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說一個,連我都很震驚的事------最近看到國民專注力洞察報告,當代人連續專注時常僅8秒。
也就是說,可能數不到10個數,咱們就會溜個号。要知道,金魚的專注時長為9秒,我們甚至比金魚還少1秒。我和小夥伴忍不住往前倒了一下資料,2000年時國民專注力水準是12秒,以這樣的速度推算下去…再看看下一代…不堪想象…
什麼正侵蝕着我們的專注力?
第四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有資料顯示,每人每過6.5分鐘就會看一下手機,一天要看150次。
有這麼多次?!沒想到吧!其實仔細想想,這并不是虛誇。
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辦公,學習,娛樂都離不開網絡。有資料顯示,平均每人每天可生産高達1.5GB的資料資訊。
每天打開手機、電腦上那麼多應用,任意一個都能花掉你幾分鐘。更何況新的資訊自帶天然吸引力,光是手指在螢幕上劃上幾下,就可能花掉半天時間。沒有很強的意志力還真逃不過那些“算法”。
有人也會說,這也未必是壞事吧!看的東西多了,收獲不也自然多了麼!
然而真的是這樣麼?
專注力差的影響
曾有多項實踐研究表明,專注力會影響學習效率,導緻拖延,影響學習成績,甚至影響未來工作和個人發展…… 對孩子來說,危害更大!
影響學習效率
這一屆孩子更是“數字原住民”,會利用搜尋引擎、各路軟體等多途徑學習。雖說擷取知識的路子變多了,資訊也變多了,但美其名曰利用碎片時間的背後是浮光掠影的被動學習,這和專注的投入可是有本質的差別。
資訊≠知識。
還未來得及深入思考,就匆匆開啟下一個“知識點”,或許就是我們每天“學”了那麼多“知識”,回想起來卻沒有多少感悟,甚至沒記住多少的原因。
久而久之,就連真正的學習也會隻讀文字,不思考意思,變成“翻開會,合上廢”了。
更容易拖延
正如‘每人每過6.5分鐘就會看一下手機’的調研資料顯示的那樣,當孩子寫作業或完成一項任務的過程中總是分分心、溜溜号,當這種分心成為一種習慣,拖延也就随之而來。1小時的作業3小時做完不是夢!
拖拉磨蹭不自覺,背後很可能是專注力有問題。
缺乏社會競争力
有人從1985年起,持續跟蹤研究了當時2850個5-6歲孩子,在他們30歲後,再調查他們的收入情況時發現,與收入最直接相關的,是他們的專注力。
甘洛普的一項民調也顯示,僅6%的職場人士表示對工作“很投入”。深度工作越來越成為稀缺能力,也就意味着他們能夠享有更好的經濟前景和發展機會。相反,其餘的94%的人将會因為“不專注”“愛拖延”久而久之喪失了核心競争力,被飛速發展的社會浪潮所淘汰。
都說“成功的人隻是多了一份專注的平凡人”,專注力是所有學習能力的基礎。專注力低的“苦”大人吃過,不能讓孩子再重蹈覆轍!有什麼好辦法能培養和提高孩子的專注麼?
如何科學培養專注力?
越來越多的父母孩子專注力問題,其實,專注力的發展是有迹可循的。如何讓孩子變得更加專注,核心就在于“請别打擾我”。
研究表明,專注力是随着孩子年齡的增長以及大腦前額葉的發育成熟而逐漸發展的。通常:
3歲:3-5分鐘
5-10歲:10-20分鐘
10-12歲:25-30分鐘
成人:30分鐘以上
想要培養孩子專注力,不妨試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01延遲滿足
有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内容是讓小朋友忍住不吃眼前的棉花糖,幾分鐘後就可以多得到一塊。但實際上,很多小朋友忍不住,尤其是3歲以内的小朋友。少數能夠忍到最後的小朋友,在長大後會有更出色的表現。
通過該實驗,很多人認為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和以後的成就直接挂鈎。但現實生活中,父母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正确運用“延遲滿足”,才能真正起到提升孩子專注力的作用。
02提高内驅力
如果你留心觀察就會發現,孩子會在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上表現出超乎常态的專注。如果我們全然不顧孩子自身的興趣來培養他們的專注力、内驅力,是不會有效果的。可以說,興趣在某種程度上直接決定了我們專注的時間、品質與深度。
03不打擾,幫孩子進入心流體驗
心流被認為是一種極緻的體驗,當你進入一個高投入、高成就的狀态時,注意力會高度集中。全然投入會帶給你更多的成就感,這種積極的回報,也會吸引你再次投入。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看到一些藝術家、作家能夠廢寝忘食地工作和學習。
心流法則也适用于孩子。如果我們能讓孩子享受學習,而非忍受學習,就能慢慢引導他們追求從學習中獲得的愉悅體驗。
如何幫助他們獲得這種體驗呢?
提供一份他們自身感興趣且有能力完成的工作,設定明确的目标,引導孩子全神貫注于這項任務,并給予他們即時回報,必要時給予适當的支援,使他們深入而毫不牽強地投入行動之中。這種充滿樂趣的體驗會使人覺得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動,因而也能更專注。
盡量不要打擾孩子。當他們在做一件很感興趣的事,比如拼圖拼得正高興時,家長一會兒讓他喝水,一會兒叫他吃水果,一會兒又說别玩了,該睡覺了。
孩子的專注力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建立在孩子較強的内驅力、挑戰性的任務、積極的成就、及時的回報等綜合因素上。當你做到這些時,相信會看到孩子的專注力得到明顯提升。其實孩子在面對網絡、AI、數字浪潮時代,挑戰非常之大,如果希望孩子能專注、自驅、自信,不在資訊洪流中迷失,給孩子深度的陪伴和互動,把教育用在“點子上”,才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