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卡累利阿—維堡之戰,白魔芬蘭與無畏蘇聯的再次對決

1.芬蘭人的“新曼納林”防線

芬軍防守的卡累利阿地峽,一線陣地寬約50公裡,進入縱深則逐漸加寬。守軍主要是西拉斯沃指揮的第3軍和拉蒂凱南指揮的第4軍。兩個軍在前線部署了3個步兵師和1個步兵旅。其防禦态勢為:由西向東,第10、2、15步兵師依次展開。另外,第2、3岸防旅負責保衛波羅的海北岸和拉多加湖西岸。

預備隊包括3個師和1個旅。其中2個步兵師和1個騎兵旅在後方構築工事。“拉古斯”裝甲師則部署在維堡以東。總計,芬軍在地峽部署了6個師和4個旅。其中前線和預備隊各占一半。通過這樣的配置,目前線被突破時,守軍可以從縱深調來大量援兵。

芬軍在地峽的具體實力,目前沒有找到準确數字(一說為75000人)。根據蘇聯的估計,紅軍的步兵比芬軍多1倍,炮兵和坦克多5倍,飛機多2倍。

卡累利阿—維堡之戰,白魔芬蘭與無畏蘇聯的再次對決

面對優勢驚人,宛如巨人般可怕的龐大紅軍,芬蘭人單靠現有的兵力兵器根本不足以應付。

但芬軍在卡累利阿也有自己的可靠屏障,那就是著名的“曼納林”防線。這條堅固防線曾在蘇芬戰争期間讓紅軍血流成河。自1941年11月開始,芬蘭人在修複舊有工事的基礎上,又構築了新的陣地。斯大林格勒戰役更促使他們加快進度。到1944年夏季,新的堅固防線已經貫穿了整個卡累利阿地峽。

新防線總防禦縱深120公裡(相對舊防線縱深90公裡,多出了30公裡),包括3道地帶和維堡防禦圍郭。

前方主要(第一)防禦地帶,由兩條防線構成;

第一條防線,距離列甯格勒北郊35~40公裡,防禦縱深3~5公裡。由一系列堅固工事、抵抗樞紐部、錯綜複雜的戰壕網和交通壕構成。

第二條防線,位于第一條防線後方15~25公裡處,防禦縱深同樣為3~5公裡。該防線僅完成了70%~80%,卻比第一條防線更為堅固。這裡遍布鋼筋混凝土的永備工事。平均每公裡正面有12~14個發射工事和18~20個掩體。

後方主要(第二)防禦地帶,實際上也就是第三道防線,距列甯格勒西北前線60~65公裡。該防線并不完備,甚至被一些資料所忽略。

卡累利阿—維堡之戰,白魔芬蘭與無畏蘇聯的再次對決

從維堡防禦圍郭開始,繼續向東延伸,沿武奧克薩河北岸直到泰帕列,構成第四(或第三)道防線,即“維堡—泰帕列”防線(VKT防線)。該防線距離前沿70~90公裡。雖然沒有構築完全,但因為依托着武奧克薩地區的複雜水網,依然易守難攻。

另外,沿着1940年的老邊界,芬蘭人還在構築第三道防禦地帶,該防線又被稱作莫斯科線。意思大概是:莫斯科所主張的邊界所在。

卡累利阿地峽芬軍作戰序列

第3軍:第15步兵師,第19步兵旅

第4軍:第2、10步兵師

岸防部隊:第2、3海岸防衛旅

預備隊:第3、18步兵師,“拉古斯”裝甲師,第1騎兵旅

芬蘭人的新曼納林防線雖然堅固異常,但也面臨着一位老對手的嚴格考驗。他就是紅軍列甯格勒方面軍司令員戈沃羅夫。這位将軍是紅軍的著名炮兵專家。早在沙俄時代末期,他就進入了炮兵學校,當過初級炮兵軍官。以後,從白軍到紅軍,戈沃羅夫幾乎始終從事炮兵職業。直到蘇芬戰争,他以第7集團軍炮兵司令部參謀長身份,第一次用大炮和曼納林防線打交道。

四年過去了,戈沃羅夫再次來到了曼納林防線面前。這次,他身後還帶着十幾萬大軍,并準備了大量的飛機、坦克、火炮和彈藥當“禮物”。

2.戈沃羅夫的進攻計劃

1944年6月,戈沃羅夫指揮下的列甯格勒方面軍,已将超過18萬大軍集結在狹長的卡累利阿地峽當面。方面軍的基本态勢如下:

