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霧市路橋區地處淮北平原腹地,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全年日照雨水充沛,适合多種作物栽培。常年糧食種植面積350多萬畝,總産量130多萬噸,被稱為北方糧倉,是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國家生态農業示範縣(地區),國家有機食品原料标準化基地。糧食種植以小麥、玉米、大豆為主,已連續7年與全國糧食生産的先進縣(區)挂鈎。自2010年以來,正式建立"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和"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
為了有效提高小麥播種品質,實施綠色增産模式,以雁橋區打造高産量、綠色增産模式為切入點,強化"綠色、增産、增效"理念,通過"三推"(推廣高産、高效率、多抗性新品種,推廣大規模标準化機械化栽培技術, 推進耕地品質建設)和"三控"(控肥、控藥、控水),全面推進落實措施。
選擇一粒好的種子是關鍵
魏橋地區的小麥和玉米輪作每年進行兩次。對于南北跨度地區來說,氣候、土壤、土壤、種植制度、産量水準與病蟲害不同,農戶引進品種好時,小麥統一種植"山地農民17個",玉米統一種植"俊達001",小麥每畝播種13公斤,玉米保證每畝5500株,實行機械播種, 統一行程距離。
因天氣原因,根據全區氣溫情況和大玉米、大豆面積特點,嚴禁小麥選用冬、半冬品種、跨區域種植和選用未經認證的品種。
由于選用肥水條件好的高産田地,選擇具有較高潛力的抗肥品種,北方山區和缺水地區選擇耐旱節水穩定産品,旱稀土地選用抗旱貧瘠品種,土壤層厚、肥力較高的幹肥選用抗旱肥品種。
因災害選擇幹燥熱風重度區域應選擇合适的早熟、抗過早老化、抗綠化品種,以避免或減少幹燥熱風的危害。
因病害選擇鏽病而感染較嚴重的地區應選擇防鏽品種。近年來,小麥紅黴素在鹽橋區比較普遍,對産量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全區在使用種子時選用抗(耐藥)紅黴素和長期種子睡眠品種。
因為品質的選型和企業簽訂了"訂單生産"的地方,選擇營養品質好、糧食飽滿、重量高的優質品種。
根據生産條件的變化嚴格引進新品種,提高産量,防止大量品種未經試驗引進,轉讓和頻繁更換好種子;
加強控制,促進苗苗
本區對小麥病蟲害實施小麥、玉米種子包衣,減少苗期用藥次數,提高防控效果,促進變頻振動太陽能殺蟲燈和捕蟲闆實體防控措施,減少化學農藥數量,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 采用高層高稭稈作物噴霧器,無人機防治病蟲害。
根據小麥品種的抗性、發病率和氣候條件、栽培方法,合理選擇藥劑。嚴格混合用藥量,禁止過量使用用藥;控制地下害蟲的具體方法如下:一是藥用混合物。每50kg小麥種子使用40%甲基異縮磷酸酯50g,或40%辛醇聚100g。
第二種是有毒的土壤。每英畝250克40%的西米錫翁,或40%的甲基異縮磷酸鹽200克與細沙混合20公斤,撒上氡氣,并将表層土壤充分混合。
第三,毒餌。每畝用40%的對硫磷100克或40%毒害的100克大米等餌料約5公斤,撒在小麥品系之間。防治小麥紋狀體病用15%、25%曲安奈酮濕粉按種子重量0.03%(有效成分)混合種子%敵威丹(苯甲基環喹)懸浮種子包衣劑按重量0.3%的藥物包衣混合物,或用50%的菌種濕粉按種子重量0.3%或33%的淨黴菌按重量0.2%的藥物混合, 疾病預防效果更好。
積極開展土壤檢測配方施肥工作,使氮磷鉀肥與微量元素相輔相成。高産田采用氮肥回移技術,氮肥底部施用追求60%:40%,所有其他肥料基礎施用。根據生産經驗,不同土壤強度水準适宜施肥的參考值為:每畝高産田400~500公斤,純氮(N)12~14公斤,磷(P2O5)6~7公斤,鉀(K2O)5~6公斤,氮肥60%基肥施用,提采期4 0%追趕, 磷鉀肥全部底部施用,畝産500公斤以上,田間施用純氮(N)14~16公斤,磷(P2O5)7~8公斤,鉀肥(K2O)6~8公斤,氮肥50%底部施用,提取期緊随施用50%,磷鉀肥全部施用在底部。
機械化操作高效
小區采用土地平整機械進行平整示範膜,實施小麥、玉米稭稈全面回田技術,開展深耕或深松作業,提高土壤蓄水量和施肥能力。小麥生産實作全過程機械化,玉米栽培和綜合機械化水準達到95%以上。玉米幹燥率達到100%,實作了豐收,提高了效益。
為了嚴格的技術規範,在秋收達到因地制宜的情況下,合理選擇不同的方式進行機械作業。一是盡快交出田地。機械收獲玉米,稭稈粉碎後均勻地撒在田間,此時盡快将稭稈放入土壤中,最好在收割和掩埋時進行。一方面,我們可以盡快将稭稈轉化為土壤,加快稭稈的分解,降低小麥播種率,造成稭稈隔離土壤低、枯苗等問題發生。另一方面,早耕也可以避免稭稈流失。壓榨稭稈未能及時轉入土壤,被風吹幹後,稭稈堆積影響耕地,造成小麥播種困難。
