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各地的博物館、美術館提高警惕,小心翼翼地看護起了館藏的名畫。他們提防的不是藝術品大盜,而是氣候活動人士。
當地時間10月27日,在荷蘭海牙的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又一幅世界名畫“遇襲”。一名氣候活動人士用膠水把自己的頭和《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頭”粘在一起。在圍觀群衆的一片罵聲中,旁邊另一名活動人士對圍觀的人說,“氣憤嗎?當地球在我們眼前被破壞時,就是這種感覺”。
近期,氣候活動人士“襲擊”名畫以博關注的事件屢屢發生,他們用蛋糕、洋芋泥、番茄湯和膠水等“作案工具”在歐洲各地瘋狂“作案”。包括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凡•高的《向日葵》在内的名畫慘遭“毒手”。一邊是網友和藝術界人士抒發憤怒,一邊是越來越多氣候活動人士效仿此類行為。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遇襲”
英國電視台TalkTV在社交媒體釋出了一段《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遇襲”事件的視訊。
視訊中,一名“光頭”男子越過安全線,在頭上塗了膠水,把頭與畫作中少女的“頭部”粘在一起。另一名“同夥”打開一個金屬罐,把疑似番茄湯的紅色黏稠液體倒在“光頭”男身上,又把自己的一隻手粘在畫框旁的牆壁上。兩人随後脫去外套,露出寫有“停止開采石油”(Just Stop Oil)字樣的短袖衫。
完成這些舉動後,其中一名男子開始發表“演講”:“當美好且無價的事物在你眼前被毀壞時,你是什麼感覺?氣憤嗎?”“當地球在我們眼前被破壞時,就是這種感覺。”“别擔心這幅畫,它有玻璃的保護。想想全球南方的人們吧,他們可沒有受到保護。我們孩子的未來,沒有受到保護。窮人,也沒有受到保護。”
維米爾作品《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圖/視覺中國
現場傳出了衆多圍觀者的驚呼與歎息。人們喊道,“這是在幹什麼蠢事?”“為你們感到羞恥”“閉嘴吧”“滾出去”“道德淪喪”。其間,有一名保安上前試圖把“光頭”男拉開,但當男子出示了手中的膠水後,保安松了手。
這荒誕的一幕與英國氣候活動組織“停止開采石油”(Just Stop Oil)有關。“停止開采石油”組織成立于英國,其訴求是要求英國政府停止準許所有新的化石能源的開采、開發和加工項目。該組織發展迅速,活動範圍也從英國本土擴充到歐洲大陸等地。
據《财富》雜志報道,對于《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遇襲”事件,“停止開采石油”組織發言人否認這起抗議活動是該組織發起的,不過,該組織支援此類抗議活動。“如果我們不能停止使用化石能源,沒人能夠繼續欣賞這些名畫。”該發言人稱。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荷蘭畫家維米爾在1665年創作的油畫。該畫描繪了一名少女,穿着顔色鮮明的服飾,佩戴着墜有一顆超大珍珠的耳環。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019年評選“世界十大名畫”就把《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納入其中,與達·芬奇的《蒙娜麗莎》齊名。
荷蘭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自1902年起收藏《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該美術館10月27日發表聲明,經過檢查,《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畫作在玻璃的保護下并未受損。展出該畫作的展廳暫時關閉,擇期重新開放。
在這則聲明的結尾,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措辭嚴厲地說:“藝術品沒有自我防衛能力,本館堅決反對以任何目的破壞藝術品的企圖。”荷蘭警方的聲明則稱,有三名40多歲的男子在這起事件中以“毀壞财産”的罪名被逮捕。
對此,荷蘭文化部副部長古奈·烏斯盧(Gunay Uslu)通過社交媒體表示,雖然示威是每個人都有的權利,但請不要攻擊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産,攻擊脆弱的藝術作品不是正确的做法。
被氣候活動人士盯上的世界名畫
近期,歐洲的氣候活動組織盯上了美術館、博物館展出的名畫。
10月14日,在英國倫敦的國家美術館,兩名“停止開采石油”組織的成員在英國向凡•高作品《向日葵》潑灑番茄湯。
10月23日,在德國波茨坦的巴貝裡尼博物館,兩名“最後一代”組織(德國一個由氣候活動人士組成的青年組織)的成員向莫奈的作品《幹草堆》投擲洋芋泥。
當地時間2022年10月14日,英國倫敦,兩名活動人士向凡•高作品《向日葵》潑番茄湯。圖/視覺中國
更早之前,在巴黎盧浮宮博物館,一名男性氣候活動人士把自己僞裝成坐在輪椅上的老婦人,以混過安全檢查,在接近達·芬奇作品《蒙娜麗莎》時,他突然掏出一塊蛋糕扔了上去,并大喊:“關心一下地球吧。”
還不止這些,蘇格蘭格拉斯哥、意大利佛羅倫薩、梵蒂岡等地的美術館和博物館都遭到過氣候活動人士的“破壞”或騷擾。
為什麼氣候活動人士把這些畫作當成“襲擊”目标?許多人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是為了“引發關注”。無論是《蒙娜麗莎》被扔蛋糕,還是《向日葵》被潑番茄湯,這些事件一時間都成了轟動性的新聞。
據美國《史密森尼》雜志報道,朝《向日葵》潑湯的21歲英國女性氣候活動人士菲比·普盧默(Phoebe Plummer)表示:“問題不在于向凡•高的作品潑湯,問題在于引發人們關注氣候變化議題”“為什麼英國政府對化石能源的補貼是對可再生能源補貼的30倍?為什麼……?”