列甯格勒方面軍的兵力部署與作戰計劃

方面軍左翼,展開了新到的古謝夫的第21集團軍。該集團軍是進攻的主力,是以兵力特别雄厚,下屬3個軍和第22築壘地域。展開态勢(由西向東)為:

第109步兵軍(第72、109、286步兵師),第30近衛步兵軍(第45、63、64近衛步兵師),第97步兵軍(第178、358、381步兵師)。

上述9個紅軍步兵師,6個部署在第一梯隊,3個位于第二梯隊。當面之敵,隻有芬軍第10步兵師和毗鄰的第2步兵師右翼團。紅軍在這一線擁有絕對優勢!

方面軍右翼,為切列帕諾夫的第23集團軍。隻有2個軍和第17築壘地域:

該集團軍呈梯次展開。其中,第一梯隊為第115步兵軍(第10、92、142步兵師)。該軍又分兩個梯隊。其第1梯隊有2個師,第2梯隊有1個師;集團軍第二梯隊(位于集團軍左翼)為第98步兵軍(第177、281、372步兵師)。

是以,第23集團軍在一線實際隻有2個師。當面之敵為芬軍第2、15步兵師。

方面軍預備隊主要集中在第21集團軍後方,包括:

第108軍(第46、90、314步兵師),第13步兵師,第30近衛坦克旅,第220坦克旅。

上述地面部隊,将得到空軍第13集團軍、防空軍近衛殲擊航空兵第2軍、紅旗波羅的海艦隊共計900餘架飛機的支援。

卡累利阿—維堡之戰,白魔芬蘭與無畏蘇聯的再次對決

戈沃羅夫既然将主力集中在左翼的第21集團軍,自然也賦予其最重要的任務。根據戰役計劃,正是由該集團軍實施主攻,消滅芬蘭第10步兵師,突向别洛奧斯特羅夫、維堡方向。當時預計用9~10天時間攻占維堡。另外,計劃還規定,當穿越謝斯特拉河後,第21集團軍應将右翼第97軍交給第23集團軍,同時接受方面軍預備隊的第108軍。

右翼的第23集團軍處于輔助地位,擔負的任務是盡量将芬軍牽制在拉多加湖沿岸。隻有當第21集團軍進抵謝斯特拉河後,第23集團軍才轉入攻勢。拉多加湖區艦隊(司令切羅科夫海軍少将)将配合第23集團軍的行動。當紅軍地面部隊達成突破時,區艦隊應以艦炮進行支援,還要僞裝出将實施登陸的姿态,以配合第23集團軍右翼。

為了取得最大的突破威力,戈沃羅夫把60%到80%的部隊和裝備,都撥給了第21集團軍。這些裝備和兵力的絕大部分,又被集中在12.5公裡的狹窄突破地段上。該集團軍的進攻還将得到紅旗波羅的海艦隊的支援。為此,艦隊組建了4個重炮兵群,擁有175門100—406毫米口徑重炮(配備于各炮台和戰列艦、巡洋艦等)。這些重炮将成為芬蘭堅固堡壘的克星!(39)

除了提供重炮和海航飛機外,艦隊還受命做好登陸的準備。不過,除此之外,戈沃羅夫對可能奪取維堡以東咽喉地段,并沒有采取什麼具體措施。如果真的這麼做了,或許能夠截斷芬軍的退路。但蘇聯人似乎擔心這一行動會受到維堡灣附近諸多島嶼上芬軍的阻擾,大概還擔心會是以帶來諸如暴露進攻企圖、耽誤戰役程序等麻煩。但不管怎麼說,鑒于紅軍巨大的海軍優勢,不進行大規模的敵後登陸,确實有錯失戰機的感覺。

3.地峽之戰

1944年夏季的蘇芬戰線,紅軍保持着無線電靜默。但彼方的沉默,并不能讓芬蘭人放心。芬軍司令部裡,人們在猜測:當芬蘭拒絕和談後,蘇聯人是會先打擊德國人,還是首先拿芬蘭開刀?

