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強基計劃”首屆古文字班的老師在為學生展示古文字材料。
視訊截圖
王賓中丁·王往逐兕塗朱蔔骨刻辭。内容涉及祭祀、田獵、天象等諸多方面,是商代晚期甲骨刻辭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西周青銅器“何尊”。尊内底鑄有銘文十二行、一百二十二字銘文,其中“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
陝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
“弋”字,最早見于甲骨文,是一個象形字,象戈柲(武器戈的柄)之形,在文獻裡經常假借為“代”和“式”,經過後世的一系列演變,才變為現在“弋”字的形态——大一上學期,在梳理了自己名字中“弋”字的演變脈絡後,清華大學日新書院2020級學生張弋陽對古文字學的興趣逐漸加深。大一下學期,他選擇将古文字學作為專業方向,并通過考核,進入清華大學“強基計劃”首屆古文字班。目前,他在古文字班已經學習了一年多時間。
2020年,教育部在36所“雙一流”高校實行“強基計劃”,旨在選拔培養有志于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其中,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複旦大學、華東師大等十餘所高校将古文字方向納入其“強基計劃”之中。這是古文字學首次被納入大學招生,徹底改變了此前古文字學教育主要培養研究所學生的局面,為古文字學的接續傳承、開拓創新注入強大動力。
古文字研究可持續發展需要人才
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古文字承載着中華文明基因,對傳承中華文化、弘揚民族精神、豐富人類文化、文明交流互鑒都有重要意義。
以早期出土文物上的文字資料為主要研究對象,古文字學聚焦殷商甲骨文、西周和春秋時期青銅器上的銘文、戰國和秦漢時期的簡牍帛書等内容。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由于涉及多學科領域,人才培養周期長,培養機關不多且就業崗位較少等原因,全國從事古文字研究的人數比較匮乏。古文字學也因而被視為“冷門絕學”。
上世紀80年代初,國家開始搶救包括古文字學在内的“冷門絕學”。此後數十年間,古文字學人才一直以研究所學生為培養起點,部分高校和研究機構根據自身條件,分别在中國語言文學、考古學、曆史學等一級學科下屬的有關二級學科招生培養。
“幾十年來,雖然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成就突出,湧現出多位學術大師和一批學術骨幹,但是總體上看,研究力量不足、後備人才匮乏依然突出,古文字研究和隊伍現狀還不能很好适應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戰略需要。”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中國文字學會會長黃德寬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有關資料顯示,近些年,全國各地古文字材料出土呈井噴之勢。迄今已發現有字甲骨10餘萬片、有銘商周青銅器2萬餘件、戰國秦漢簡牍30餘萬枚。僅甲骨文單字約有4500個,其中已被考釋确認的約有1500字,有2000餘字等待破解。這些都是推動先秦、秦漢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資源。
幾年前,位于河南安陽的中國文字博物館曾經釋出過一則公告:對破譯未釋讀甲骨文并經專家委員會鑒定通過的研究成果,單字獎勵10萬元;對存争議甲骨文作出新的釋讀并經專家委員會鑒定通過的研究成果,單字獎勵5萬元。
面對大量等待破譯的出土文獻以及老一代學者的陸續退出,怎樣加強古文字研究力量、積聚後備人才,成為古文字研究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強基計劃”助推人才選拔與培養
2020年,高校“強基計劃”将古文字學納入大學招生,改革創新古文字學人才的培養模式。
作為關注和研究“強基計劃”的專家,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副院長覃紅霞告訴記者,“強基計劃”的核心與亮點,在于選拔與培養一體化。将創新人才選拔與培養上升到國家戰略需要的高度,目的是培養對基礎學科真正有興趣、具備創新能力的儲備人才。
如何選拔培養真正對古文字感興趣且具備創新能力的人才?
從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複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将古文字學納入“強基計劃”的十餘所高校來看,各高校根據自己的學科傳統和優勢,制定了多元化、個性化的古文字人才培養方案。
2020年,清華大學成立了五大書院以開展“強基計劃”,文史哲專業的招生和人才培養被納入日新書院。2021年6月,在接受一年通識教育後,文史哲3個專業的大學生通過雙向選擇并擇優遴選,組成清華大學“強基計劃”首屆古文字班。
古文字班的大學階段,主要立足于幫助學生夯實基礎學科能力素養,建立廣闊的學術視野,培養學生内生的研究興趣和志向。
“考慮到很多學生此前沒有接觸過古文字,我們特意留了一年的時間,讓他們對古文字專業建立基本的了解,确定自己的興趣和志向,然後再從中進行選拔。”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副教授、首屆古文字班班主任賈連翔說。
通過一年的“預備”學習,不少學生從不了解到逐漸愛上了古文字,比如張弋陽。張弋陽在中學時就喜歡傳統文化,對古文字卻知之甚少。大一上學期,《出土文獻與古文字》《漢字與中國文化》等基礎課的學習,極大激發了他對古文字的興趣。此後,他開始閱讀一些古文字的入門書籍,進一步明确了研究古文字的志向。
包括張弋陽在内,首屆古文字班共有7名學生,6名來自中文系,1名來自曆史系。每屆學生的規模總體将維持在10人左右。在導師制、小班化等培養模式下,每個學生實行“一人一策”。大二結束時,一些有希望的苗子将被允許逐漸轉入直博培養,導師會結合學生興趣和培養方向,給其開列書單,指導其選修相應課程。
古文字學人才培養着眼文化傳承
2017年,教育部、國家語委牽頭組織開展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與應用專項工作。同年10月,甲骨文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2020年11月,中宣部、教育部、國家語委等部門聯合印發“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總體規劃,啟動實施古文字工程。近幾年,随着國家及公衆對古文字學的重視,曾經冷門的古文字學逐漸“熱”了起來,迎來最好的發展時期。
“古文字學作為‘強基計劃’列入大學招生,在中國現代教育史上還是第一次。選擇若幹所具備條件的高校,從大學生培養抓起,建立本碩博銜接的培養模式,是對古文字學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大改革創新。”黃德寬說。
過去,人們提起古文字學,難免還有“艱深”“枯燥”的印象,事實上,經過不斷發展,古文字學已經成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涉及語言文字學、考古學、古文獻學、曆史學等多個學科。用黃德寬的話來形容,古文字學是“既古且新”“既專且博”“既難且易”。
在20歲的張弋陽看來,學古文字是件很酷的事。首先這個學科覆寫面非常廣,不僅要學習古文字學專業課程,還要學習先秦史、秦漢史、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考古學概論等曆史、語言、考古學科的課程,有時候還會涉及理工科的内容。他印象很深的一次,是在學習過程中接觸到清華簡《算表》,它複原了世界上最早的十進制電腦,可以進行乘、除、乘方計算,甚至可以将計算擴充至1/2這樣的分數,讓他直覺感受到了古人的數學智慧。另外,研究古文字本身也很有意思,有時候為了研究一個字需要像偵探一樣,去尋找證據考證。成功考證一個字,就很有可能帶來學術上的重大突破。
“古文字是事關文化傳承的學科。‘強基計劃’将古文字學專業列入招生和培養範圍,是對選拔培養知識結構合理、創新能力突出、有志于從事古文字學研究的優秀後備人才的一次有益探索。”黃德寬表示。他勉勵踏入古文字學領域的年輕學子要廣泛涉獵、夯實基礎、不畏艱難,把古文字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研究當作終身事業,通過努力不斷推動古文字成為發掘文化傳統價值、推進文化傳承、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力量。(鄭 娜)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