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馬斯克再次創造曆史!當地時間4月8日早上11點17分,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X)的“獵鷹9”火箭在佛羅裡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将4位平民乘客送往國際空間站。這是獵鷹9号首個全私人載人航天飛行任務。
據悉,空間站之旅并無現役職業航天員,所有遊客均是付了5500萬美元(折合人民币約3.5億元)的門票(其中一位是執行公司員工不付費)。乘坐的火箭、飛船也都來自商業公司。這意味着,這是國際空間站曆史上首次迎來了全私人、全商業之旅!
乘客和門票方面,據美聯社報道稱,除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前宇航員、現任公理太空公司副總裁邁克爾·洛佩斯-阿萊格裡亞之外,此次搭乘“龍”飛船參加太空旅行的乘客還包括美國人拉裡·康納、加拿大人馬克·帕西以及以色列人伊爾坦·施蒂比。
NASA表示,由美國初創商業航天企業公理太空公司(Axiom Space)和SpaceX合作的私人太空旅遊任務Ax-1經過不斷調整發射前往國際空間站的時間,以便團隊在任務前完成最後的航天器處理。Ax-1任務的4名太空遊客将乘坐載人龍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在軌10天後傳回濺落佛羅裡達海岸。
而這已經不是SpaceX第一次開展這樣的業務。2021年9月,SpaceX開展首次全民用、純商業太空飛行“靈感4”,美國億萬富翁賈裡德·艾薩克曼(Jared Isaacman)“包船”三天四人太空遊。
太空遊客成員均為企業家
需要完成商業慈善任務
公理太空公司表示,該任務為期10天,其中8天待在國際空間站。這支“太空旅行團”成員包括NASA前宇航員邁克爾·洛佩茲-阿萊格裡亞(Michael López-Alegría)、美國企業家拉裡·康納(Larry Connor)、加拿大投資人馬克·帕西(Mark Pathy)和以色列商人埃坦·斯蒂比(Eytan Stibbe)。
在國際空間站的8天時間裡,他們将跟宇航員一起參加科教工作,完成大約25個不同的實驗,包括100多小時的研究,涵蓋人類研究、生命和實體科學、技術示範和地球觀測等内容。
其中,曾4次前往太空的邁克爾2012年離開NASA,目前是公理太空公司副總裁,将在Ax-1任務中擔任任務指揮官。他一共執行過3次航天飛行任務和1次國際空間站飛行任務。還是NASA太空行走次數最多的紀錄保持者——10次太空漫步,持續時間累計67小時。
71歲的美國房地産大亨康納擔任飛行員,擔任任務專家的是53歲的加拿大人帕西和64歲的以色列人斯蒂比。帕西是加拿大第二個登上太空的平民,并将在此次飛行任務中參與完成加拿大大學和蒙特利爾兒童醫療研究所的研究項目。而斯蒂比除了是企業家以外,還是以色列空軍前F-16戰鬥機飛行員。從2013年到2019年,他一直在以色列空軍飛行學院擔任講師。本次太空中進行的實驗包括來自以色列初創公司“大腦耳機”,研究大腦對太空飛行和太空生活的反應。
國際空間站走向商業化
此次飛行任務不僅代表着太空旅遊的私人化,更加意味着國際空間站走向商業化。據悉,此前NASA就就一直有用商業空間站代替國際空間站的計劃。除了已經發射過2000餘顆“星鍊”衛星的SpaceX,組織了這次國際空間站商業之旅的公理太空(Axiom Space)也借此完成了自己的商業野心。
公理太空與NASA的關系一直十分緊密。2016年,Michael T. Suffredini和Kam Ghaffarian創立了公理太空,業務範圍包括商業的載人航天旅行、太空探索研究等。Michael T. Suffredini作為公司總裁兼CEO,曾在NASA工作了30年。從2005年到2015年,他擔任國際空間站建設項目主管,完成了國際軌道實驗室的開發和運作工作,屬于國際空間站建設的關鍵人物。公理太空中有許多員工都曾在NASA工作過,包括此次飛行任務的指揮官邁克爾。他也是作為公司員工而唯一不用交昂貴“門票”的遊客。
現有的國際空間站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俄羅斯聯邦航天局、歐洲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加拿大空間局共同營運。而随着俄羅斯退出空間站合作、空間站2030年前後退役期限的來臨,NASA有意扶持商業類型的航天公司,支援他們建設新的商業空間站。
2020年,NASA與Axiom Space簽署了一份1.4億美元的合同,允許它在國際空間站上增建商業艙段,其中包括一個觀景台,可以讓人站着觀賞太空風景。很多私營公司也将關注Ax-1任務,以決定是否開展自己的項目。任務成功則意味着可能有更大量的投資和未來空間站子產品乃至整個空間站的商業計劃出現。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援太空飛行任務的商業化。以馬斯克的SpaceX為例,頻繁發射星鍊衛星引得不少人頗有微詞。在過去的2021年,SpaceX獵鷹9号火箭發射了31次。歐洲航天局局長阿施巴赫爾說,如果馬斯克一家獨大,太空發射活動在頻率和軌道資源方面将受到更多限制,“星鍊”項目已經如此龐大,以緻監管機構或競争對手難以趕上。”
國際空間站已然成為搶手的太空資源,若商業空間站趨于成熟,空間機構要接受與私營部門競争的事實。或許他們将會像NASA一樣與商業公司合作,租用私人空間和進行開放研究。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陳琳琳
編輯 石展溥
責編 李琰
監制 陳姝
校審 孫世建
點選在看,讓更多朋友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