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訪中國信通院雲計算與大資料研究所副所長栗蔚:數字經濟下,企業上雲、用雲進入新周期

專訪中國信通院雲計算與大資料研究所副所長栗蔚:數字經濟下,企業上雲、用雲進入新周期

随着數字經濟的發展,傳統産業業态、組織生産方式、商業和技術特征正在逐漸從量變到質變轉變。作為數字經濟的重點産業,雲計算産業也呈現出新的特征。

由成都傳媒集團主辦,紅星新聞·紅星資本局承辦,以“數實融合,建設數字中國”為主題的“2022紅星新聞·中國西部數字經濟峰會”即将于10月27日在成都舉行。峰會以“數實融合,建設數字中國”為主題,旨在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推動區域經濟高品質發展,搭建廣大中小企業數字化發展的溝通交流平台。

峰會開幕倒計時之際,紅星資本局專訪了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信通院”)雲計算與大資料研究所副所長栗蔚。栗蔚表示,企業上雲、用雲進入全新發展周期,呈現出從資源上雲到架構用雲、從粗犷使用到精細治理、從功能優先到安全穩定兼顧的發展特點,進入了雲應用的時代。

專訪中國信通院雲計算與大資料研究所副所長栗蔚:數字經濟下,企業上雲、用雲進入新周期

↑中國信通院雲計算與大資料研究所副所長栗蔚

紅星資本局:信通院雲計算與大資料研究所之前釋出了“2021雲計算十大關鍵詞”,表示從雲資源的時代進入雲應用的時代。雲應用時代對專業企業提出哪些新要求?對社會生活會有哪些影響?

栗蔚:2021年3月以來,大陸先後釋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标綱要》等一系列政策檔案,将雲計算列為數字經濟重點産業,實施上雲用雲行動,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産業轉型更新。數字經濟下,傳統産業業态、組織生産方式、商業和技術特征均迎來質變,企業上雲用雲進入全新發展周期,呈現出從資源上雲到架構用雲、從粗犷使用到精細治理、從功能優先到安全穩定兼顧的發展特點,進入了雲應用的時代。

在雲應用時代,企業對于雲計算的需求從“能用”向“好用、易用”轉變,這也對專業企業在雲計算技術、雲服務品質以及雲服務安全等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雲計算技術。采用雲原生化的部署可充分釋放雲環境下高彈性、高靈活的優勢,同時提供更細化的排程政策以及更穩定的業務系統,為自身業務提供市場競争力。

二是雲服務品質。數字化時代的市場和使用者需求變化快速,且高并發、大流量的業務場景明顯增多,對于雲應用的彈性和承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雲安全。随着用雲程度加深,雲上存儲的各類資料也成為黑色産業攻擊的目标,對于雲應用的安全保護措施的要求也随之增高。

雲計算對社會生活産生的影響主要可歸納為三類。

一是提高社會生活便利。雲計算将提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生産效率和生活品質,例如無視地域和時間限制的協同辦公。

二是降低企業數字化轉型風險。雲上應用自身高彈性、低運維、低開發的優勢,大幅降低了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成本和風險。

三是加速全社會數字化程序。通過将社會中公共服務上雲,如智慧交通,雲上教育,遠端醫療等場景,以雲計算方式進行快速轉型,提升城市公共服務水準。

專訪中國信通院雲計算與大資料研究所副所長栗蔚:數字經濟下,企業上雲、用雲進入新周期

↑成都智算中心即将對外提供算力服務。圖據投資郫都

紅星資本局:智慧園區、資料中心作為雲計算的場所載體,接連而起,在實際建設過程中遇到哪些問題,該如何解決?

