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 要·
今年以來,尤其是俄烏問題爆發後,除了油價飙升引發關注以外,全球的農産品價格也在大漲。那麼驅動農産品價格上漲的因素有哪些?本輪漲價可能會持續多久?對于大陸食品價格來說,又會輸入多少的漲價壓力?需要關注哪些風險?本篇報告重點關注全球糧食價格上漲的原因及對大陸的影響。
1 海外漲價:氣候+俄烏問題
今年以來,尤其是俄烏問題爆發後,除了油價飙升引發關注以外,全球的農産品價格大漲同樣可能産生影響。具體來看,漲幅最顯著的當屬油脂類,截至4月28日,棕榈油期貨價格漲幅高達45%,最高時漲幅接近60%,豆油期貨漲幅超50%;谷物價格也大幅上漲,CBOT玉米和小麥漲幅領先,均達到40%左右;受價格傳導等因素影響,其他農産品如奶類和肉類價格也在上漲。
拉長時間線來看,本輪食品價格的上漲實際可以回溯到2020年二季度。2020年5月以來,糧農組織食品價格指數從91.1迅速上行到今年3月的159.3,漲幅達到75%,其中的油脂價格指數漲幅接近220%。類似的漲價趨勢也曾在2007年和2010年時期出現過,但這輪漲價勢頭表現更猛,截至3月谷物、油脂、肉類價格指數已全面創出1990年有資料以來的新高。
如果糧價繼續大漲,或對全球經濟、社會産生較大影響。那麼驅動糧價的因素有哪些?本輪漲價可能會持續多久?對于大陸食品價格來說,又會輸入多少的通脹壓力?
首先,對于本輪農産品漲價的起始,很重要的背景就是新冠疫情和為了應對疫情開始的貨币超發。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範圍内擴散,導緻人口流動停滞、勞動力供給短缺,不止是農産品、各類大宗商品都出現供給收縮,而農産品的需求又相對剛性,價格開始上漲。而為了應對疫情,主要經濟體普遍通過大規模貨币寬松來應對。與曆史上每一輪一樣,貨币超發最後都會帶動糧食價格明顯上漲,這是前兩年農産品漲價的大背景。
但今年以來,美歐的貨币政策都發生轉向,尤其是美國的貨币收緊速度加快,但糧價上行勢頭反而不減。是以貨币因素并不能解釋今年以來的上漲。
1.1“雙峰拉尼娜”接踵而至
是以最主要還是供給端的變化在影響價格。對于短期農産品供給,最重要的變量是天氣,2021年“雙拉尼娜”的形成對多地的農産品生長造成了沖擊。根據國家氣候中心,在上一次拉尼娜事件結束後(2020年8月到2021年4月),我們正經曆新一輪拉尼娜。2021年秋季,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再次進入拉尼娜狀态,并且在2022年1月正式形成一次弱的拉尼娜事件。
拉尼娜通常會導緻美國西南部和南美洲地區變得異常幹燥,如果正值農作物的生長期,美國、阿根廷和巴西種植區的嚴重幹旱容易造成大豆、玉米等作物減産。作為棕榈油和橡膠的主要産地,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則普遍會出現異常多的降水,盡管棕榈和橡膠生長的确需要濕潤氣候,但過度的降雨也會對收割或運輸等産生負面影響。
因而該氣候現象的發生容易導緻市場情緒發生較大波動,推動價格明顯上行。從曆史回顧看,玉米、大豆和小麥的價格變化與氣候因素有很強的相關性,而且價格漲幅與拉尼娜現象持續的時間和強度正相關。2020年以來發生的“雙峰拉尼娜”同樣是本輪農産品價格上漲的重要動力。
從實際情況看,去年11月開始南美主産區就出現了連續的幹旱和熱浪,并且一直持續到今年的2月份。再到4月,巴西部分地區又發生嚴重幹旱天氣。每年下半年是南美大豆的種植和生長期,11月到次年5月是玉米的生長和收獲期,是以今年的大豆、玉米預計受到氣候影響繼續面臨供給偏緊的局面。相比去年12月的預測,4月的USDA報告将2021/22年度巴西和阿根廷兩地的玉米産量預期下調了350萬噸,兩地的大豆産量預期下調更明顯,約2500萬噸。
