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易編者按)影像藝術品拍賣市場如何“與時俱進”第三部分“市場的潛力與活力”,首發與3月28日《藏書報》,記者王琨與影易時代藝術總監曾璜談攝影收藏市場。因版面限制,在《藏書報》發表時略有删節。(續上第二部分“市場的發展空間”)
現當代影像藝術品,兩極分化嚴重。著名的當代藝術家的經典著名代表作的價格都非常的高,有些甚至已近天價,曾璜歎道:“其實這些藝術家自己本身也難受,為什麼呢?著名藝術家被大家認知的那些代表作品的價格居高不下,他們創作的新作品,如果參考這種泡沫高價入市,讓逐漸了解了影像藝術品價格體系的藏家接受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而藝術家的經典代表品也多已售罄。有些藝術家另開發制作一新版本,這樣對藝術家的信譽,對作品的信譽都産生了不小的傷害。是以著名當代藝術家現在的處境尴尬。”
年輕的一批藝術家,受到原來的價格參考體系的影響,價格高了,市場不接受,價格低了,又無法滿足自己内心裡預期。導緻年輕藝術家群體在市場中也很尴尬。從市場的角度來看,前些年随當代藝術市場繁榮而虛高了的影像藝術品泡沫,透支了中國當代影像藝術市場的成長。曾璜建議,考慮到影像藝術品的複數特性,建議年輕一代的影像藝術家,将作品定低一點,萬元以下會有一定的市場。
《攝影180年在中國》展出的中國當代影像藝術家的原作,均價格不菲
(王春辰策展,銀川當代美術館供圖)
比起兩極分化的現當代影像藝術作品,紀實性攝影藝術顯得不溫不火。但是,曾璜特别強調了國家層面的文博機構已經非常清晰地意識到了影像收藏的價值。比如時任中國美術館館長的範迪安,啟動了“20世紀中國攝影名家系列”收藏,通過舉辦展覽已經比較系統地、搶救性地收藏了大約十位20世紀中國攝影大師的作品,從郎靜山開始,到吳印鹹、石少華等多位第一代紅色攝影人。而那些在美術館舉辦展覽的當代攝影家通常以捐贈的方式讓中國美術館收藏作品。攝影作品是複數真迹,可以通過在進入市場的其他版号上,增加價格來彌補捐贈部分的損失。中國美術館收藏部的趙輝女士曾表示,正在籌建的中國美術館新館将設立攝影館,目前投入最多的是攝影作品的收藏。
2021年12月在中國大飯店舉辦的影易2021年秋拍紀實性影像藝術作品
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影像收藏也有大動作。一方面是往下走,大量收藏貼近民間的、比較有意思的收藏,比如早期的中國凡人肖像。此外,“近些年出現的一些較好的紀實攝影,如對蔣建雄《堯告村》的收藏,對占有兵“深圳打工仔”的整體收藏,都具有很高的曆史價值和意義”,曾璜介紹說。另一方面,中國國家博物館也開始着手對國外攝影名家拍攝的中國題材作品的整體的收藏。有一點,提醒國内外的藝術家、代理人和收藏家,中國的攝影收藏,會注重本土的攝影文化和曆史,不會跟着西方的攝影收藏走,不會跟着西方的攝影史走,中國最終會建立起自己獨特的攝影收藏文化和體系。
2021年12月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海外華人攝影家作品收藏展
總體來說,影像收藏所有的品種都在發展,曾璜對此一直保持着樂觀的态度。“其實整個影像收藏市場是非常有活力的,隻不過因為藏品單價相對比較低,很多人覺得看着不起眼,甚至得不到一些大拍賣公司的重視,但影像拍賣是非常有活力的,國内外最少有幾十家拍賣行在經營着中國影像藝術品。尤其在向下發掘的過程中,就會發現許多非常有價值的藏品,比如近年來為中國攝影史挖掘出幾十位外國來華的攝影家,特别是他們所拍攝的晚清民國的攝影作品。我們常常看到一件價位不高的藏品,經過研究、考證和指派,就是一件國家博物館收藏級的藏品。”(待續)
在中國大飯店舉辦的2021年影易秋拍預展,與15年前中國影像第一拍相比較,無論在拍品數量,還是品質,買家賣家,交易總額,都出現有較大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