栗蔚:在資料經濟高速發展的現今,資訊化的生活方式已經深入日常生活之中。智慧園區作為融合雲計算、人工智能、大資料等新一代資訊技術的集合體,可以實作園區内的資料互動、資訊感覺、傳遞和處理,進而提高園區内産業的發展潛力。然而,目前智慧園區的建設落地中仍然面臨資料分析、服務創新、業務協作等問題。資料分析問題主要是園區内各業務系統相對獨立形成資料孤島,難以利用大規模資料分析帶來的價值;服務創新問題是目前園區中的服務和産業多數為傳統模式,難以利用新一代資訊技術的優勢;業務協作問題是園區内需要将各業務的營運管理整合成為一個整體,提高園區管理以及對外服務的效率。

在園區内利用雲計算技術建立一個整體平台,對園區内的企業提供整體的業務解決方案以及IT基礎設施資源可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将園區内業務納管進入統一的雲基礎設施平台後,資料流通以及業務協作問題同時得到解決,在同一基礎設施和雲平台中搭建的各業務系統間的壁壘得以消除;利用雲原生理念對現有業務更新以充分利用高彈性、靈活等的雲化優勢,提高服務創新能力。

紅星資本局:在愈發嚴格的綠色低碳标準下,資料量暴漲的雲計算應該如何平衡算力與減碳的關系?尤其是承擔“東數西算”重要功能的西部地區,應該如何平衡發展與節能?

栗蔚:據統計,全球資料量在2020年達到了47ZB(注:ZB中文名稱為“澤位元組”,代表十萬億億位元組),預計2035年将達到2142ZB。也證明了全社會數字化程序的加速對于算力的需求增高不可避免。

目前,綠色低碳逐漸成為算力基礎設施營運的核心名額之一。2020年大陸算力相關設施耗電量突破900億千瓦時,碳排放量達0.6億噸;據測算,到2030年,大陸算力設施耗電量将超過3800億千瓦時。如果不采用可再生能源,碳排放量将超過2億噸,算力基礎設施的綠色低碳亟待關注。

在雲計算層面,可通過軟硬技術結合降低算力服務碳排放,提高算力資源使用率。具體可分為三個主要措施:一是資源雲化,二是資源編排,三是應用開發。

在資源雲化方面,主要從虛拟化作為切入點,通過專用硬體将雲計算相關的管控、營運等非業務功能從主控端中解除安裝,提高算力資源在雲計算服務中的使用率,以提質增效的方式降低機關算力下的碳排放;在資源編排方面,主要從雲資源的排程系統入手,提高排程效率以提升底層基礎設施的使用率;在應用開發方面,主要從雲原生理念入手,充分釋放雲計算高彈性、高效率的優勢,從使用者側進行提效減排,應用雲原生搭建業務系統可高密度部署雲服務,提升機房使用率和機關能源下的算力密度。

專訪中國信通院雲計算與大資料研究所副所長栗蔚:數字經濟下,企業上雲、用雲進入新周期

↑雲計算(資料圖)。圖據IC Photo

紅星資本局:未來,雲計算發展還将面臨哪些挑戰和機遇?

栗蔚:未來雲計算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角色,也将為各領域的創新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是雲原生架構的應用将在未來幾年持續擴充,由于雲原生理念将大量非業務特性下沉到雲計算基礎設施中,使業務人員聚焦于主要邏輯,降低企業用雲負擔。

二是算力服務體系将随着數字經濟發展快速完善,未來也将探索算力的創新應用以及算力交易平台發展路徑,給使用者體驗更加普惠化、泛在化、标準化的算力服務。

三是雲上應用的穩定性以及安全性需要關注。在上雲範圍越來越廣的情況下,應用場景的爆發增長也為雲上穩定性與安全性帶來了挑戰,企業需要借助有效的穩定性能力建設路徑指引從事前、事中、事後三方面全方位規劃企業系統穩定性保障能力,借助安全工具對自身應用進行統一的安全管理,提升防護效率。

四是多雲混合雲架構的需求增多。随着上雲程序的多元化發展,使用者對于多雲混合架構的需求也随之增高,需要在多個雲之前進行排程達到最佳成本效益,同時對應用進行上雲後的優化适配,提升用雲效益。

紅星新聞記者 俞瑤 程璐洋

責編 任志江 編輯 王禾

(下載下傳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專訪中國信通院雲計算與大資料研究所副所長栗蔚:數字經濟下,企業上雲、用雲進入新周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