作的自動駕駛車輛進行“一對多”控車,守好最後一道安全防線。
此外,通過仿真驅動進行快速驗證,Apollo每半年就可修複90%以上新增碰撞類問題,完備面向無人的測試驗證體系。
在做好安全系統的前提下,Apollo獲得了全球領先的大規模進階别落地實踐的資料積累,截至2022年3月,百度Apollo的最新進展是:路測裡程超過2500萬公裡;中國自動駕駛牌照411張。
其中一項資料是其他公司難以做到的,即百度Apollo路測車隊在全國30多個城市不間斷開展的真實道路L4自動駕駛測試。Apollo 2500萬公裡的自動駕駛路測裡程,将路測資料不斷反哺算法,完善Cornercase (邊角案例),讓自動駕駛系統更加安全。
高階自動駕駛,何以賦能量産智能車安全?
既然“Waymo、Apollo們”的自動駕駛如此安全,那現階段它們又該通過怎樣的方式利用自身優勢、賦能量産智能車安全呢?
集度汽車機器人,已經開始實踐。
作為行業内唯一一個全棧應用百度Apollo高階自動駕駛能力的智能汽車品牌,集度汽車機器人繼承了Apollo高階自動駕駛的全套能力和安全體系,可以被稱為量産高階自動駕駛“種子選手”。
正如集度CEO夏一平在最近一次公開演講中表示,當智能汽車進入3.0時代後,汽車對軟體安全的要求也相應得到提升。是以,軟體的研發、軟體能力的驗證、以及軟體運作的安全穩定性,也就成為了集度在智能汽車3.0時代最為關注的核心。
為了實作軟體安全的目标,集度自研了電子電氣架構和域控制器,從軟硬結合的角度,充分保證整體架構的安全性;通過雷射雷達和視覺方案的融合感覺,提高感覺方面的硬體備援;配置智駕專用的英偉達Orin晶片,有更高的算力備援。集度通過軟硬一體的開發邏輯,提升了高階自動駕駛能力安全落地的确定性。
在研發流程上,集度還創造了一套專屬于汽車機器人“大腦”的工作方法:通過“SIMUCar軟體內建模拟樣車”,前置智能化開發,用生産流程的優化提升産品安全,并且将安全驗證的周期拉長。通過整車軟硬體研發解耦的雙軌并行,集度提出了“軟體先行提升安全性”的研發目标,表示不依靠OTA,出廠時就能完整具備相應自動駕駛能力。集度對阿波羅的自動駕駛技術,則是利用其原子化的能力,在其基礎上再次開發和驗證。
在去年底,集度高階自動駕駛功能開發已實作了高速、城市域的雙域融通;在SIMUCar更新2.0版本後,更完成了高階自動駕駛軟體和整車電子電氣架構和SOA的融通。
後記:
風起于青萍之末,在主機廠與自動駕駛科技公司動作連連的同時,各國政府也在積極推進新能源、智能車相關産業的發展。就在3月2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根據規劃,到2025年,大陸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占比達到20%左右。
事實上,這一判斷與一衆行業領袖判斷不謀而合:
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在其新著《智能交通:影響人類未來10—40年的重大變革》中認為,“再過十幾年,到2025年左右,長安街上跑的絕大多數車應該是具備智能化、自動化、網聯化和電動車特征的自動駕駛車輛”,蔚來創始人李斌也有“2025年将是電動車決戰之年”的著名言論。
2025年,真的将成為智能電動車競争的關鍵之年嗎?對此我們不得而知,但也許夏一平的這句話就可以解答:“更難的是冰山下的事,要把冰山下的事情做好,不要僅僅着眼于冰山上的事情,基礎性的工作不能偷懶。”無論未來哪一個年份會成為“智能電動車的決戰之年”,安心在外界看不到的 “軟體運作性能”上努力耕耘,都是對産品、對市場最大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