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仰韶文化的神秘足迹
1921年10月,黃河岸邊的一個偏僻小村莊迎來了一位大個子洋人,他叫安特生,是中國地質調查所顧問、瑞典地質學家。他的到來為揭開仰韶文化的神秘面紗拉開了序幕。
其實早在1920年,安特生的助手、中國地質調查所采集員劉長山到豫西調查古脊椎動物化石時就發現了仰韶文化的軌迹。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渑池縣仰韶村的農民家裡,他看到了一些古老的石器,而這些石器極有可能是遠古時期的。于是,劉長山采集購買了600多件石器,并将它們全部帶回北京。安特生見到這些石器産生了極大的興趣,便決定去這個神秘的地方一探究竟。
1921年4月,安特生在取得中國政府同意後便來到仰韶村調查。調查過程中,安特生在村路邊的斷壁上發現很多深灰色的口袋型灰坑,在清理一個灰坑時突然發現一片紅底黑花、打磨光滑的彩陶殘片。同年10月,安特生同剛剛從美國留學歸來的年輕地質學家袁富禮等5位助手再次來到仰韶村。這次挖掘了17個地點,其中發現最多的就是彩陶。這次發掘證明了安特生的判斷,仰韶村确實是古人類活動的一個遺址。發掘出土的大批陶器、石器等文物,首次證明中國曆史上曾經存在着非常發達的新石器文化。這批文物因在仰韶村遺址發現,按照考古慣例,故将此文化稱之為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黃河文化的主根脈和早期最重要代表,是黃河中遊地區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仰韶文化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分布在整個黃河中遊從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大體可分為初、早、中、晚四個時期。
當時人們的生活用具均為陶質,比如用于農耕的石器有斧、鏟、鑿、锛,用于狩獵的石镞、彈丸、石餅,用于紡織的線墜、紡輪、骨針、骨錐等。
當時的村落或大或小,比較大的村落房屋有一定的布局,周圍有一條圍溝,村落外有墓地和窯場。選址一般在河流兩岸經長期侵蝕而形成的階地上,或在兩河彙流處較高而平坦的地方,這裡土地肥美,有利于農業、畜牧、取水和交通。
作為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仰韶文化,它向外具有較大輻射力。尤其是彩陶的大範圍傳播,被考古學家認為是代表了史前第一次藝術浪潮,波及周邊地區,達到史前藝術的高峰。至今,炎黃子孫仍在繼續大力加強仰韶文化研究,全面深刻地揭示其文明内涵。這個屬于“黃河故事”中的重要篇章,希望在未來我們能續寫更多。
主播丨李莉
稽核丨陳銳
監制丨樊弋滋
統籌丨羅景月
文案、責編丨李莉
美術設計丨楊桦 趙墨
音頻丨張玉峰
校對丨楊晶
參考資料丨《渑池縣志》
《仰韶文化與黃河史前文明探索》
中國水利報社新媒體中心(影視制播中心)出品
(收聽更多《大河脈搏》文章,請關注“中國水事”微信公衆号,從菜單欄—主題欄目—大河脈搏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