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撰稿人 | Simon
浮光掠影,戲如人生。
暌違8年,翁子光導演終于帶來了新作品。
這是郭富城和梁朝偉的銀幕首次合作,主演還有杜鵑、許冠文、春夏、譚耀文、周文健、金燕玲、吳卓羲等明星加盟。
如此群星閃耀的陣容,似乎暗戳戳表示,它并非《踏血尋梅》式的小成本文藝片。
《風再起時》
影片以香港曆史為背景,講雙雄探長如何縱橫黑白兩道,走向背叛與決裂的故事。
單看劇情簡介,有種火爆警匪片的感覺,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
翁子光用風格化的視聽語言,把這段灰色記憶,拍得如夢如幻。
但也因為如此,影片面臨口碑兩極分化的情況,昨天(2月5日)上映首日票房1487萬,暫列單日票房榜第六名,排在春節檔多部“老片”之後。
影片到底咋樣?時光君馬上揭曉。
真實原型
《風再起時》片長143分鐘,時間跨度大,節奏飛起,資訊量龐雜。
為了順暢了解故事,我們最好先了解一下香港的過去,尤其是那段魚龍混雜的灰色記憶。
影片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講起,英治時期的香港治安不佳,警匪勾結,貪腐現象嚴重。
當時的警察猖獗到什麼程度呢?
他們連出警也要收錢,而且毫不避諱。黑幫為了穩固勢力,不僅要賄賂警察,甚至還要在警隊裡安插關系。
可以說,兩方利益捆綁、态度非常暧昧。
當時的部分香港警察,可以用“作威作福”來形容。
《風再起時》就以這段曆史為背景,聚焦了兩大華人探長的“發家緻富史”。
郭富城飾演的磊樂,原型是呂樂。
他出身貧寒,當差前曾經以擦鞋、拉車等工作為生,後加入香港警隊,一路飛升至香港警務處刑事偵緝處前總探長的位置。
呂樂曾建立一套與黑社會制度相關的A錢機制,後淪為香港通緝犯。
這是個黑白通吃的知名人物。
白是指,他任職期間,以掃蕩黑社會而聞名。
影片開場,就還原了他1955年大破鑽石山14K群英大會的場面。
當時,有上百名14K黑社會成員,在鑽石山大擺宴席。呂樂不動聲色,帶隊一網打盡,這件事也成為他一路晉升的起點。
黑是指他貪得無厭,妄圖一手遮天。
曾有污點證人指出,當年每一兩個月,他需要向呂樂進貢3萬-4萬港元。
通過A錢手段,呂樂不良資産高達5億港元,是以有了五億探長的稱号。
1974年廉政公署成立後,因呂樂财富官職不相稱,随即成為追緝的最大目标。
梁朝偉飾演的南江,原型是藍剛。
出身富裕家庭,精通七種語言,為人風趣幽默,警方和黑道都很喜歡他。
雖然比呂樂晚4年進警隊,但憑借拼命三郎精神屢建績效,而且槍法神準。
1962年,藍剛與呂樂一同獲晉升為總探長,負責九龍區兼及新界區。
為了盡量貼近原型,導演特意安排了一場槍戰戲,來展現他過人的聰明才智,以及穩準狠的槍法。
在迷霧中,他自告奮勇、破門而入,一邊口頭勸兇手投降,一邊用聲東擊西的障眼法引其現身。最後用精準的槍法,将兇手抓獲。
盡管藍剛家境優渥,有文化有涵養。
但在當時的環境裡,他也難免耳濡目染,利字擺中間,道義放兩旁。
影片也拍了呂樂和藍剛一起搞錢的經曆。
前者負責發轄區經營牌照,有多少賭檔、粉檔、煙檔都定好,後者負責執行“管理費制度”。
錢越撈越多,身家資産猶如火箭版飛升,直沖雲霄。
1967年,警隊對調了藍剛與呂樂的轄區,以避免他們“在地生根”、盤根錯節。
在這種情況下,二位開始逐漸隐退,警隊裡的韓森、顔雄得到提拔。
藍剛、呂樂、韓森、顔雄就是香港四大探長。
直到廉政公署成立後,才對四大探長發出通緝令。
但在通緝之前,藍剛和呂樂早就逃到境外,急流勇退了。
以上内容,都有真實曆史做背書,也是《風再起時》的主要故事線。
但電影畢竟不是科普書,無法把每個細節和背景都交代清楚。
了解真實原型的經曆,再去看影片,會更容易捕捉細節和隐喻。
至于為什麼香港電影圈總是拍“五億探長”,尤其鐘情這個時期的警匪故事,《四大探長》《跛豪》《追虎擒龍》一部接一部不斷地拍?