氣候活動人士還為此類行為辯護稱,這些名畫都有玻璃保護,在迄今為止所有的名畫“遇襲”事件中,畫作本身都沒有受損,僅在一些案例中出現了畫框輕微受損的情況。“停止開采石油”發言人稱:“我們不過是向玻璃片潑湯以引發關注罷了。”
對此,也有藝術界人士擔心,此類襲擊藝術品的事件不斷引發網絡和媒體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人将随之效仿,這有可能引發更瘋狂的舉動,對藝術品造成實質性的破壞。
氣候活動極端行為引發争議
在名畫接連遭到“襲擊”後,網友和許多文藝界人士氣“炸”了。有網友在《向日葵》被潑番茄湯的視訊下方留言,“好好管教你們的孩子,否則他們就會變成這樣。”許多文藝界人士表示,請氣候活動人士離藝術品遠一點兒。
以維米爾的畫作為靈感來源創作同名小說《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美國作家特蕾西·雪佛蘭表示,她能夠了解氣候活動人士的沮喪感,但她希望氣候活動人士能夠選擇與氣候或環保相關度更高的抗議目标。“對我來說,看着這幅畫作被破壞,就好像看到我的女兒受到攻擊。”她說。
據《紐約時報》報道,有着豐富社會運動經驗的非營利組織藝術行動中心(Center for Artistic Activism)的聯合創始人斯蒂芬·鄧庫姆(Stephen Duncombe)表示,他質疑這種“襲擊”名畫政策的有效性。
當地時間2022年10月14日,英國倫敦,氣候活動人士堵塞了新蘇格蘭場前的道路,呼籲英國政府停止發放石油和天然氣許可證。圖/視覺中國
“(此類行為)引發的讨論是有關向藝術品投擲食物的瘋狂之舉,而非讨論化石能源對地球的影響。”鄧庫姆說,“大家看到的都是氣候活動人士在做瘋狂的事情,這對于氣候運動真的有幫助嗎?”
德國文化理事會的執行理事奧拉夫·齊默曼(Olaf Zimmermann)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文化遺産和氣候一樣需要被保護,為了呼籲關注氣候變化而對文化遺産下手顯然是錯誤的。
藝術評論家菲利普·肯尼卡特(Philip Kennicott)承認,此類襲擊藝術品的事件讓他陷入了兩難,他在《華盛頓郵報》撰文稱,“往一幅凡•高的畫上潑番茄湯,不會讓我對拯救我們的地球産生更強烈的熱情,也不會幫助我更務實地思考如何做到這一點。”
但肯尼卡特筆鋒一轉,“我能了解這些年輕人的想法,當他們面臨自身的‘毀滅’之時,他們去到那裡表示:停止毀壞我們周遭的一切。”“當活動人士‘攻擊’凡•高的《向日葵》時,他們恰恰是在肯定這幅畫作擁有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歐洲的活動人士在曆史上似乎就熱衷于把名畫當作攻擊目标。
1914年,名為瑪麗·理查德森(Mary Richardson)的婦女參政權活動人士走進英國國家美術館,用一把切肉刀對着西班牙畫家委拉斯凱茲的作品《鏡前的維納斯》連砍數刀,損壞了這幅世界名畫。
理查德森稱破壞《鏡前的維納斯》是為了抗議另一名婦女參政權活動人士被捕,她随後因破壞财産罪被判入獄6個月,但由于她在獄中絕食,關押數周後就被釋放。《鏡前的維納斯》在被修複後重新展出。另外,畢加索名畫《格爾尼卡》也曾遭到過活動人士的破壞。
新京報記者 陳奕凱
編輯 劉茜賢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