蘇聯人沒有留太多時間讓芬蘭人考慮。1944年6月9日,鋪天蓋地的炮火打破了沉默。當天,紅軍列甯格勒方面軍和紅旗波羅的海艦隊實施了長達10個小時的兇猛炮擊,以摧毀第一防禦地帶内最堅固的工事。同時,蘇聯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出動約1150架次,對芬軍陣地進行了密集的轟炸。經過這次漫長而兇狠的炮擊,蘇聯人宣布,189個預定目标中,有176個被徹底摧毀。紅旗波羅的海艦隊的重炮大出風頭。該艦隊的四個炮群全部參加了轟擊,徹底摧毀了24個預定目标中的17個,部分破壞了另外7個。同時還壓制了25個芬蘭炮兵連。艦隊為此在一天内消耗了2000發大口徑炮彈!

第二天(6月10日),紅軍再度進行了炮火準備,其猛烈程度令芬蘭人震驚。大量蘇聯飛機密集轟炸了位于别洛奧斯特羅夫、斯維特洛耶湖、拉伊亞伊奧基火車站的芬軍支撐點,蘇方宣稱摧毀和破壞了當地70%的野戰工事;紅海軍的艦炮也炮轟了拉伊沃拉、奧利拉地域。下大學錢連續炮擊兩天,可見蘇聯人對“曼納林”防線何其重視。

140分鐘的狂轟濫炸後,8時20分,古謝夫将軍的第21集團軍總算開始進攻了!工兵和坦克支援着大量步兵發起猛攻,很快沖破了芬蘭第10步兵師的防禦。古謝夫戰線中部的第30近衛步兵軍戰果特别顯著。該軍沿維堡公路發起攻擊,以第一梯隊(第45、63近衛步兵師)突入第10步兵師防禦縱深15公裡,奪取了2個堅固據點,幾乎殲滅了第10師的一個整團;相對來說,古謝夫的右翼進展比較緩慢,第97步兵軍當天僅前進5公裡;左翼,第109軍沿濱海公路攻擊。經過第一天激戰,古謝夫取得了滿意的成果。他的第21集團軍已經突破了芬軍第一條防線,并在行進間強渡了謝斯特拉河。

芬蘭第4軍的迅速慘敗,尤其是其所屬第10步兵師蒙受的慘重損失,令赫爾辛基大為震驚。旁觀的德國人認為,這次進攻完全出乎芬蘭人意料。

卡累利阿—維堡之戰,白魔芬蘭與無畏蘇聯的再次對決

為了挽回戰局,芬軍火速調兵遣将。還在6月10日早晨,曼納林就從預備隊中抽調了第3步兵師,從第3軍抽出一個團,還有第1騎兵旅,用以支援第4軍。他還動用了看家法寶,芬蘭唯一的裝甲兵團——“拉古斯”裝甲師。該師被調往莫萊—基文納帕公路。基文納帕位于維堡公路,也是第二道防線的重要據點。

曼納林意識到,僅靠在地峽内現有兵力之間進行調動,不足以應付優勢紅軍的迅猛攻勢。是以,稍後又下令從南卡累利阿調動第4步兵師,從芬蘭北部調動第3步兵旅(原配屬德第20山地集團軍),用以支援地峽的戰鬥。這些芬軍的任務是:以強有力的反擊,掩護第4軍退守第二道防線,扼守以基文納帕為中心的陣地,阻止蘇軍(特别是古謝夫的中路兵團)繼續沿維堡公路推進。

和手忙腳亂的曼納林相比,莫斯科的斯大林對目前取得的戰果還算滿意。他在1944年6月11日的訓令中宣稱進攻發展順利,還給列甯格勒方面軍定出了期限:必須在6月18—20日攻占維堡。同一天,切列帕諾夫将軍指揮的第23集團軍也發動了進攻。按照預定計劃,戈沃羅夫将預備隊的步兵第108軍調給第21集團軍,令第21集團軍将步兵第97軍轉隸給第23集團軍。

第二天(6月12日),芬軍進一步增強地峽防禦。芬蘭司令部開始準備從拉多加湖以北調動第17步兵師和第20步兵旅,用以增援地峽。曼納林又向德國“戰友”求救,請希特勒解除4月份開始的武器禁令。德國人同意了。但希特勒還準備了另外一手:如果芬蘭人再次談判,他将再次掐斷供應。

卡累利阿—維堡之戰,白魔芬蘭與無畏蘇聯的再次對決

地峽裡的芬蘭軍隊越來越多!到6月13日,已有6個師和2個旅可用以對付蘇第21、23集團軍的突破地段。另有1個師和2個旅也向這裡趕來。

但蘇聯人還在前進。同一個6月13日,到日終前,列甯格勒方面軍奪取了30多個居民點。其第21集團軍殺到了第2道防線。但回撤的芬軍借助預備隊的幫助,已經占領了防線,并重點加強了沿維堡公路的陣地防禦。紅軍原本打算一舉突破該防線,結果未能如願。