因而在氣候因素影響下,多種糧食普遍面臨供給下調、庫存偏低,去年四季度農産品價格就重新開始了上行趨勢。而随着俄烏沖突的發生,可以說直接“引爆了”全球農産品的供給問題。
1.2俄烏沖突“火上澆油”
由于有廣闊的黑土地資源,俄羅斯和烏克蘭在全球的多種農産品供給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谷物方面,兩國的小麥、大麥年出口總量占到全世界的四分之一,烏克蘭還是全球第四大玉米出口國,占比接近15%。食用油方面,俄烏的葵花籽油出口要占到全球的60%以上,菜籽油的出口份額也超過10%。
2月下旬以來,供給收緊的預期迅速推動相關農産品價格,而且在低庫存、緊供給的背景下,價格波動進一步被放大。谷物中,小麥和玉米價格快速沖高。作為世界四大油脂之一,若俄烏葵油供給出現中斷,替代效應下,對豆油和棕榈油的需求也将明顯增長。因而植物油價格也出現全面的上漲,尤其是兼具食用油和工業用油屬性的棕榈油,最高漲幅在30%左右。
烏克蘭春播受到影響,供給收縮預期正在成為現實。3月-5月是北半球的春播時節,一旦錯過春播,當年度的産量缺口将難以回補。烏克蘭春播主要種植玉米、大米、大豆、向日葵等作物。而到目前為止,俄烏問題仍沒有能夠迅速結束的迹象,因而今年烏克蘭農産品産量大幅低于往年幾乎成為定局。根據烏克蘭農業部的預期,今年烏克蘭整體的播種面積将出現20%左右的收縮,沖突嚴重的地區将減少60-70%。加上燃料短缺、油價上漲的問題,我們認為,實際影響可能更大。
除了種植受到影響,烏克蘭的出口運輸也面臨困境。烏克蘭谷物主要的出口都通過黑海的港口進行,而受沖突影響,黑海港口目前仍被封鎖。通過鐵路等其他方式,烏克蘭4月出口糧食約92.3萬噸,僅達到去年4月的三成左右(280萬噸)。
此外,俄烏沖突還通過推升能源和化肥價格,間接拉動農産品漲價。由于俄羅斯是能源出口大國,地緣争端還導緻了原油、天然氣價格中樞的明顯擡升。随着機械化種植的普及程度加深,種植成本及加工成本與油價的相關性變得更強。同時,能源漲價還從需求端影響農産品價格。随着油價上漲,生物燃料替代性需求增加,例如玉米、白糖與燃料乙醇相關,豆油、棕榈油與生物柴油相關,也在拉動相關農産品的價格。
作為化肥的重要生産原料,天然氣和煤價上漲也帶動了全球化肥漲價。另一方面,俄羅斯是全球的化肥出口大國,其氮肥、鉀肥及磷肥的出口量均位于世界前列。沖突更新後,俄羅斯宣布暫停出口化肥,也加速了海外化肥價格的上漲。3月以來,國際尿素FOB價格大漲54%,氯化鉀FOB價格上漲52%,磷酸一铵FOB價格漲幅也在30%以上。化肥成本的大幅上升進一步向糧食價格轉嫁,同時可能導緻部分地區化肥用量減少、作物産量下滑。
那麼往前看,漲價的主要驅動力會如何變化?糧價上漲勢頭能否被遏制?目前來看,“好消息”并不多,年内全球糧價上漲動力依然較足。
首先,新季的天氣情況并不樂觀,依然利多糧食價格。美國北部持續遭遇低溫天氣,春播進度落後。根據USDA作物生長報告,截至5月1日當周,美大豆播種率為8%,遠低于去年同期的22%;春小麥播種率19%,去年同期為46%;冬小麥生長優良率為27%,低于去年同期的48%。而在南美,4月以來阿根廷和巴西則分别遭遇霜凍和幹旱氣候威脅,對新季大豆和玉米減産的擔憂正在升溫。
其次,俄烏局勢仍沒有明顯緩和,而且西方和俄間的制裁還在加碼。5月4日,歐盟宣布将在6個月時間内全面禁止從俄羅斯進口石油,能源價格高漲将繼續推升農産品成本。
更需要擔心的是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升溫,或将在供給整體偏緊的背景下加劇結構性沖突。通常糧食短缺、價格上漲會加劇各國惜售、囤糧意願,3月的時候已經有許多地區宣布減少甚至禁止農産品的出口。而随着農産品、能源價格的繼續走高,為了平抑内部的物價,很可能會有更多的地區加入貿易保護行列,這也将導緻供給短缺進一步加劇,推動價格上漲。比如,4月24日開始全球的油脂價格又出現非常快速的上行,最主要的觸發因素就是印尼政府宣布全面禁止棕榈油的出口。
2 大陸農産品漲價壓力大嗎?