因為在那個動蕩年代,誕生了太多的傳奇江湖人物。他們每一個人,都能撐起一部港片。
争議來源
影片自點映後,口碑争議開始逐漸發酵。
上映前,影片的物料強調的是“雙探争霸”,預告也重點突出激烈的槍戰和戲劇化的人物關系。
又是A錢、又是黑幫、又是警匪,看到這些元素,觀衆肯定以為它是部緊張刺激的槍戰大片。
但由于題材敏感,導演舍棄了火爆警匪片的套路,用作者電影的方式來講述那段曆史。
導演把肮髒卑劣的警匪關系,當做背景符号來處理。
故事主線集中在磊樂和南江身上,講兩個男人在亂世中的發迹、愛情、收獲與失去。
這樣做的好處是劇情塞得很滿。缺點同樣存在,那就是對于背景曆史節點,缺乏基本交代,限制了進一步展開的空間。
尤其是英治時期的政治社會危機,像走馬觀花似的一筆帶過,觀衆看起來雲裡霧裡,跳躍感強。
包括當時的幫會,像K14、義群、新義安等,他們是如何與四大探長勾連上的?腥風血雨的底層邏輯和沖突來源,都講得很含糊。
影片甚至把磊樂與幫會的人情往來,轉移到他老婆身上,交給配角支線來處理。
當然,這條線也有種故意為之的神秘感。
所謂的男主雙雄對決,也沒有太過激烈,更何況,後半生還是大難臨頭各自飛的狀态。
整體來看,導演刻意淡化了兩位男主身上的枭雄色彩,試圖用曆史事件和兒女情長,串聯起香港幾十年來的風雲變遷。
這麼做的結果,自然引發了一些口碑争議。
影片說完曆史背景,再來說兒女情長,沒能擺脫出軌三角戀的狗血情感線。
還有令部分觀衆诟病的問題,導演美化了南江的個人形象,把他塑造成專一、深情、體貼靠譜的男性。
真實情況是,原型人物生性風流,有一妻四妾,暧昧女子不計其數。
這些都加速了影片口碑撕裂的速度。
浪漫視聽
關于它引發争議的部分,時光君已經交代完畢。那麼喜歡這部電影的人,都在誇什麼呢?
四個字概括:視聽風格。
如果把它當做一部文藝片來看的話,會收獲非常浪漫的視聽享受。
影片有大量精緻緩慢的運鏡,用走路氣場、服裝細節、眼角眉梢交代角色立場,隐喻劇情走向。
用火、光、霧、明暗對比,來隐喻人物關系。
如果你仔細看會發現,導演在處理兩位男主同框的鏡頭時,光線都是暧昧模糊的,二人臉上時明時暗。
這意味着他們擁有黑白雙吃的複雜身份,在他們的認知裡,沒有絕對的是與非、對或錯。
與此同時,導演還喜歡調動回憶、幻覺、意象參與叙事。
比如,用黑豹折射人物内心的怒火和欲望,用瀕死的金魚,隐喻危機降臨。
全片充滿浪漫色彩的影像語言,豐富了影片的視聽感受,每一幀畫面都有所表達。
對于晦澀的曆史情節,盡管鏡頭很少,導演也加入了自己的想法。
比如,用黑白畫面來隐喻時代背景,以及交替使用4:3和16:9的畫幅,來形容過去的無力感和破碎感。
綜合來看,此前這部片能代表中國香港地區角逐奧斯卡和金球獎,這意味着它當然不是爛片。
它的生存境遇,或許更像是螺蛳殼裡做道場、戴着鐐铐跳舞。
17年開機,18年殺青,5年後才得以上映,這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可以預想的是,鑒于題材敏感,影片肯定做過多次博弈。
翁子光将片名定為《風再起時》,不僅有導演的創作私心,也有對香港電影的寄語。
港片不死,風将再起。