由于形勢的變化,戈沃羅夫決定改變主攻方向。他的思路是:既然芬軍把主力都集中于維堡公路地帶,不如将計就計,避開重兵把守的堅固陣地,将第21集團軍主力轉向其左翼,沿着濱海公路發起突擊。為了加強這個方向,戈沃羅夫決定投入新的預備隊,将步兵第110軍交給第21集團軍,同時調來110個炮兵營!對芬蘭人的堡壘,蘇聯大炮一向是特别“關照”的。

6月14日晨,蘇軍開始攻打芬軍第二道防線。攻擊前,先是一個半小時的炮擊和狂轟濫炸。随後,第21和第23集團軍發起沖擊。芬蘭人的抵抗十分激烈。但因為他們相信紅軍還将向中部實施主攻,忽略了西側沿海的防禦,結果給了蘇聯人可乘之機。在第3突破炮兵軍支援下,紅軍很快在新的主攻方向取得突破,打開了一個十多公裡寬的缺口。

雙方進行了持續四天的血戰。芬軍依托大量永備發射點和障礙物拼死抵抗,甚至發起反沖擊。但紅軍的蒸汽壓路機依然堅決而無情地隆隆推進,把沿途的芬蘭人和他們的支撐點一起碾個粉碎。特别是在沿海方向,蘇聯海軍的大口徑艦炮可以為陸軍提供直接支援,摧毀芬蘭的堡壘,同時破壞其後方交通線。對一些特别堅固的據點,蘇軍則從側翼實施迂回。如近衛坦克第1旅就以大機動繞過防禦樞紐部庫泰爾塞凱。在此期間,蘇聯空軍也極度活躍,從6月13—17日共出動了6705架次。同時還進行了33次空戰。戰至6月17日日終前,紅軍終于突破了芬蘭人的第2道防線。6月18日,兵鋒進逼維堡。

芬軍雖然丢失了第二道防線,卻巧妙地避免了全軍覆沒。根據曼納林6月16日的指令,芬軍一面進行頑強的阻滞戰鬥,一面退向第三道防線(維堡—武奧克薩地區)。(48) 為了保住卡累利阿地峽,在此前後幾天内,芬蘭人還着手強化指揮系統,并調來更多的援兵。奧許将軍被授權統一指揮芬蘭第3軍和第4軍。另外,芬蘭第5軍指揮部也由南卡累利阿調至維堡和武奧克薩河。随着援軍的陸續抵達,地峽内的芬軍實力不斷增強。至6月20日,已經集中了7個師和4個旅(不含岸防旅),他們死守着100公裡正面陣地。在他們的後方,超過3個師正火速趕往前線。

盡管如此,芬蘭人依然面臨着空前危險的形勢!6月19日。曼納林元帥向部隊發出号召,要求死守第三道防線。他警告士兵們:“此線一破,勢将大大削弱我軍防禦能力。”同一天,芬軍參謀總長海因裡克斯将軍奉命向德國求援。芬蘭人獅子大開口,要德國提供六個師的援兵!據說,這樣就能騰出更多部隊調往維堡地區。

卡累利阿—維堡之戰,白魔芬蘭與無畏蘇聯的再次對決

對捉襟見肘的德軍來說,6個師可不是小數目!他們感到,芬蘭故意提出滿足不了的條件,簡直是居心叵測。

事實上,在這幾天裡,德國的援助正在陸續抵達。德國空軍的行動最為迅速。6月18—19日,就向芬蘭增援了20架Ju-87俯沖轟炸機和10架Fw-190戰鬥機。德國空軍共派出了1個戰鬥機大隊、1個俯沖轟炸大隊外加1個中隊。到6月21日,芬軍獲得了940個架次飛機的支援,其強度可以和紅軍進攻初期的空中打擊規模媲美。另據蘇方記錄,這幾天的空戰頗為激烈。僅6月19日一天,就進行了24次戰鬥。6月20日,又爆發了28次空戰,雙方出動飛機達200架之多。