二、适宜的稭稈還田,促進分解。稭稈的分解依賴于土壤中的微生物,而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才能有适宜的土壤水分。土壤含水量為60%至70%,最适合在野外使用。如果土壤過于幹燥,會嚴重影響土壤微生物的繁殖,減緩稭稈分解的速度。是以,稭稈還田後,在發生幹旱的情況下,需要及時澆水和再水,以盡快促進稭稈的分解。
第三,氮肥補充,防止幼苗變黃。這是因為當稭稈分解時,微生物需要暫時從土壤中吸收大量的速效氮,導緻幼苗缺氮變黃。是以,玉米稭稈放回田間,每畝前需犁出20~25公斤的尿素。這樣可以加快稭稈的分解,小肥換大肥,肥換有機肥,具有土壤肥的雙重效益,增加産量。
四、合理處理玉米稭稈,平穩農業機械運作。要求将玉米稭稈處理回田間,必須做到"破碎、均勻、深、真實"。在機器收獲玉米的同時,稭稈破碎,或人工收獲,采用機械割草,破碎長度應為5~8厘米,盡量均勻分布在表面;五是健康種植小麥,努力搶占優質高産。旋耕應與深土和深耕相結合,每3年左右深或深松一次;為了培育強壯的幼苗,防止晚秋,将15~18厘米的小行距擴大到20~22厘米,促進寬寬行播種。
"三合一"播種以保護幼苗
為了提高小麥播種品質,保證小麥"種氣、苗、苗強",針對不同地區條件、播種、播種期、播種深度等因素來調節小麥的種植,進而實作"适期、适量、适宜"播種,保證小麥的肥力、産量和品質。
首先,堅持足夠的播種,當0~40厘米土相對含水量小于75%時,在播種前要形成種子。不能及時種植并用蒙住眼睛澆水的麥田被及時劃開,以防止土壤形成并形成"拖拽",進而影響幼苗的品質。
二是适宜的播出時間。正常冬季品種日均種植溫度為16C~18C,半冬品種為14C~16C。要培育冬前苗,冬及半冬品種應保證冬前積累的有效溫度達到550°C至600°C,還要考慮天氣條件、肥力水準、病蟲害和安全的冬季條件。一般來說,北方鄉鎮的種植期從10月5日開始到10月15日是最好的種植期,南部鄉鎮适合10月10日至20日的種植期。
第三,合理的廣播音量。合理播種和适宜的基礎苗種是産下優質群體的出發點,也是建構合理的群體結構,協調群體與個體、小麥生長發育和環境條件關系的重要措施。母帶化原理是劃分強、穗率高的品種,适當減少播種量。早期播種量适當減少,後期播種量适當增加。土壤肥料水分條件較好的基苗應較薄,播種量應較少,該區域的基本苗種應控制在18~22萬株。第四,精細播種。播種時采用符合要求且品質合格的小麥播種機,并根據各地實際情況确定合适的播種龍頭,使播種量一緻,播種量準确,播種深度為3~5厘米,無滲漏,無回放。帶抑制器的播種機應與播種機的壓力一起做,沒有抑制器的播種機在種植後應用抑制器進行抑制。要保證壓抑力,保證壓抑品質,實作土壤堅實,減少田間水分流失,促進小麥幼苗生長,培育冬前苗,擴大苗木比例。
冬季前管理,確定安全
該地區利用現有水況示範膜推廣使用移動灌溉和軟管微噴灌,消除大面積水淹,減少農田用水量。
一種是澆灌冬季的水。對于缺水的麥田、稻田,播種的麥田,錯挂的土壤,要及時給冬水澆水,保育苗冬安全。冬季灌溉時間一般穩定在3°C~4°C,水能及時滲出,大當機前完成。推廣節水灌溉,禁止大規模灌溉,灌溉後及時劃水,疏松土壤保鮮,防止表面開裂,避免風吹死根部死亡。對于土壤條件适宜、整塊土地品質好、基肥充足、生長正常、群體适宜的麥田,冬季水在冬季前可能不澆水。對于沒有澆水條件的麥田,每次降雨後應及時砍伐以保護。
第二種是冬季前化學除草。近年來,惡性雜草呈逐漸發展的趨勢,對小麥産量的影響很大,要以春草秋季處理為基礎,掌握秋季化學除草,一般在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小麥3~5片葉期,除草期2片1心至3葉期。防治野生燕麥,見小麥等雜草,畝用6.9%馬膏40~60毫升加水30公斤葉噴霧。防治青蒿素、韭菜、豬等闊葉雜草,用75%苯磺草幹混懸液1~1.8克,或10%苯磺胺濕粉10克,或20%制成50~60毫升乳液水30~40公斤,均勻噴灑。
第三,病蟲害防治。對于地下害蟲如氡、金針蟲等較為有害的麥田,畝用40%甲基異羟丁酸乳液或50%槿液乳液500毫升水750公斤順脊澆水,或50%硫酸鹽乳液或48%毒死乳液250~300毫升,水10倍,混合細土40~50公斤, 結合地球施加到土壤上。小麥黑浸葉蠅嚴重麥田,畝用40%氧化果實80毫升,加4.5%高效氯氰化物30毫升,加水40~50公斤噴霧;防治小麥紋狀體病,榉用12.5%烯醇保濕粉20~30克,或15%曲安奈龍保濕粉100克,50公斤水均勻噴灑。小麥囊線蟲發生在田間嚴重,畝中含有5%線敵顆粒3.7 kg,在苗期,并及時澆水,提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