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都是為你好”之後,最新的道德綁架

讓孩子有選擇生活的權利,是繼“都是為你好”之後,最新的道德綁架。

70年代和80年代的父母,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一個執念,那就是讓自己的孩子考上清華北大,光宗耀祖,光耀門楣,以期實作階層的跨越,改變基因和人生。

父母對孩子的愛,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并不是每一個父母,都有優秀的教育能力的,也不是每一個家庭,都有優渥的教育環境的。奇怪的是,無論父母什麼樣子,對孩子的期許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成為人中龍鳳。

孔森森是一個叛逆的孩子,孔森森的父母也是叛逆的父母。

為了孔森森的成長,父母花了大價錢把他送到了管理嚴格的六中。果不其然,不到一周時間,孔森森因為逃課打架被叫了三次家長。

為了孔森森的未來,父母給孔森森找了一個很貴的二胡老師,甚至還讓孔森森在奶奶的葬禮上披麻戴孝拉二泉映月。

孔森森喜不喜歡二胡我不知道,我隻能看到孔森森兩眼空洞、目光呆滞如行屍走肉一般。

千般不願也逃不過父母的一句“都是為你好”。

父母在奮力地托舉孩子,也确實在以自己的方式“為你好”,但孩子感覺到的可能不是力量,而是不了解和壓力。

“都是為你好”之後,最新的道德綁架

媽媽以為你需要穿秋褲,雖遲但到。

80後90後的父母同樣如此,隻不過換了一種方式而已。我認識很多新時代的寶爸寶媽,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沒有選擇人生的能力,是以我一定要讓我的孩子有能力選擇自己的人生。”

我感覺這就是一句屁話,你自己都沒本事選擇人生,你有啥本事讓孩子選擇人生?

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将來,自以為思想開明的新一屆父母,會用另一種更為奇葩的方式對孩子奮力托舉,最終被孩子氣得吱哇亂叫,暗自神傷。

“都是為你好”之後,最新的道德綁架

與其對孩子寄予厚望,不如對自己寄予厚望。

家庭教育永遠都是教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沒有之一。

花大價錢讓孩子去學鋼琴、二胡、舞蹈、心算等等所謂的技能,現在看起來是不是很像我們的父母花大價錢讓我們去學修車、烹饪、理發和挖掘機?

與其把孩子交給别人,不如想辦法提高一下自己的能力,自己先淌出來一條成功路,再總結成功經驗,分析成功所需要的素質,并将這些經驗和素質複制疊代輸出給自己的孩子。畢竟,孩子有沒有藝術細胞不重要,得先讓孩子學會怎麼刨食。

自己沒有成功經驗也不要緊,就不要對孩子的生活瞎指手畫腳,卻不能放棄培養孩子的一些絕對不會錯的素質。

我們需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讓孩子懂得自主學習,并且明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道理,哪怕我們就是孩子眼中的糟粕;

我們需要培養孩子的毅力,因為愛迪生說過他的成功是上天給了百分之二的靈感,再加上百分之九十八的汗水,很多人都以為汗水是勤奮和努力,其實汗水更應該是毅力;

我們需要培養孩子的抗壓能力,因為在未來的生活中,孩子必然會受到挫折和壓力,有的孩子選擇了輕生,有的孩子選擇了抑郁,有的孩子卻選擇了逆流而上。

有了以上三點,我們的孩子就成了學的會、堅持久、抗擊打的孩子了,是否一定能成功不敢說,但絕對是可以在衮衮諸公當中混得如魚得水的那一批。

教育孩子這些,難道不比學什麼二胡更靠譜嗎?

“都是為你好”之後,最新的道德綁架

成年人的最後一次成熟,是接受自己孩子的平庸。

有句話說:人的第一次成熟,是接受父母的平庸;人的第二次成熟,是接受自己的平庸;

我認為,成年人的最後一次成熟,是接受自己孩子的平庸。

在5歲-25歲之間,父母是我們的未來,我們絕大多數人的人生軌迹與父母的成就息息相關,是以我們對父母有着許多的期許。但當我們進入社會之後,逐漸發現父母其實隻是滾滾紅塵中的一個蝼蟻,我們必将面臨人生的第一次崩塌,随後蛻變成熟。

同樣的道理,在孩子的青少年時期,我們也是孩子的未來和期許,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得不接受我們的平庸。

在25-35歲之間,我們的人生軌迹更多依靠的是自己的雙手,幹勁十足,有着無窮的理想和抱負。是以有了三十而立,但四十不惑,四十不惑的不隻是怎麼成功,有時候不惑的是不成功怎麼辦。

在35-50歲之間,正是我們教育下一代的關鍵時期,也經常會成為很多人最後的掙紮。父母的平庸是我們不得不接受的,自己的平庸是我們努力過卻沒有改變的,半生的期許都積壓在了孩子身上,所有才有了奮力地托舉孩子,為孩子嘔心瀝血,可歎天下父母心。

但是還有句古話說得好,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如果你是老鼠,你又憑什麼要求你的孩子一朝化龍騰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呢?

何為五十知天命,我看是五十知自己的命,知孩子的命罷了。

與其逼着孩子努力奮鬥,不如自己先努力奮鬥,再教給自己的孩子努力奮鬥的方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