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6月28日Zcon0論壇上,“區塊鍊治理”這個話題掀起了大神們對未來區塊鍊治理和區塊鍊發展的一系列的暢想。
(從左至右,分别為:Valkenburgh,Zooko,Jill, Vitalik, Lopp)
區塊鍊治理不是一個設計問題。
去年Fred Ehrsam發表了一篇部落格文章“ 區塊鍊治理:程式設計我們的未來 ”,将關于區塊鍊治理的讨論定義為一個關于設計問題。
關于區塊鍊治理,小E今天跟大家一起聊聊,有不同意見的朋友,歡迎互相溝通。
關于區塊鍊治理被定義為設計問題,大家是怎樣了解的呢?從這個問題出發,小E認真的思考後,又延伸出一些疑問,請大家一起思考一下,設計的是什麼?誰帶來的設計?設計的東西如何執行?如果無法執行怎麼辦?
首先,設計的是什麼?
這裡的設計指的是一套區塊鍊治理的流程,這一套流程代表了去中心化的思想的延伸,延伸到使用者,讓所有使用者參與到區塊鍊治理中來,最終代表所有使用者的決策被區塊鍊的節點或礦工們執行,這是理想主義的方案。
對此理想方案小E表示贊同,但是實際執行的難度之大,超乎我們的想象,在我們的世界裡,暫時還沒有出現一個這樣完美的流程可以完成這項任務。
那麼誰來設計這套流程呢?應該說沒人可以将這項工作獨立完成,即使是愛因斯坦的大腦也無法勝任。
設計的流程執行怎麼達成有效的共識,這個過程可能長到讓我們無法忍受,而最終結果也許也不容樂觀。
如果無法執行我們怎麼辦呢?無法達成共識、零效能,然後抛棄這個方案,重新優化一個新的流程。
大家有沒有發現問題?
對,這裡的區塊鍊治理與一個組織機構的治理很相似,在一個組織機構裡沒有一個權力中心決策時,大家怎麼達成一個問題的處理方案呢?
說到這裡,大家或許已經逐漸意識到區塊鍊的治理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流程的設計問題,在這一過程中,衆多參與者互相協調,産生對被治理資源有影響的決策,而這些決策可能會對許多利益相關者産生持久影響。
參與者在協調的過程中,積累有關治理流程、互相學習激勵機制以及認知邊界的經驗。這種經驗可以是局域範圍内的知識,也可以是通用常識。參與者也可以制定強有力的規範,相信BTC的分叉是最為明顯的強有力規範執行的結果。
參與者的認知邊界和激勵機制制約了他們的協調能力,他們的認知範圍和對驅動力的态度可以随時間變化,但不會立即改變,同時會受到彼此間的互相影響。
是以,即使有可能提出“治理設計問題”的理想解決方案,參與者也很難實作它。參與者在協調各類解決方案的能力上有天生的認知局限。
在這裡,我們或許忽視了認知邊界,激勵機制與“治理協調機制”是同等的重要性。
區塊鍊給我們帶來更好的生活時,我們需要思考一下我們應該怎麼共同維護他,讓他更好,這個過程就是治理的過程。這個過程非常複雜,會帶來很多不一樣的改變,有一些改變是暫時性的,有一些改變是永久性的。正是在這些改變中我們的區塊鍊世界才能越來越完美。
是以說,區塊鍊治理不是一個可以被設計的問題,它是一個動态疊代更新的過程,社群治理其實是一個社會治理問題。
如何參與區塊鍊治理
區塊鍊社群的治理是衆多參與者在清楚的了解區塊鍊更新的過程中,表達出自己對于某個決策的立場和态度,并試着說服其他人與自己的區塊鍊治理願景保持一緻,最終形成共識。
區塊鍊社群的某些立場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區塊鍊的治理。另外,不僅僅區塊鍊治理參與者的立場不能忽視,節點運作者、核心開發者的立場也不能忽視。他們在決策的過程中的立場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場景,最後決策的确認過程将被合法的記錄并執行下去。
現在,區塊鍊社群的治理還處于一個非常早期的階段,它可能代表了一小部分人的态度和立場,是以小E非常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區塊鍊治理的工作中來,釋出自己的觀點,有可能一個不同的聲音,就會對區塊鍊行業的未來産生重大的影響。
最後,歡迎大家對小E提出的結論發表不同的意見,提出自己對區塊鍊治理的看法,再次感謝大家對EOCS的關注與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