德國的另一個重要援助是反坦克兵器。6月19日,德國魚雷艇運來了9000個反坦克長柄火箭彈;3天後,又空運了5000個反坦克火箭筒。地面兵力方面,希特勒當然無法滿足調派6個德國師的請求。他也有足夠理由懷疑,芬蘭人隻是以此為借口施加政治壓力。盡管如此,希特勒還是擠出了一些兵力。6月20日,德軍統帥部決定,向芬蘭派遣第122步兵師(來自愛沙尼亞)和第303強擊火炮旅(30輛三号強擊火炮。另有23輛和31輛等多種說法)。另外還送去了10輛四号坦克和一部分三号強擊火炮。

芬軍雖然不斷得到增援,卻無力守住完整的第三、四道防線。武奧克薩地域的水網地固然有利于實施頑強抵抗,維堡卻因為地理條件不利,不得不被排除在新防線之外。6月19日,也就是曼納林發出呼籲的同一天,紅軍第21集團軍已經突破了第三道防線和維堡内層環形防線。第二天(6月20日),紅軍攻占了維堡。幾乎同時,在地峽東部,第23集團軍在拉多加湖區艦隊的配合下,沿着寬大正面推進到武奧克薩水網。

接到攻占維堡的消息後,斯大林又給列甯格勒方面軍開列了新的任務清單。他在6月21日的訓令中規定,要戈沃羅夫以主力于6月26—28日攻占伊馬特臘、拉彭蘭塔、維羅尹奧基一線,同時以部分兵力向克克斯戈利姆(湖濱城)、厄利先瓦臘進攻,消滅武奧克薩河和武奧克薩湖東北的芬軍。

卡累利阿—維堡之戰,白魔芬蘭與無畏蘇聯的再次對決

對剛剛打過一場苦戰的列甯格勒方面軍來說,斯大林下達的任務過于繁重。經過6月10—20日的11天激戰,方面軍共損失30029人(純減員6018人,衛生減員24011人)。

損失主要集中在作戰兵團,這意味着方面軍的作戰實力已大為衰弱。到6月21日,列甯格勒方面軍投入了7個軍總計21個師。其中,第21集團軍各步兵師隻有4000~6500人,第23集團軍各師為4200~6600人。兩個集團軍總兵力降至15萬人。

而在芬蘭方面,雖然丢失了維堡,但除了戰役初期遭受重創的第10師喪失戰鬥力外,其他師團依然有秩序地撤退到了維堡以北。此時,芬軍兵力增加到3個軍,管轄14個師和旅(7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1個騎兵旅,3個步兵旅,2個岸防旅)。自6月14日起,這些部隊由卡累利阿地峽叢集統一指揮。另外,來自南卡累利阿的芬蘭第6、11步兵師也正趕往地峽。接下來,芬蘭人還可以利用來自愛沙尼亞的德軍援兵。

6月23日,德第303強擊火炮旅抵達芬蘭。6月28日,德第122步兵師也抵達了。

地峽内兩軍的兵力對比發生了變化,而斯大林的興趣點,轉向了南卡累利阿方向。但地峽并沒有是以而平靜下來。戰鬥還在繼續!攻取了維堡的紅軍第21集團軍向西北方推進。在維堡以北的塔利—艾漢塔拉地區,蘇芬兩軍爆發了大戰,從6月25日一直持續到7月9日!這次戰役在蘇聯史料中所言不詳。芬蘭倒是頗為熱衷,并宣稱戰役規模“超過阿拉曼之戰”!根據他們的介紹,雙方投入兵力為:

芬蘭第4軍(第3、4、6、18步兵師,“拉古斯”裝甲師,第3“藍色”旅),約5萬人。6月27日又增加了第11步兵師。德國第303強擊火炮旅也投入了戰鬥。支援芬軍的有全軍約一半的火炮(250門)和90~105架飛機(德國提供了另外70~80架)。

作為對手,紅軍第21集團軍共有15個步兵師。總兵力據說為15萬人,外加大量坦克和重炮。

上述兵力對比準确與否,還不能斷言。但根據芬蘭的資料,僅第3“藍色”步兵旅就有5000~6000人,超過蘇聯步兵師的平均值。4個芬蘭師戰役開始時都不在一線,損失不會太大。估算下來,所謂5萬芬軍,可能隻是作戰兵團的人數。

