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草根起家的皇帝,可能是骨子裡的自卑感令他經常對身邊的人猜忌,甚至殺害功臣,是以曆代曆史學家對他都沒有好評。其中最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作為明朝的開國元勳的李善長,在七十多歲退休之後,無權無勢,為何朱元璋還要殺他?
在這之前希望各位看官長按點贊2秒并關注一下,動一動您發财的小手給我一個支援,也友善您接收最新内容。
李善長,字百室,安徽人。是朱元璋在平定滁州期間歸期麾下,并憑其才智得到朱元璋青睐,之後一直為他出謀劃策,立下不少奇工。
在追随朱元璋時,李善長主要在後方工作,他的實力毋庸置疑畢竟朱元璋認為他比漢朝蕭何更勝一籌。不得不說,在駐守根據地時,李善長将糧草、人事和百姓等後勤工作做得井井有條。
朱元璋稱帝後也沒有忘了李善長的功績,他授予李善長光祿大夫、左柱國、中書左丞等多個要職,使得李善長成為了“開國六公”之首。除此之外李善長還獲得了丹書鐵券,可見朱元璋對他的重視。
許是喜愛許是籠絡,朱元璋将長女臨安公主下嫁到李家,成為了李善長的兒子李祺之妻。如此一來,李善長位極人臣又稱為皇親國戚,一時間風光無二。
位極人臣看似風風光光,可是伴随的隐患也不可忽略。能夠走到這一步的李善長自然也明白其中道理,為了避免樹大招風,在洪武四年他以身體不好為由主動離朝。
可是終究事與願違,他還是沒安享晚年。
可是,既然李善長已經選擇退出朝廷,那麼無權無勢甚至已經七十多歲高齡他,為什麼還是慘遭毒手,朱元璋為何對他如此狠心呢?
據《明史·李善長傳》記載:善長外寬和,内多忮刻。參議李飲冰、楊希聖稍侵善長權,即按其罪奏黜之。貴富極,意稍驕,帝始微厭之,四年,以疾緻仕。後坐惟庸黨死。
這段話記載的便是李善長的罪名,稱其外表雖寬厚平和,但内裡卻剛愎自用,且待人刻薄。李飲冰、楊希聖二人因稍微冒犯了其權威,他便追究其罪責并把他們貶職了。
這便是曆史對于李善長的描述,稱他雖有寬厚的外表,實則剛愎自用,刻薄待人,有人觸其權威便要貶職。這也恰好說明,李善因其權勢失去了本心,是以招來帝王厭惡。
也是此,他退職還家之後,還是沒能逃過被處死的命運。後來,因其被認為是胡惟庸的同夥而被處死。
可案件究竟是怎樣的,李善長被處死還有什麼原因呢?
在洪武二十三年,胡胡惟庸謀反的案子已經過去了十年,為何還揪着李善長不放,因為有人曾舉報李善長也參與了謀反!
朱元璋知道後怒不可及,這時曾經的風光變成了催命符,身為重臣卻知情不報,本就罪不可赦。恰好當時又有星變,要誅殺大臣來應災,那麼李善長的歸宿也算是定了。
李善長知道自己必有一死,于是他在家中自缢而亡。不僅于此,李家上下除了驸馬李祺免死發落之外,其餘70多口人都沒幸免于難。
最幸運的便是李祺的兩個兒子,朱元璋的外孫,成為了這場慘案中沒有受到任何牽連的幸運兒。
就這樣,這位曾被朱元璋稱贊為比蕭何更勝一籌的股肱之臣,落得了一個幾被滅族的下場。
次年,虞部郎中王國用拿出一份《論南韓公冤事狀》,想要為李善長伸冤,甚至不惜以死相谏,稱不應在案情不明的情況下,以天象荒謬定罪,這樣會寒了朝臣的心。
可是朱元璋對此視若無物,沒有了解真相的恍然大悟,也沒有權威受到挑戰的怒火,不僅引人深思。李善長的死真的是因為參于謀反案嗎?
從表面上看,李善長确實是因胡惟庸别牽涉,可是真正的原因确是因為他中數丞相的身份,與其說李善長被殺,不如說是丞相之職的幻想被切斷了。
這些就要從明朝的朝廷體制說起,因明朝的體制延續前朝,在明朝建朝初期,朱元璋還找大臣談過關于制度改革的事情。
其核心不外乎是朝廷制衡的問題,朝中大權都掌握在左右丞相手中。李善長則是任左丞相,當時的右丞相是徐達。本來左右丞相應該互相牽制,但由于建國初期局勢不穩,徐達長期在前線帶兵,朝中便是李善長一人獨大。
皇帝怎可能将大權交至一人手中,這便有了廢除中書省的想法。如此一來,朱元璋大費心思,不惜以胡惟庸的案子來牽制李善長,廢除中書省,覆滅丞相之位。
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李善長因其才智得朱元璋賞識,卻在告老還鄉時,因其才智被懷疑是韬光養晦之計。可能也是因為朱元璋憐惜他曾立下種種功勞,是陪伴他度過困難走上帝王之位的開朝元勳,是以在他七十多歲時才狠下殺心。但李善長在朝堂上的影響注定了他會不得善終的結局。
剖其根本,李善長之是以被殺,還是帝王為了進一步将權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謀逆被殺隻是借口,其實是他影響了帝王的皇權專制。
朱元璋出身微末,對皇權的欲望更重。是以他的做法,也是為了向人們表明挑戰皇權的後果的嚴重性。
你的看法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