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回家,應該是前面的路段有事故,等了半個小時,車流還是一動不動。這個時間點,孩子已經放學回家了,不知道她一個人在家裡怎麼樣。
好不容易等交通恢複了正常,我一下車就飛奔上樓,還沒擰鑰匙,門就打開了。孩子很開心地說:“媽媽,你總算回家了,我已經煮好飯了,你煮菜就行了。””
孩子竟然煮飯了,這真的讓我很驚喜。看來,孩子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樣,是一個隻會埋頭讀書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人。起碼,就算孩子一個人呆在家裡,也不會餓着了。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身邊朋友提起的事情。朋友的孩子上國中了,每到周末時間,就會把沒有洗的衣服、襪子,打包帶回家裡。朋友非常生氣,上國中的孩子了,懶成這個樣子,以後上高中、大學怎麼辦才好呢?難道也是等到期末才帶回家嗎?
一個孩子,除了要求他學習優秀之外,這4種能力,一定要“逼”孩子養成。就算孩子将來讀書不好,也有能力照顧好自己,不用父母過于擔心。
1、有照顧自己的能力
隻要父母在家裡,孩子的吃穿就不用自己操心,家務也不用做。那麼,一旦父母不在家,或者孩子在外面,孩子有沒有照顧自己的能力呢?最起碼的,能夠吃上飽飯吧。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不能事事包攬,不讓孩子接觸家務。在我看來,就應該讓孩子知道,家裡的柴米油鹽是怎麼回事,在适當的機會,讓孩子跟着一起去買菜、做飯。
俗話說“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孩子看着父母買菜、做飯的次數多了,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自己一個人在家時,或者一個人在外面,也能保證自己吃飽不餓着。
2、養成積極樂觀的态度
在上大學時,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項作業,人生到底是什麼。其中一個同學是這樣描述的,人生就像一條線段,有起點也有終點,兩點之間就是我們的人生,可以是五彩斑斓的人生,也可以是黑色的人生,這取決于我們的人生态度。
我當時聽到這段話,真的很震動。人活得快樂與否,真的與生活的态度有很大的關系。如果我們看待事物,用的是積極樂觀的看法,那麼就能給我們帶來歡樂;如果我們用悲觀的态度看待事物,必定會悲傷。
是以,我們在培養孩子時,真的要着重培養孩子養成積極樂觀的人生态度。孩子有積極樂觀的态度,在未來幾十年的路上,活得開心、快樂。
3、養成自信的性格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可以幫孩子遮擋一切,讓孩子生活在無憂無慮的環境中。直到孩子長大了,需要獨立面對困難,而父母又沒有能力提供幫助時,孩子一下子從舒适的狀态驚醒。從來沒有經曆過這樣的事情,内心崩潰,甚至變得沒有進取心。
我們要知道,孩子要想成功,自信心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而孩子的自信心,則與生活的環境,父母的引導息息相關。
是以,我們要在平時的生活當中,創造機會和條件,讓孩子勇于面對困難,在解決困難中建立自己的自信心。
4、培養孩子的抗逆能力
什麼是抗逆能力呢?估計大多數人不是太了解。抗逆能力,是指人在遇到困難、挫折、失敗這些狀态時,怎麼樣調整自己,成功走出逆境。
斯坦福大學的教授維克說過:“父母的鼓勵是孩子抗逆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
比如說,當孩子初學彈鋼琴時,由于不懂琴譜,也不熟練,一首簡單的曲子下來,手指痛得厲害。孩子就有放棄的想法,太難了,不要學了。父母可以陪伴着孩子,鼓勵孩子堅持下去,到最後,孩子彈鋼琴的水準越來越高,也收獲了彈鋼琴的樂趣。
随着抗逆能力的提升,當孩子去做其他事情時,就會不畏艱難,養成堅持的好習慣。
寫在最後:孩子遲早要離開父母,到社會上打拼,不僅需要紮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優良的品質和個人能力,才能在社會上獲得更大的成功。就算孩子遇到不順的時候,也能依靠自己照顧好自己,不至于讓父母操心。(圖檔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