至于所謂蘇聯第21集團軍的15萬大軍,還沒有找到原始依據。倒是那篇芬蘭訪談錄提到了“官方曆史”的計算标準:4個蘇聯師=4萬人,即1個師1萬人。

問題是,蘇軍步兵師的實力,在戰役開始時都沒有達到芬蘭官方标準。十多天惡戰後,更是跌到了該标準的一半。如果據此計算,紅軍投入的兵力隻有7.5萬人。

卡累利阿—維堡之戰,白魔芬蘭與無畏蘇聯的再次對決

這場戰鬥打得相當激烈。紅軍反複不斷地發動攻擊,但進展緩慢,損失慘重。芬蘭人的優勢在于,他們隻用很短的時間,就能調動全部250門火炮集中轟擊實施突破的紅軍。而且,他們還投入了唯一的裝甲師和德國第303強擊火炮旅,并用德國人提供的反坦克火箭大量摧毀蘇聯坦克。

地形對芬蘭人也很有利。現在,芬軍進入了一個複雜的水網地帶,其90%的防區都依托寬300米至3公裡的水面障礙。這樣,他們就可以集中防守狹窄隘路處的強固陣地,同時建立預備隊以應對紅軍的突破。

7月3日,芬軍取得了一次決定性勝利。此前一天,他們截獲了一份蘇聯無線電,獲悉紅軍第63步兵師将在第30坦克旅掩護下發動進攻。預定時間是7月3日淩晨4時。根據這份情報,芬蘭人搶先2分鐘采取了行動。80架(德芬各一半)轟炸機和250門火炮發射的4000發炮彈把紅軍的集中地域化為火海。直到2小時後,紅軍才組織起進攻,但未能取得勝利。

7月9日,戰火基本平息。芬軍宣稱,在塔利—艾漢塔拉之戰中,他們一共損失了8561人。給予紅軍的殺傷是1.8萬~2.2萬人(據稱是根據蘇聯檔案推算的)。由于芬軍的頑強抵抗,蘇第21集團軍花了10天卻隻推進了10~12公裡。

在地峽東側,紅軍第23集團軍也在繼續行動。該集團軍清除了武奧克薩河南岸的芬軍,并強渡武奧克薩河,在北岸奪取了一個不大的橋頭堡。另外,由于波羅的海艦隊于6月底攻占了比約爾克群島,蘇軍就有可能消滅維堡灣其他島嶼上的芬蘭軍隊。

于是,原先防守楚德湖東岸的第59集團軍(司令員科羅夫尼科夫将軍)被調到卡累利阿地峽。7月4—6日,該集團軍在紅旗波羅的海艦隊的配合下,着手肅清維堡灣附近的島嶼。該集團軍共奪取了15個主要島嶼。第59集團軍還準備在芬軍後方實施登陸。可德軍第122步兵師恰巧抵達,加強了芬軍的防禦。蘇軍的企圖化為泡影。

卡累利阿—維堡之戰,白魔芬蘭與無畏蘇聯的再次對決

莫斯科對地峽戰役的興趣也在減退。來自前線的報告使他們确信,繼續進攻除了帶來巨大損失外,也撈不到太多的好處。最終,蘇聯大學營指令列甯格勒方面軍自1944年7月12日起轉入防禦。蘇聯戰史上的維堡戰役至此結束。

戰役期間,紅軍前進了110~130公裡。但其總的損失卻未見準确數字。按照格蘭茨的估計,除了戰役頭11天損失的30029人外,自6月21日—7月14日,蘇軍可能又損失了3萬人。總計約6萬人。

芬蘭軍隊在6、7月戰鬥中蒙受的傷亡據說為3.2萬人。

蘇聯根據他們掌握的西方資料,則認為芬軍僅6月份在卡累利阿地峽就死傷了4.4萬人。

從戰術上看,紅軍在維堡戰役的頭十天表現出色。依靠周密而猛烈的炮火準備,加上戰鬥中及時改變突擊方向,用很短的時間就突破了三道堅固防線。但當芬蘭援軍抵達,并依托複雜的水網實施頑強防禦後,紅軍卻未能表現得更好,反而陷入了勞而無功的苦鬥,還因為保密不嚴的低級錯誤蒙受了巨大損失。另外,蘇軍沒有及時組織敵後登陸,錯失斷敵後路良機的疏漏,也令人費解。但考慮到紅海軍在戰争中的消極表現,這一點似乎也不難了解。

還有一個對戰役産生影響的因素,也不能忽略。早在6月18日晚,斯大林對卡累利阿地峽的興趣,就開始向南卡累利阿轉移了。理由很簡單:既然芬軍調動了大量兵力去增援地峽,留在南卡累利阿的兵力自然會大大減少。那麼,紅軍向南卡累利阿發動進攻的時機,當然也就臨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