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文化尋寶#
我們今天與朋友們聊的三件稀世國寶,原本藏于北京故宮,可怎麼就流落到台灣了呢?
話說1931年,日本侵略者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東北随即淪陷,為了避免文物落入敵手,北京故宮博物院擇取文物精華,裝箱儲置,于1933年正式啟運南遷,(或西遷),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後,輾轉南方的文物才陸續回遷北京。而恰在此時,解放戰争打響了,又遲滞了文物的回遷。到1947年後,國民黨當局眼看大勢已去,就把南遷的這部分近70萬件文物,全部運到了台灣,并于1965年,在台北也建了一座仿古博物院,即台北故宮博物院。
這批文物中,有三件稀世珍寶,分别是肉形石,翡翠白菜和毛公鼎。下面,分别給朋友們作一介紹:
(一),肉形石
肉形石是一塊外型酷似東坡肉的玉石雕刻而成,該珍品長5.73厘米,寬6.6厘米,厚5.3厘米,這塊瑪瑙質地的奇珍,色澤紋路,形象逼真,其肉皮、肥肉、瘦肉層次分明,毛孔肌理,幾可亂真。該珍寶出産于内蒙古,在清康熙年間作為貢品奉入皇宮。
(二),翡翠白菜
該珍寶是由整塊翡翠玉經工匠雕琢而成,長18.7厘米,寬9.1厘米,厚5.0厘米。此件珍寶原是故宮永和宮的陳設器,傳為清未光緒皇帝的妃子瑾妃的陪嫁品。其中白菜上小蝈蝈,形象生動,寓含“螽斯振羽,瓜綿綿”之意。
(三),毛公鼎
該珍品是一件青銅質地古宗族禮器,鼎高53.8厘米,口徑47.9厘米,重34.7千克,鼎腹呈半球形,足呈馬蹄形,造型渾厚質樸,鼎内壁鑄有銘文32行,共497個字,記述了西周宣王诰誡和褒賞臣下的典錄。該鼎因作者為毛公厝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陝西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