在全球糧價上漲的帶動下,大陸的農産品也出現了一定的漲價壓力。3月大陸進口農産品,包括棕榈油、高粱、大豆的價格都比1月的時候出現明顯的上漲,除了棕榈油漲幅超20%外,大麥、大豆的進口價漲幅也分别達7.4%、5.1%。國内的農産品現貨價也普遍出現了一定幅度的上漲,今年以來國内大豆和小麥價格漲幅接近10%和15%,豆油(23.3%)和棕榈油(64.3%)的價格漲幅則更加顯著。
疫情以後玉米和小麥進口占比有所增加,但三大主糧的對外依賴度整體仍較低。從對進口的依賴看,長期以來大陸稻谷、小麥和玉米基本可以實作自給自足,進口占國内總消費的比重較低,截至2020年疫情前,依賴度最高的小麥進口量也僅占4.3%。
2020年以後玉米和小麥進口占比在上升。一方面,随着飼料等需求增長,大陸玉米産需缺口有所增加,小麥也已連續兩年出現産需缺口;另一方面,在疫情帶來的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适度增加進口也是提前做好存量準備。2021年大陸玉米和小麥進口占比分别提升到9.4%和6.3%,價格與海外的關聯性也有所上升。不過進口占比依然不高,因而海外主糧價格上漲對國内市場的影響也暫時有限。
相比之下,大陸棕榈油、大豆、大麥則高度依賴進口,近幾年進口量都占到國内消費量的80%以上,國内與國際價格也呈現較強的關聯性。如果海外價格持續處在高位,國内市場食用油、大豆等的價格預計依然有較強支撐。
再加上國内疫情對春耕的擾動仍在,大陸糧價也将易漲難跌。通常大陸的春耕時間在3月-5月,正值本輪疫情的擴散期。而且疫情比較嚴重的地區主要有吉林和上海,吉林是重要的農業生産地,糧食産量占到全國的接近6%,需要持續關注疫情對農業生産的擾動。
從實際情況看,吉林在4月中旬完成了社會面清零,而後全力確定春耕生産序時推進。截至5月2日,吉林全省糧食作物完成播種1416.99萬畝,整體播種進度同比快3.82個百分點,勢頭向好。但從全國貨運資料看,主要糧食生産區依然會受到物流、勞動力流動阻滞等的影響,尤其是吉林地區的貨運同比還在-70%的降幅(4月25日-5月1日當周均值),仍可能擡升生産和運輸成本。
另外,受去年秋汛影響大陸冬小麥大面積晚播,目前整體長勢不及上年及常年同期水準,今年冬小麥面臨減産壓力,市場惜售情緒也推升小麥價格。
大陸糧食庫存充裕,儲備糧政策穩價能力仍強。除了較高的自給率外,現階段大陸三大主糧的庫存消費比均遠高于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17%-18%安全水準,尤其是兩大口糧,小麥和稻谷庫存基本相當于一年的國内消費量。配合較強的糧食收儲調控能力,主糧價格超預期上漲的可能性很小。
是以,考慮到海外通脹的輸入以及國内疫情的擾動,大陸農産品價格或将易漲難跌,但有儲備糧政策的調節,整體漲價壓力可控。
3 高企的糧價,帶來哪些影響?
至于對整體通脹的影響,糧食價格向CPI的傳導有兩種途徑:首先,糧食價格可以直接拉動CPI,但CPI糧食項的權重較低(2022年約占2%),因而糧價上漲對CPI産生的直接擾動較小;其次,作為飼料,糧價上漲會推升生豬養殖成本,進而影響豬肉價格,這将會對CPI産生更明顯的作用。
豬飼料中的常用糧食成分有玉米、大豆、高粱等,受進口價格上漲的影響,豬糧的價格可能仍将上行,增加養殖戶虧損。在持續虧損的影響下,3月能繁母豬加速去化(環比-1.9%),行業産能出清有所提速。節奏上,短期豬價的快速上漲主要是由于部分地區出欄受阻疊加終端消費囤貨需求拉動所緻,持續性不強,後期或仍将有所回落。不過預計到三季度生豬供應或有明顯下降,屆時或有希望看到豬價上行周期的開啟,拉動CPI企穩回升。
盡管大陸受到的影響相對可控,但需要關注糧食漲價可能導緻的其他新興市場風險。全球糧價上漲,像埃及、土耳其、利比亞、黎巴嫩等這些嚴重依賴從俄烏進口糧食的國家,首當其沖受到影響。一方面這些國家将面臨的通脹壓力将進一步加劇,3月黎巴嫩CPI同比已經升至200%以上,土耳其也達到70%(4月);另一方面,進口大增也将影響國際收支情況。而且這些新興市場國家,本就面臨着美歐收緊、貨币貶值的沖擊,外債償付負擔趨于上升。再加上進口支付增加,經濟金融市場穩定無疑面對更大挑戰。
斯裡蘭卡就是一個先例。截至3月底,斯裡蘭卡外匯存底僅剩19.3億美元,無力償還外債(2021年底短期外債約84億美元),也無法應對不斷漲價的燃料、食品進口支付。今年4月斯裡蘭卡總統曾一度宣布全國進入公共緊急狀态,目前當地也依然處在能源短缺、供電緊張、物資緊張的困境中,群眾抗議活動持續發生。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